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料理人:中國菜系那麼多,為什麼偏偏江蘇淮揚菜最講究刀工?

2020-12-23 觀察者網

【文|衛奕奕】

揚州素以「三把刀」聞名天下:剃頭刀、修腳刀、廚刀。近些年,最知名的莫過於這把廚刀。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每一部大熱的美食紀錄片都不會忽視揚州廚刀的存在。

揚州,正是淮揚菜的發源地之一。在中國烹飪界有一個16字箴言:「食在廣州,味在四川,湯在山東,刀在淮揚。」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就曾拍攝過淮揚菜文思豆腐羹,這道菜要求廚師將內酯豆腐切成頭髮絲一般粗細,對刀工的要求堪稱苛刻。

從漠河到曾母暗沙,從帕米爾高原到烏蘇里江畔,中國知名的不知名的菜系得有幾十種,為什麼偏偏淮揚菜如此講究刀工?

清蒸鰣魚

在大內鬥省江蘇,連什麼算是淮揚菜也存在內鬥

在說淮揚菜的刀工之前,得先說清楚到底什麼才算淮揚菜。

淮揚菜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淮揚菜指的是長江中下遊及淮河流域這一地區的風味菜系,這一概念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2009年發布的《淮揚菜通用規範》裡對淮揚菜的定義是:「起源於江蘇地區,以及受其影響發展而成的,符合江蘇地區居民飲食習慣、時尚潮流的菜餚。又稱江蘇菜。」

同時也明確,淮揚菜由淮揚風味菜、金陵風味菜、蘇錫常風味菜以及徐海風味菜構成。

而狹義的淮揚菜指的就是「規範」中所說的「淮揚風味菜」,普通人說到淮揚菜,其實說的也是這個起源於揚州、鎮江、淮安的菜系。

淮揚菜為什麼會有這種概念歧義?這跟江蘇的「內鬥」有著不小的關係。

「大內鬥省」絕非浪得虛名

名氣最大的就是淮揚菜,大煮乾絲、獅子頭、清蒸鰣魚等等,都是淮揚菜的代表菜式;

蘇錫菜是蘇南地區蘇州、無錫一帶的口味,口感偏甜,比如松鼠桂魚、無錫排骨、蜜汁火方等;

松鼠魚

而金陵菜又稱京蘇菜,以南京口味為中心,最擅長的就是做鴨,鹽水鴨、板鴨、鴨血粉絲湯都是金陵菜的代表;

徐海菜分布於蘇北的徐州至連雲港一帶,深受魯菜的影響,口味偏鹹,以烹製肉類及海鮮為主。

這四大風味菜都代表了各地的特色,但要是說完全代表江蘇,其實都有難度。

中國的大多數菜式基本都是在清朝中期趨於成熟,而從清朝中期到民國這一兩百年的時間裡,也並沒有哪種菜想要代表江蘇。

當時並沒有「菜系」這個概念,根據《中國食經》的記載,從晚清到民國這段時間,隨著不同地方風味餐館在大城市的設置,餐飲業出現了「幫口」的概念——從事餐飲行業的老鄉們拉幫結夥,於是有了「某幫菜」的概念。

無論是蘇幫菜、揚幫菜(淮揚菜),還是京幫菜(京蘇菜)、杭幫菜,都代表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口味。

現代中國人熟知的「四大菜系」(川、魯、粵、淮揚)、「八大菜系」(川、魯、粵、蘇、閩、浙、湘、徽)的概念,其實都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

菜系概念出現之初,對於菜系的爭論十分激烈。(圖/《菜系的認定》,四川烹飪)

「四大菜系」對於地方餐飲是極易傳播的軟廣告,無論費多大的力氣也要躋身進去。很多地方表示不服,於是沒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八大菜系」的概念。

