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電影院,在《赤狐書生》和二刷《一秒鐘》的抉擇中,我還是選擇了《一秒鐘》。
兩部片子兩個極端:《赤狐書生》是集齊帥哥美女,奇幻特效的商業片,題材大眾。
而《一秒鐘》,則是質樸,充滿年代感。
如果說,前者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後者則是對時代的追憶。
其實你說《一秒鐘》講了什麼故事,起初我也沒看懂。
但在連刷兩遍,再查閱了資料,才了解它背後的故事。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劇透
01 三個因電影結緣的人物
電影中的主要人物有三個:
一直在線的「戲眼」張譯飾演的張九聲,假小子裝扮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以及當地放映員由範偉老師飾演的範電影。
其實開始的出場,我們都不知道三者之間的人物關係,張九聲和劉閨女前半部電影他們之間一直在對峙中,卻沒交代原因,直到範電影出現,才推進故事線的發展。
張九聲是個逃犯,他拼勁全力逃出去,不僅僅是一場電影,是為了電影放映前十分鐘的《新聞簡報》裡,關於女兒的片段。
劉閨女想盡辦法,從二分場走到一分場,再從一分場回到二分場,就是在電影工作人員不注意的時候,想偷膠片回家給弟弟做燈罩。
而看坐擁鐵飯碗,受人尊敬的放映員範電影,則是在一邊享受眾人的追捧,一邊時時擔心自己的鐵飯碗不保,得好好維持。
這三個人物本不該有所交集,但因為一場電影,他們闖進了彼此的生命。
02 那些你看遍資料才能了解的故事
在看《一秒鐘》時,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張九聲為什麼那麼執著於看電影,為什麼一定要在電影裡看到關於女兒的片段,家就那,想看女兒為什麼不回家?
電影播完,在查閱資料後,我們才發現張九聲的女兒是因為扛面糧被車壓死了。
這一點電影裡給了觀眾暗示,卻沒有明說。
女兒早就去世了,而《新聞簡報》裡的畫面,是他能看到女兒唯一的影像。
他在女兒8歲的時候就被抓進去勞改,妻子也改嫁,從此未能見到女兒最後一面,他甚至都不知道女兒6年裡面到底長成了什麼樣子。
那膠片的一秒鐘,是這個世間唯一能看到女兒的見證。
這一秒太過珍貴。
所有才有了接下來的故事:張九聲白天夜裡趕路,和劉閨女鬥智鬥勇,和範電影膠著......
最終,張九聲如願以償看到電影,但他在看第一遍的時候,甚至找不到女兒,直到第二遍才淚流滿面的說出那句:「一秒鐘,太短,不夠」。
張九聲看著女兒瘦弱卻拼極點的樣子,淚流滿面:「跟大人爭什麼呢......」
這也是全篇最強的淚點。
範電影,其實是全篇最值得仔細推敲的人物。
放映員,在娛樂稀缺的年代,是威風也是神氣的,甚至可以說是地位卓越。
而範電影不離手的那個「放映員001號」大瓷缸茶杯,就是他身份地位的象徵。
出門吃個飯,有人給他遞煙塞花生,去麵館吃個面,還能多加勺辣子,大家費盡心思討好他,就為看電影的時候,能預留個好位置。
但,範電影的人物特徵不僅僅如此,他的人物性格,比張九聲更有層次感。
作為一名放映員,職責就是守護好影片資源。
但在範電影和張九聲交心後,他選擇了冒險:
他為張九聲剪下了兩格膠片留著紀念,那段22號《新聞簡報》裡,有張九聲女兒見證的膠片。
老式膠片電影,是24格膠片一秒,範電影剪下2個膠片是違規行為:如果下一個放映員覺察畫面有閃爍,或者發現膠片上有粘合的接頭,範電影就會受到懲罰。
看似張揚,實則內心充滿真善美,人性的複雜,在範電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在電影裡,所有人都等著看電影《英雄兒女》的畫面以及搶救膠片的畫面,是有歷史也尋的。
《新聞簡報》出了紕漏,是件嚴重事故,嚴重到需要取消兩個月一次的看電影的機會。
為了讓觀眾看到電影,範電影開始出謀劃策,帶領大家積極搶救。
在沒有清洗液的情況下,就地取材:床單託運,筷子挑頭、拉鐵絲掛膠片,大鍋出蒸餾水衝擦,扇子吹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完成電影的修復工作,讓後面的故事繼續發生。
