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最動人的底色——塞罕壩報導在社會各界引起...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最動人的底色——塞罕壩報導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

  樹,是茫茫荒原最明亮的希望;綠,是美麗中國最動人的底色。連日來,塞罕壩人植樹造綠的故事經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報導後,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塞罕壩人所創造的人間奇蹟更是激勵著大江南北的人們共同堅守綠色發展理念、續寫美麗中國的綠色傳奇。

  「塞罕壩幾代人踐行使命,精神令人振奮,綠色傳奇讓人折服。」剛剛從塞罕壩參觀學習歸來的甘肅省民勤縣林業局局長楊青文說,民勤將在全縣林業系統開展「學塞罕壩精神、做綠色衛士」活動,不斷改善縣域生態環境。

  夾在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的民勤曾經水枯沙起,綠洲萎縮。近年來,民勤科學制定防沙治沙規劃,咬住「黃龍」不鬆手,初步遏制了生態惡化趨勢。

  在生態脆弱地區植樹造綠,難度更大卻也更加緊迫,但正如塞罕壩人用行動所證明的——再難,樹,都能一棵棵種出來;再難,綠色奇蹟,都能一步步幹出來。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三面環沙,缺林少綠,推進國土綠化是當地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當前學習塞罕壩精神,就是要深入實施生態立區戰略,借鑑塞罕壩林場造林育林的成功經驗,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讓寧夏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美、空氣更清新。」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馬金元說。

  地處內蒙古西端的阿拉善盟是我國沙塵暴源頭之一。長年在這裡工作的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看了多遍塞罕壩的報導,感觸頗深。

  「正是林業人的堅守、創新,才讓一個個生態脆弱的地方,像塞罕壩一樣,從沙海變為綠洲。」他說,上世紀80年代,阿拉善森林覆蓋率為2.95%,2011年底為4.4%,2016年增加到7.65%,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增加森林面積450萬畝。

  2016年,福建、江西、貴州被確立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1年多來,三省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愛綠、護綠、守綠是共同的主題。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三百山是珠江水系東江的源頭,也是香港同胞飲用水的發源地。為了保護好這一江清水,義務護林員龔隆壽堅持巡山30餘年,走壞了100多雙鞋。

  「每當我想到在幾千裡外的塞罕壩,有一群人為了把樹種活而吃盡了苦頭就很感動。他們這種不畏困難,和天叫板的精神也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去保護好青山綠水,做好這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龔隆壽說。

  護綠並非終點,人們更嚮往的是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塞罕壩人用行動證明,綠水青山能回饋給我們巨大的財富。」福建永安市洪田村黨支部書記鄧文山說,綠色發展要久久為功,正確處理百姓福和生態美的關係。

  洪田村變過去砍樹一次性賣錢為培育大徑材林,把森林存進了「銀行」。村裡還引入林權抵押貸款等金融助農方式,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保障林農的種樹養林熱情,做到「不砍樹、也致富」,靠山不「吃」山。

  10年前,貴州省赤水市大榮村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貧困村。近幾年,當地通過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培綠使得森林覆蓋率達到94%。村民通過賣竹子、發展高山冷水魚養殖等產業增收致富。

  「塞罕壩的生態文明是我們共同追求的,一個地方要發展,離不開良好生態的支撐。我們村的冷水魚之所以能得到市場的認可,就是因為村裡的生態好。」大榮村村支書唐永富說。

  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研究員毛剛強表示,「我們要埋頭苦幹建設更多的塞罕壩林場,讓老百姓享有天藍地綠的生活環境。」(執筆記者賴星,參與採寫記者王衡、趙倩、於嘉、董建國、李平)