而成功躋身「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的淮揚菜(蘇菜),內部也有著爭鬥。

1987年中國烹飪協會成立時,江蘇代表們內部就有分歧,不少人反對用淮揚菜代指江蘇菜系,認為淮揚菜只能與金陵菜、蘇錫菜、徐海菜平齊。

而在隨後30年的時間裡,很多南京和蘇州的飲食專家都在不斷強調,南京菜、蘇幫菜不屬於淮揚菜,淮揚菜不能完全代表江蘇。

不過在最近一些年,無論是江蘇官方還是中國烹飪協會,更多的還是採用了「淮揚菜」的表述。

經過多年的爭論,最終出現了兩個意義上的淮揚菜:廣義淮揚菜,即蘇菜;狹義淮揚菜,也是真正的淮揚菜。

如今八大菜系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圖/WordPress.com)

無論是「四大菜系」、「八大菜系」還是去年出爐的「34大菜系」,都是基於行政區划進行的飲食劃分,其結果當然也是有利有弊的。

好處是基於人們相對熟悉的地域,菜系概念會有更好地傳播。

但與此同時,像是江蘇這樣飲食文化相對多元的省份,很難由某一種地方風味完全代表。

相反的,去年中國烹飪協會頒布「34大菜系」時,同時也頒布了每個菜系的十大代表菜,華北、東北的很多省份,在代表菜上多有重合,因為它們的口味歸根結底都是魯菜,強行劃分反而有湊數之嫌。

淮揚菜到底有多講究刀工?

而我們要討論的淮揚菜,其實也是狹義淮揚菜。

在廚師學校時,講解各個菜系,一般都會用四個字來總結它最顯著的特點。

比如魯菜是「注重火候」,川菜是「注重調味」,而淮揚菜就是「注重刀工」。

其實,任何地方菜對食材、刀工、火候和調味都會非常重視,只不過相比之下,淮揚菜對刀工的注重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淮揚菜對刀工的注重,也使得它一道菜的製作包含諸多的工序,能把很多並不名貴的食材做出非常高級的感覺,但又不顯得浮誇。

比如通過《舌尖上的中國》而聞名全國的文思豆腐羹,就是刀工的極致,其主料也不過是一塊豆腐。

傳統的文思豆腐採用的是嫩豆腐,上世紀80年代內酯豆腐出現之後,便改用了內酯豆腐。雖然內酯豆腐質地細嫩,但韌性也更強,不易破裂。

所以淮揚菜的廚師們更可以將刀工發揮的淋漓盡致,一盒內酯豆腐可以高達萬根如頭髮絲般粗細的豆腐絲。

製作文思豆腐,先將內酯豆腐一片為二,然後跳刀將豆腐切成片,隨後換方向將豆腐跳刀切成絲。

隨後,將各種配料與高湯燒開,勾芡,再將切成細絲的豆腐緩緩推入鍋中,用手勺順著一個方向將豆腐絲推勻。

大煮乾絲(圖/三個料理人)

另一個特別能體現淮揚菜刀工的菜大煮乾絲,其主料也是一塊豆製品——揚州方幹。

相比於其它豆腐乾,揚州方幹的特點是厚、大,非常緊實,除了揚州,也沒有其它地方出產這種豆乾。

一般來講,製作大煮乾絲,一片2釐米厚的方幹,要片成20片才算合格,之後再跳刀切成細絲。

吃家唐魯孫先生曾回憶:乾絲可燙也可煮,煮乾絲的選料,譬如雞絲、鱔魚、蝦仁,都要選上等貨,大白幹的「頭子」則乾脆棄之不用,「足見那些著名茶館對於乾絲是如何重視不惜工本啦!」 

無論是文思豆腐還是大煮乾絲,都是淮揚菜裡「看得見的刀工」,其實在淮揚菜裡還有一種「看不見的刀工」。

切成肉粒與打成肉泥的獅子頭,口感千差萬別

典型就是獅子頭。製作獅子頭並不是將豬肉絞成肉泥或者剁成肉餡,而是要將肥肉和瘦肉分別切成石榴粒般的大小,再將瘦肉和肥肉以3:7或4:6的比例搭配。

瘦肉粒比肥肉粒少,於是肉粒攪拌均勻後,每一顆瘦肉粒周邊都布滿肥肉粒,這種結構是肉泥所無法達到的,它也使獅子頭的口感更嫩。

而「看不見的刀工」巔峰之作,就是三套鴨。

三套鴨(圖/揚州旅遊網)

三套鴨是將鴿子、家鴨、野鴨分別用整禽脫骨的技法,將骨頭取出,同時外形還要保持完整。

再將三種家禽層層套制,焯水後小火煨制酥爛。因為製作繁瑣,如今淮揚菜館,一般要預定才能吃得到。

淮揚菜為什麼會如此注重刀工?

