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是一地名,冠在人名前,就表示此人籍貫,而這個籍貫通常為縣名。如《再生緣》初作者陳端生、續作者梁德繩都是錢塘人,人們便在她們的名字前冠以「錢塘」二字;修訂改編者侯芝是南京人,她的名字前則冠以「上元」二字。按此類推如果有人冠名「淮陰」即為淮陰人。
至元二十年(1283),淮陰縣被撤廢,並其地連同淮安縣、新城縣二縣併入山陽縣。至此,古淮陰縣之地全在山陽縣境內,而此以後,中國再也沒有一個叫淮陰縣的地方,作為顯性地名的「淮陰」在元初消失。所以在此後,但凡在古籍、書畫、詩文、碑刻中出現的「淮陰」之署,是古地名今用。
淮陰作為縣,始自秦漢,延續至宋元,因其地於淮河之南,故名淮陰。尤其在明清時期,淮陰縣早被撤銷,其地多併入山陽縣。又因唐代楚州一度稱淮陰郡,而楚州州治或淮陰郡郡治都在山陽縣,故明清時期「淮陰」便成為山陽縣的別稱。山陽人自稱是「淮陰」人,這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如:
吳承恩書中自署「山陽邑人」,而在長興書寫碑文時,則稱「淮陰吳承恩」。
王鳴鶴在其《登壇必究》自序署名前亦加「淮陰」二字。
關天培在其《籌海初編》自序尾署名「淮陰關天培」,他曾職淮安城守營守備,序中卻稱「執戟淮陰」,書中自署「淮陰滋圃關天培」。
吳瑭(吳鞠通)是河下人,他的好友為他作傳,說他是山陽人,自己卻在《溫病條辨》自序末尾署名「淮陰吳瑭」。
數學家駱騰鳳也是河下人,他在其數學著作《藝遊錄》道光癸卯(1843)年刊本的扉頁上,署的是「山陽駱騰鳳著」,而首頁開始自己作的小序之末,卻署「淮陰駱騰鳳」。
邱奐在南京參加鄉試,接到其父邱廣業的家信,作詩云:「連朝鄉夢繞淮陰,雲黯秋宵雨夜深。昨日客來詩信寄,閒身聊慰遠遊心。」鄉夢,故鄉之夢,思鄉之夢。
這些名人自署「淮陰」人,但這個淮陰不是清河縣,也不是清江浦,而是當時的山陽縣(即今淮安市淮安區)。
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至淮安時,作《過淮安城》詩,其中也滲透著淮安建制傳承的信息:
石堤駐舸策龍驤,紆路觀風六裡強。
入北門還出西郭,漢淮陰是晉山陽。
群倩愛戴今貓切,前步饑寒刻豈忘。
無易由言無氣復,轉旋額手為民慶。
清末,福建會館曾在淮安城北蓮花街建天妃宮,其中碑文曰:「丙戍年春,淮陰城北蓮花街重建。」文中「淮陰」說的便是山陽城北河下的蓮花街。
此外,臧勵和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附錄《各縣異名表》中載:「異名:淮陰;今縣名:江蘇淮安市;舊稱:淮安府。」
郭沫若、王力、王伯祥等著名學者皆稱古淮陰治所在原清江市東南,即今淮安區境內。
(來源:文史淮安網)
往期相關文章導讀
請點擊關註上面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