03 一秒鐘背後的故事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看電影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大事。
那時候看一場電影,如同盛大節日一般歡喜和隆重,是一代人心中最美好的青春回憶。
而這也屬於那個年代,獨有的記憶。
記得《一秒鐘》的編輯說:
「深冬夜裡零下四十多度,場部廣場上近萬人在電影銀幕正反兩面的雪地裡站著,看電影。只有一臺放映機,換片時,凍得說不出話的人在雪地上開始一起跺腳,近萬人跺著腳,只要電影一放時馬上就安靜了。
演到悲傷時,近萬人的啜泣聲在夜空下抽動著……電影看完了還要走五十來裡夜路回去,一路想起電影還會感動。」
那個時代放電影的過程都是有趣的。
在《一秒鐘》裡,破舊的小禮堂擠滿了熱情的觀眾,板凳上、窗臺上、臺階上、銀幕後都坐滿了人。
等待修膠片的幾小時裡,他們耐心等待、喝彩加油,放映一開始便瞬間鴉雀無聲、沉浸在劇情中。
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全場跟著一起動情歌唱。
電影中,膠片燈罩也是亮點,12.5米就能編一個膠片燈罩,是大家在拍攝電影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一秒鐘》裡的膠片燈罩是特意找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編的,劇組的道具師都沒見過這種東西。
「在那個精神非常貧瘠的時代,人們看電影呼朋喚友,四裡八鄉,成為一種狂歡。不管現在物質多麼充裕,精神的這種東西永遠是特別有意思的。我們並不是懷念那時看電影的情況,是懷念那時候的情感,那種光影世界帶給我們的,夢幻般的情感。」張藝謀說。
其實最後的電影結局,張藝謀最初拍了兩個版本,一個是找到兩秒鐘的膠片,一個則是沒有找到。
最終決定用沒找到膠片的版本,而另一個找到膠片的片段,則是被放到了片尾的MV裡。
張藝謀解釋到:「我希望這個電影不要拍得那麼淺,也希望能夠通過膠片最終被埋沒這件事,告訴大家,這十年結束了。被風沙埋沒的膠片,對我來說,代表著一種結束。」
電影也是遺憾藝術的表達。
04 臺前與幕後
一秒鐘真的是太短了,不夠我看十遍。
有人說,《一秒鐘》算是張藝謀導演,拍完《金陵十三釵》後,近十年最佳影片。
插個小知識,張藝謀最初心儀的男主是黃渤和徐崢,但是徐崢沒有時間,推薦了張譯。
喜得喜歡的人,因為我喜歡不喜歡的人就會覺得她矯情,不知所云。
其實你去看《一秒鐘》的時候,你需要也有必要去了解一些背後的故事,褒貶不一。
其實,你覺得有距離感就對了,《一秒鐘》確實不是拍給我們青年人看的。
《一秒鐘》講的是張藝謀對膠片、對老電影、對人與人之間樸素情感的懷念。
尤其在那個物質與精神都最為貧瘠的年代,這份情懷則顯得更珍貴。
《一秒鐘》說好懂也好,懂說難懂也難懂。
對張藝謀來說,《一秒鐘》其實是一部不帶雜念、返璞歸真的電影,是70歲的張藝謀寫給電影藝術的一封情書。
這個問題張藝謀導演自己曾說:
「《一秒鐘》故事簡單,也許沒有什麼商業性,離90後、00後這些年輕人比較遠。但是對我來說,對於一輩子從事電影這個行業的人來說,有一種深厚的寄託,是我給自己做的一個回憶,給自己做的一個紀念。」
《一秒鐘》囊括了張藝謀作為電影人的一生,他在《一秒鐘》的手寫信中如是寫道:電影,陪伴我們一起長大。
《一秒鐘》是對膠片時代的追憶,也代表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的落幕。
一秒鐘很短,一輩子很長。
這個傳統得不像這個時代的電影,只怕是越看越少了。
END
編輯 | 沐漪
東寶你造麼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你最喜歡哪一部?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東寶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