的確,如前文所說,沒有哪個菜系不重視刀工的,但要說對刀工的重視程度,也沒有哪個菜系能超越淮揚菜的。

淮揚菜之所以會如此重視刀工,與它的歷史息息相關。

民國作家曹聚仁先生曾在《食在揚州》中寫道:「昔日揚州,生活豪華,揚州的吃,就是給鹽商培養起來的。」如今的淮揚菜,確實與明清兩朝鹽商的品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盧氏鹽商住宅(盧紹緒故宅)模型(圖/揚州淮揚菜博物館)

淮安、揚州一帶,自古盛產淮鹽,明朝中期以後,因為鹽業政策的變化,淮揚地區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鹽產地之一,無數的鹽商移居至此,並依靠鹽業暴富。

但是,商人在中國古代的地位一直都很低。明代朝廷雖然認同商賈「以通有無」是社會所需,但早期在商人衣冠上依然有著嚴苛的規定——只能用絹、布,不得穿綢、紗,等到明孝宗的兒子武宗繼位後,又增加了一條——商人與賤民僕役、倡優不許穿貂皮大衣。[9]

儘管隨著商業的發展,這種限制對商人的效力漸漸減弱,但商人在用度上的自由度始終還是受到限制的,而「吃」也就成了商人們為數不多能大肆花錢的領域了。

當時的揚州盛行養家廚,互相請客,也互相攀比、爭鬥。

平橋豆腐(圖/三個料理人)

《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鹽商家廚的本事:「烹飪之技,家皰最勝。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鰉,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沒骨魚,汪文密車螯餅,管大骨董湯、鱟魚糊塗,孔切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喬,風味皆臻絕勝。」 

鹽商對於吃的攀比,並非一味地「鬥富」,也在「鬥精」。這與淮揚鹽商和官府士紳、文人騷客間的密切交往不無關係。而對刀工的注重,也是「鬥精」的結果。

那淮揚菜的刀工是不是單純的炫技?其實也不是。

在後廚,刀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便於烹飪」。前文就說過,獨特的刀法,賦予了獅子頭鮮嫩的口感。而大煮乾絲和燙乾絲,這兩個都以揚州方幹為原料的菜,因為烹飪的差別,在刀工的要求上也有差別。

大煮乾絲要求2釐米厚的方幹要片成20片,而燙乾絲更是要求要片成22片-25片。

一壺茶、一碟燙乾絲、一籠湯包,就是揚州早茶的經典搭配

因為大煮乾絲要放進雞湯中燉煮,切得太細容易抱團,也容易碎,影響口感;而燙乾絲只是用沸水燙兩三遍,太粗就去除不了豆腥味。

除此之外,在菜系概念形成的近30年,每種菜系也都在宣傳自己最獨特的地方,這是一種自我認同和強化,淮揚菜就選擇了刀工。不斷地強調之下,刀工就成為淮揚菜最拿得出手的特色了。但要說調味和火候,其實淮揚菜也是非常出色的。

參考資料:

1.《淮揚菜通用規範》,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

2.蘇菜,維基百科;

3.淮揚菜,維基百科;

4.《中國食經》,上海文化出版社;

5.《中國飲食分菜系的前因後果》,中國藝術報;

6.《中國烹協發布「34大菜系」「淮揚菜」一統江蘇風味》,新華網;

7.《精湛刀工淮揚菜》,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8.《揚州獅子頭風味形成的探析》,中國調味品2003年第11期;

9.《鹽商與淮揚味兒》,中華遺產2015年第01期;

10.《中國的四大菜系分別是哪些?》,國家旅遊局網站;

