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河親水公園,轉眼已經四、五年沒來了。
今天的冬山河之行,是以鐵馬代步,想要完整的騎一圈冬山河自行車道。
認識冬山河自行車道十多年了,卻只騎過其中一段路而已。最近對鐵馬旅行懷抱熱情, 想起了冬山河,於是安排了這趟鐵馬旅行。
冬山河自行車道,北起五結防潮閘門,南至冬山火車站附近的冬山河森林公園,全長約10公裡, 環狀來回20公裡,騎乘時間約2至3小時。
冬山河親水公園的位置約在冬山河自行車道的中點,公園內有自行車出租站, 而公園外附近也有租車商店,所以最多遊客選擇從這裡租騎自行車。
我們就近在親水公園大門對面的租車店租自行車。老婆騎一輛單車,我與小東共騎一輛協力車。從冬山河親水公園出發,先沿著左岸南行,騎往冬山火車站。
圖:冬山河
今天天氣微涼,陽光從雲間露臉,冷中又有一絲暖意,是適合騎單車的好日子。
我喜歡冬山河自行車道,沿河而行,河水碧綠,鄉村野闊,給人很心曠神怡的美好感受。
老婆一路騎在前頭,我和小東跟在後面,雖然是騎協力車,但大多是我在出力,像個車夫, 小東輕鬆坐在後頭沿路抓寶(可夢)。
因為沿途有寶可抓,小東對冬山河的印象還不錯,偶爾也會出力助騎。冬山河自行車道一路平緩,加上天氣得宜,騎來舒適,鐵馬輕旅行,輕鬆如意。
沿途經過利澤簡橋、蔣渭水高速公路跨河大橋、嘉冬橋、富農橋,抵達宜冬橋。從宜冬橋過橋至冬山河右岸, 然後續騎往冬山火車站。從冬山河親水公園騎至冬山火車站,騎車及停留休息拍照,總計花了40分鐘。在冬山街上找家餐廳用餐,休息過後,就啟程往回走, 騎往冬山河自行車道北端的五結防潮閘門。
圖:利澤簡橋
回程沿著冬山河右岸而行。經過飛虹橋,附近大片低洼的田野,是宜蘭賞鳥景點五十二甲溼地。
過飛虹橋不久,抵達利澤簡橋。利澤簡橋座落於冬山河親水公園之旁,醒目的紅色鋼拱橋梁,成為冬山河著名的地標。
橋旁的河岸的景觀瓷磚牆,刻有《冬山河整治志略》,記述冬山河整治始末。早期冬山河遇颱風豪雨,即泛濫成災,羅東、冬山、五結等鄉鎮水患最為嚴重。
民國六十三年(1974),接連兩個颱風,造成冬山河堤潰屋倒,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儘速解決水患, 行政院撥專款治河;隨後省政府於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一年之間,共投入四億多元經費, 終於成功整治冬山河,解決長久以來的水患問題。
民國七十年(1981),陳定南當選宜蘭縣長,引進日本的國際景觀設計團隊,在冬山河河岸打造冬山河親水公園, 使冬山河蛻變成為臺灣知名的觀光景點。因此許多人(包括我在內)一直以來的印象,都認為是陳定南成功整治了冬山河。
其實較正確的說法是,冬山河經歷多年的整治工程,終於在陳定南縣長任內完成; 冬山河親水公園才是出自於陳定南的規劃與興建,也由於冬山河親水公園的盛名,才讓世人對冬山河整治成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圖:五結防潮閘門(清水大閘門)
由利澤簡橋續行,途中經過五股防潮閘門,閘門內的河道即冬山河舊河道。
舊河道附近的原野是昔日噶瑪蘭流流社的舊址。
一路北騎,接著抵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自行車道就從園區外圍繞過。續經過傳藝大橋,不久即抵達冬山河自行車道的最北端—五結防潮閘門。
五結防潮閘門,又稱「清水大閘門」,整排閘門,橫臥河道,守護冬山河的門戶,以防止海水倒灌。冬山河流過閘門之後,在蘭陽溪的出海口附近匯入蘭陽溪。
從利澤簡橋騎至清水大閘門,大約半個小時。從閘門旁的橋梁通過冬山河,來到冬山河左岸, 然後沿著左岸的自行車道,一路騎回冬山河親水公園。
圖:冬山河親水公園水岸
往親水公園的這段左岸,是我最早曾經騎過的冬山河自行車道。
十四、五年前的暑假,我曾騎著協力車,載著當時才十歲的大女兒,冒雨奔馳於這條這行車道上。
當時萬萬沒有料想到,十多年之後,我竟然還會騎著協力車,載著另一個約十歲年齡的兒子來遊冬山河。人生有時會有生涯規劃之外的特殊際遇,大約就是如此,而相逢自是有緣,自然珍惜這份情緣。
當年第一次造訪冬山河親水公園,是帶兩個女兒來宜蘭國際童玩節玩樂。記得當時宜蘭路途迢迢, 來時走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女兒暈車叫苦;回程走濱海公路,遠繞三貂角。當年旅行宜蘭,很難一日來回。
如今時空環境已轉變。今天我們拖到中午才從臺北出發,一個小時之後,就見到了冬山河。騎完冬山河自行車道,也才下午四點多而已,還可以閒坐河岸看船舟。
通往宜蘭的雪山隧道,宛如進入桃花源的入口窄洞。穿過了隧道,轉眼就從喧囂的臺北,來到桃花源之境的噶瑪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