相關焦點

  • 「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公布!塞罕壩林場獲殊榮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曹智 通訊員康義)11月30日,由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聯合主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特別支持,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承辦的
  • 塞罕壩機械林場:追逐綠色夢想不停歇
    沒有可借鑑經驗,塞罕壩人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大穴、客土、壯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嚴格的技術規範,實現了石質荒山「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如今,三道溝東坡上的樟子松成活率達到99%,高的樹有一米半多了。」王龍欣慰地說,和拍攝美麗風光相比,記錄填滿綠色版圖的過程,更有意義。
  • 綠色,已成為沁源發展最美底色!
    旨在動員全縣上下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和行動自覺,呼籲全民參與、社會聯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讓綠色成為沁源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 有片美麗叫塞罕壩,有段青春如歌如詩,有些人兒永難忘記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草原風光大同小異,為啥偏偏還要專程一赴塞罕壩呢?因為這裡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結,且待後面再細細講來。塞罕在蒙語中意為美麗,而壩是漢語高嶺的意思,組合起來是美麗的高嶺。眼前的塞罕壩樹木林立,花草豐茂,完全是一片原始森林的味道。有人曾經測算過,如果將塞罕壩112萬畝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圍繞地球赤道12圈。如今的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每年為京津冀釋放氧氣55萬噸、輸送淨水1.4億立方米,已經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君子昂揚於天地,當自強不息!
  • 塞罕壩:美在風景 美在精神
    本報訊(記者李巍)8月6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以及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繼續對塞罕壩機械林場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進行報導。
  • 心靈四季 美麗中國|訴說風景——塞罕壩的故事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處,地貌上界於內蒙古熔巖高原和冀北山地之間,主要是高原臺地。名字中「塞罕」是蒙語,意為「美麗」;「壩」是漢語,意為「高嶺」,全名可譯為「美麗的高嶺」。清朝曾在此設立「木蘭圍場」,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在遼、金時期稱作「千裡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 塞罕壩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接續演繹綠色夢想
    「塞罕壩精神宣傳月」。然而,不管條件如何惡劣,她們始終不抱怨,努力克服困難,為塞罕壩的綠色事業奉獻青春年華。  後來,陳彥嫻宿舍6名女生的事跡被人們生動地稱為「六女上壩」,一時傳為美談。當年種下的小樹現已長成大樹,看著綿延百萬畝的林海,這位年過古稀的老人語氣堅定:「所有吃過的苦、受過的累,都變成了今天的快樂和驕傲。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
  • 塞罕壩:那一抹「中國綠」驚豔了世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塞罕壩為世界環境建設貢獻了中國力量,展示了中國精神,提供了中國樣本,塞罕壩人在人類生態文明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55年塞罕壩從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1120000畝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
  • 建設美麗中國 共築綠色家園——寫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是本次世園會的主題,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不懈追求—— 為了建設一個富饒而美麗的中國、給子孫後代留下山青水秀的好風光,億萬中國人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秉持新發展理念,凝心聚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共建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力量。
  • 上海「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思路發布-讓綠色成為最動人底色最...
    「十四五」期間,將緊緊圍繞「抓環保、促發展、惠民生」工作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在穩定鞏固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汙,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初步考慮到2025年,實現「兩穩定、兩初步」,做到「三達、兩保、兩提升」。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中新網承德8月4日電 題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記者 魏晞  每年七、八月份是塞罕壩最美的季節: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落葉松、樟子松,把每一片山頭坡地染成深淺不同的綠色;連綿的草甸上,金蓮花、柳蘭、穗花、絨線菊、唐松草……層層著色,暈染開去,最終繪成一幅絢爛凝重的風景畫。
  • 網友最喜愛的塞罕壩原創主題歌曲獲獎名單出爐
    「唱響綠色傳奇」網友最喜愛的塞罕壩原創主題歌曲評選展示活動專題頁面。(點擊圖片可進入)  長城新媒體1月5日訊(記者 張曉靜)近日,由長城新媒體集團與河北省音樂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唱響綠色傳奇」網友最喜愛的塞罕壩原創主題歌曲評選展示活動圓滿結束。此次點讚活動目的是讓更多的網友了解塞罕壩的偉大成就。
  • 百萬畝塞罕壩林場免費遊覽,重溫艱苦創業的塞罕壩精神
    早就決定前往塞罕壩看一看了,一直沒有機會,主要是驚嘆於那裡數百萬畝的人工森林,偶然間看過那邊的報導,下雪後的塞罕壩格外美麗!今年這個計劃終於成行了。
  • [記者心中的塞罕壩] 水滴石穿 愚公移山——訪中國青年報河北站...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    長城網8月11日訊(記者 李麗鈞)「在歷時整整一個多月的新聞採寫中,我最佩服塞罕壩人三件事:一是在荒漠中造林,二是在觀念中植綠,三是在艱苦中釀蜜。」中國青年報河北站站長樊江濤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7月份,樊江濤就開始了進壩的採訪,通過在塞罕壩採訪多日,塞罕壩機械林場人的定力和耐心給樊江濤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 【長篇通訊】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他們——塞罕壩人,用激情和生命,澆築了京城綠色屏障……                                                          ——題記 > 前世:皇家的後花園   新華網北京8月4日電(郭香玉)塞罕壩,蒙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曾是皇家的後花園。
  • 白山渾江:壯大綠色產業 擦亮美麗底色
    近年來,白山市渾江區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託長白山腹地中心城區的獨特優勢,全面建設「中國綠色有機谷·長白山森林食藥城」先行區,通過壯大綠色產業體系,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態勢逐步顯現。寒冬時節,驅車穿行在渾江的山水之間,田園美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到處是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
  • 央視原創時政微視頻|美麗中國說
    央視曾經這樣報導塞罕壩的過往:靠山吃山的塞罕壩的山被「吃」沒了,而距此180公裡的北京,感受到的是幾乎年年遭遇沙塵……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三代林場人紮根塞罕壩。他們在荒漠上建房、在流沙中植樹。塞罕壩由此成為中國大規模生態修復的實驗場。
  • ...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他們聊得熱火朝天,快來說說你的看法!
    積極承擔職責使命「提出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這一目標,既是我省向黨中央國務院表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更是一份讓雲南各族人民群眾享有藍天、碧水、淨土的莊嚴承諾。系統把握「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深刻內涵,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務落到實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要著力發展綠色經濟,統籌推進八大重點產業和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加快構建「兩型三化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底色
    15年來,「兩山」理念從一個小山村走向全國,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十五年後,在「兩山論」的發源地浙江省餘村,人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生態旅遊、生態農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發展之路,把曾是空中飛沙走石、河裡泥漿遍布的「窮山惡水」變成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水青山」,成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生動樣本。「兩山論」理念是生態惠民的科學論斷。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還人民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 山東壽光:晨鳴集團用綠色擦亮民族造紙業的底色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王超群 通訊員 馮義華 濰坊報導近日,由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環境經濟雜誌和中國環境報社理事會承辦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六五環境日公益宣傳活動暨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獎正式發布,壽光市晨鳴紙業被授予「2020年度環境社會責任企業」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