11.《淮安飲食文化史略》,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5年第02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三個料理人」,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菜系,你的家鄉吃什麼菜?
    一,魯菜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齊魯風味(現通行地帶不僅限於當代的山東省,以大連菜為代表的遼南菜系也屬於魯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是菜系之首
  • 淮揚菜超越了東北菜,是我心中最高級的菜系
    不是黑社會不能定成黑社會,凡事都得講證據,別攔我,今天我就要花式吹爆淮揚菜!淮揚菜超越了東北菜,是我心中最高級的菜系坊間傳說,陳曉卿老師某次飯局喝多了,體會出個人生經驗:不要和東北人討論美食。咱也沒有陳老師微信qq電話簡訊啥的,也沒法證實,但該說不說,其實這話有一定道理。
  • 對於中國傳統的四大菜系,你們不想了解一下嗎?
    中國素有美食王國的美譽,根據中西方的環境差異,各國人群對美食的標準也皆有差異,西餐有牛排、漢堡、三明治、披薩,韓國的泡茶、 燒烤、料理,日本的海鮮等等,但要是提起中國,那就數不勝數了,在中國這個大家庭裡,我們還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裡也都有各自的美食,提起美食,顧名思義就是美味的食物,大到山珍海味
  • 「舌尖上的文化」:中國八大菜系之蘇菜
    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朝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麵筋為餚。北宋佛教史學家贊寧曾作《筍譜》,總結了食筍的經驗。這些都對江蘇飲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真正形成江蘇菜系,是在南北朝時期。
  • 考驗廚師刀工的10大美食,8大菜系各具特色,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在清代形成魯、川、粵、蘇四大菜系(根據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的排序,下同),後來,閩、浙、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這8大菜系其中各有一些美食極為考驗廚師的刀工,下面就來看看考驗廚師刀工的10大美食,8大菜系各具特色,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
  • 八大菜系亮相聯合國 江蘇菜展示「中國味道」
    11月12日晚,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中國美食走進聯合國」活動上,12名大師烹飪了八大菜系的120多道菜餚,引得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讚不絕口。到底哪些菜餚被端上了聯合國餐桌?江蘇菜又派出了哪些「代表」?活動主辦方中國烹飪協會卻賣了個關子,表示過兩天再「揭秘」。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秘書長於學榮、江蘇省烹飪協會秘書長彭東生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淮安軟兜、大煮乾絲、揚州炒飯等,都是江蘇菜中必不可少的。
  • 你家鄉的中國和吃什麼四大菜系?
    中國飲食文化是指在某個區域內地區,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產品和飲食習慣的差異,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烹飪技術和風味,並得到全國各地的認可。中國有四大菜系,他們是誰?1、 魯菜魯菜,源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齊魯風味(之前流行的區域不限於當代山東省,以大連菜為代表的遼南菜也屬於魯菜),是相對於淮揚、四川、廣東等有影響力的四大傳統菜系中唯一的自製菜,歷史最悠久、最豐富、難度最大、學歷最高、技藝最突出的菜系是第一位。
  • 它本是中國四大菜系之首,如今卻很難見到,知道原因網友:真憋屈
    推薦語:我是山東人,我驕傲,但是說真的現在味道純正的魯菜還真是不多。下文轉載自作者:奶油物語說起我們中國,除了千年文明的歷史之外,中國的美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隨著數千年來的積累,我國的美食文化也博大精深。
  • 中國八大菜系是指哪些菜系 中國菜系的特點和代表菜有哪些
    摘要: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你知道中國菜系有哪些嗎?本文整理了中國八大菜系,包括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具體介紹這些中國菜系的特點和代表菜,一起來了解下吧。
  • 中國八大菜系都有啥?
    川菜民間最大菜系,同時被冠以「百姓菜」川菜作為中國漢族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融會了東南西北各方的特點,博採眾家之長,善於吸收,善於創新,享譽中外。
