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持續發酵。不僅圓通被曝出超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據媒體報導,申通、EMS(郵政速遞)、德邦等也未能倖免。此後,上述快遞公司陸續回應稱正在展開調查。
年底電信詐騙事件頻發,為何快遞行業成為個人信息洩露重災區?怎樣避免財物損失,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了當下人們討論最多的問題。
一、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發,多家快遞公司展開調查
近日,圓通速遞被爆有5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致超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其後圓通回應稱,疑似有加盟網點個別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竊取運單信息。公司正配合警方調查,相關犯罪嫌疑人已於9月落網。
不只是圓通,多家快遞公司捲入信息洩露的旋渦之中。就此事,警方約談了多家快遞公司相關負責人。快遞公司也承諾,將加強整改,減少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據報導,販賣快遞用戶信息的「黑產」鏈條,可能涉及申通、德邦、EMS、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11月20日,申通、德邦、EMS等快遞公司紛紛做出回應:正在展開調查。
信息洩露,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用戶紛紛成為快遞信息洩露的受害者。
用戶信息保障,應該何去何從?
梳理發現,快遞行業的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我們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快遞」等關鍵字在裁判文書網上搜索,得到數百條相關信息,2017年以來,不法分子利用「問題快遞」、「快遞問題」等QQ群大量複製相關公民網購快遞訂單信息,賣給他人獲利。所涉及到的快遞公司包括申通、天天、圓通、韻達等。
快遞行業所謂的隱私保護,對防止信息洩露的作用十分有限,有許多快遞企業加強了內部管理,以求從根源上杜絕用戶信息洩露,相關法規也嚴格的規定了快遞運單的儲存和銷毀流程,但是種種監管約束下,為何依舊有大量的用戶隱私信息被洩露?
因為快遞單上面的涵蓋信息內容包含了用戶的手機號、購物內容、居住地址等信息,市場需求旺盛,並且快遞信息販賣做的是無本生意,其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二、快遞信息低至一元,洩露後常用於詐騙
快遞行業信息洩露,灰產橫行,催生了快遞單買賣生意!
1條快遞單號僅售0.5元,而一條個人信息齊全的快遞面單1元就可以買到!除快遞單號外,快遞面單也在網上出售。其中包括單號、寄件人姓名、收件人姓名、聯繫方式、準確地址等個人信息。這些快遞信息來自於各個快遞公司,歷史信息每條1元,實時信息每條2元。
快遞信息遭販賣後,部分流向了犯罪分子手裡,或者轉移到東南亞等詐騙行業猖獗的國家,多用於詐騙活動,在此提醒大家:提高防範意識,警惕電信詐騙!
很多詐騙電話都是境外來電,採用「+86」或「00」開頭的號碼,在此要提醒大家,雖然手機上能看到號碼歸屬地,但並不意味著騙子就在那個國家。因此,接到境外來電,即便是你剛去的目的地國打來的電話,也要謹慎對待。不管你接聽或者不接聽,只要對方提到跟金錢、財物等相關的字眼,那麼絕對是詐騙電話,可以果斷掛機。
編輯:賀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