  • 中國八大菜系,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共稱為「八大菜系」。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鬱的山鄉風味。以燻、蒸、幹炒為主,口味重於酸、辣, 辣味菜和煙燻臘肉是湘菜的獨特風味。辣味合蒸、東安子雞、洞庭野鴨、霸王別姬、冰糖湘蓮、金錢魚等都是湘菜的代表名菜。
  • 為什麼國宴上的菜色大多選擇淮揚菜,難道其它菜系太難吃?
    說到國宴的話很多人的可能都不大了解是什麼,但其實國宴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國家一些領導招待貴賓的時候所吃到的宴席,那種就是國宴了。不過這國宴可不像是平常我們在一些五星級酒店吃到的那些菜色那麼簡單來著,這國宴上所選的菜色也是要十分恰當才行。
  • 中華料理天下第一?別忘了,中華料理≠中國料理
    比如我們平時說的「川、魯、粵、淮揚、閩、浙、湘、本幫」的八大菜系。實際上真正的八大菜系裡沒有上海本幫菜,而是徽菜,並且這個徽不是指安徽,而是徽州(現在的黃山市一帶)。另外,有些八大菜系的介紹裡蘇菜代替的淮揚菜那個位置,其實蘇菜和淮揚菜是同一菜系。蘇是指江蘇,有人認為淮揚菜是蘇菜的一個分支,蘇菜包括淮揚菜。
  • 淮揚菜大師:居長龍
    乾隆官燕談到淮揚菜的特色,居長龍認為:有三個方面最為重要,其一就是要講究色香味形,這是淮揚菜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人們鍾愛淮揚菜的原因之一。不少人看過廚師烹調淮揚菜的過程,都覺得那不是在炒菜而是在寫字作畫。而菜品上桌,更是先滿足了人們的眼睛,這跟淮揚菜非常講究菜品的色彩搭配有關。「選料的時候,其實已經心裡有數,想的不僅僅是味道,還有營養的配合以及色彩的和諧。」其二就是基本功,刀工固然重要,爐工(火候)也很講究,這都是烹飪最基本的東西。
  • 中國八大菜系,你知道幾個?
    1.魯菜魯菜,由齊魯、膠東、孔府、藥膳四種風味組成,其發源地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以清香、鮮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 這8道菜代表了中國的八大菜系,網友:難以接受
    近日,有網絡投票選出了八大菜系中的代表之作,並聲稱這八道菜就代表了中國的八大菜系,下面跟隨小飯桌一起來看一下吧。同時,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工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其名菜有金陵烤鴨、老鴨湯、燉生敲、烤方、水晶餚蹄、清燉蟹粉獅子頭、黃泥煨雞、清燉雞孚、鹽水鴨等。
  • 中國四大菜系之首,現在很難見到它的身影,網友知道原因後:憋屈
    中國是一個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一個古國,那麼對於中國美食文化來說也是源遠流長,隨著我們也知道數千年的累積對於中國美食文化也真的是太博大精深了,中國因為地域遼闊對於各個地方的美食來說,他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中國也是劃分了四大菜系,今天跟大家說的,他本來是中國四大菜系之首,但是現在是很難見到了,那麼在知道原因了,以後很多的網友紛紛表示真的是太憋屈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餐飲大國,中國八大菜系,你最愛是那一個?
    菜系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面,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系。其中,粵菜、川菜、魯菜、淮揚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享稱為「八大菜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漢族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蘇菜、粵菜、川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
  • 中國八大菜系的代表菜
    四川菜系各地風味比較統一。主要流行於西南地區和湖北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川菜館。川菜是中國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間最大菜系。川菜風味包括重慶、成都和樂山、內江,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
  • 江蘇菜憑什麼叫江蘇菜?
    淮揚菜揚州人引以為傲的有三把刀,剃頭刀、廚刀、修腳刀,從頭到腳,把漫長的一生切成細碎的日子。不似蘇南人以糖炫富,淮揚菜的大師傅喜歡在刀尖上跳舞,刀工在這裡被運用到了極致。作為淮揚菜的門面,大煮乾絲和文思豆腐用的都是尋常食材,沒有太多作料調味,平時吃慣了重口味的食客吃起來可能索然無味。然而就這麼兩道菜,不在後廚當個四五年學徒,你連拿刀的資格都沒有。將一盒豆腐切成頭髮絲粗細,把一塊兩釐米厚的揚州方乾片成20片,淮揚菜對於刀法的講究近乎痴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