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得語文者得天下。
越來越多的家長同意這句話了。
尤其對學前及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
語文學科越來越重要,但是很多孩子卻依然沒有找到學好語文的方法。
家長和老師都很著急。
一位女兒上了四年級的家長曾經跟我說,從前一直覺得語文不用管,孩子哥哥從小到大補習班沒斷過,但從來想過補語文,結果現在女兒最主要的補習班就是作文,費用更是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其實,在語文學科上越是掙扎,或許說明孩子和家長被原來的考試思維禁錮的越深。
語文學習,尤其是作文,關鍵不在機械的補課中,而在平常的生活中。
今天早上看到這樣一條熱搜視頻,一個三年級的小姑娘坐在地上嚎啕地哭,原來是因為寫不出作文。
作文題目是《我的繽紛世界》。拍視頻的爸爸在旁邊不解,這怎麼就寫不出來呀?
女兒一句話說出了真相:「天天學習,哪兒有繽紛世界啊?」
視頻引發熱議之後,爸爸看了大家的評論,才覺得應該讓孩子多放鬆放鬆,取消了假期給孩子已經抱好的兩門補課班。
這個事例非常典型,我們讓孩子寫《我眼中的繽紛世界》,但是孩子正被「寫繽紛世界」這樣一個作業佔據時間,看不到外面的繽紛世界。
寫作是語文中非常重要的一塊兒,如果說得語文者得天下,那麼得作文者就能得半壁江山。
但為啥有那麼多孩子頭疼寫作文?
因為我們能看到的成文過程,只是一篇文章的最後一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之前的一點點積累,從播種到澆灌,最後收穫,糧倉裡就不會有米,哪裡能去變出一碗飯來呢?
很多寫作培訓班喜歡教套路、模板,就連好詞好句都總結好讓孩子們直接用,這就像是教孩子做飯技巧一樣,學會了標準化的做菜步驟,寫出來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區別只有誰的更精美而已。
沒有素材,沒有自己對不同食材的搭配與構思,就寫不出真正好的作文。
那麼第一步,素材哪裡來。
人類的學習,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直接學習,一個是間接學習。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是孩子通過感官逐步理解外部世界,並將這些理解逐漸內化的過程。
直接學習就是直接的模仿,取決於孩子身處的環境,是否有足夠的學習素材,父母能不能在家庭中讓孩子通過實踐接觸足夠豐富的東西。
平常多帶孩子去外面玩兒,當然,項目要豐富多彩。
我每年都會帶孩子去一次動物園,一次植物園,一次當地博物館,一次省級博物館。在這裡,可以給孩子講述很多他沒想過的東西,也正是這些東西的啟發,才讓我發現原來我知道這麼多,原來我有這麼多東西還沒告訴孩子。
有的爸爸媽媽可以在家庭中讓孩子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孫儷和鄧超經常在微博分享他們和孩子的有趣生活,孩子想要孵小雞,孫儷就給孩子製造環境,孩子想要在家裡滑雪,鄧超就給孩子用快遞盒子做滑雪板,雖然是在家中,孩子一樣可以體會到動物世界的奇妙,以及一項運動的樂趣。
這就是家長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多體會的方式,出門看看,和在家玩兒玩兒。
沒有見過的東西,孩子不會認識,沒有體會過的感情,孩子寫不出來,沒有經歷過的故事,孩子編不成功。
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因為生在皇家,從來不缺吃穿,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挨餓,什麼叫飢貧,才會在知道百姓沒有糧食吃之後說,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儘管他的本意是想為子民做點事兒,苦思冥才相處一個這樣的方案。
如果把孩子關在家中,平常和孩子交談的內容也非常有限,只有學習和吃喝拉撒,那孩子了解世界的途徑,可能就只有聽老師說和聽同學說了。
直接經驗的獲取,有真實、深刻的特徵,但是只靠直接經驗學習,效率往往比較低,所以孩子需要通過一些間接經驗來進行學習。
看書就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孩子的課本,歸根結底也就是基本濃縮的書,一學期下來,也就幾本而已,孩子平常的學習,很多通過不同的習題,鍛鍊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在知識面上,起到的作用並不大,所以想要孩子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閱讀一定不能忽視。
那怎樣讓孩子愛上閱讀呢?這個問題很多寶媽也非常頭疼
孩子從兩三歲接觸繪本開始,就要在家庭中給孩子營造一種氛圍:讀書是一件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事,就像我們每天需要吃飯睡覺一樣。
固定下一個時間,比如每天晚飯後的一個小時,或者睡覺前的一個小時,媽媽給孩子講繪本,孩子給媽媽講繪本。
其次,讓孩子發現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或者一個系列的書。以此為起點,孩子就會對相關的書產生興趣,然後發現一本書很快就看完了,但自己還有看書的需求。
記得劉燁的兒子諾一就非常喜歡西遊記,他每天小腦袋裡想的就是 西遊記的相關情節,裡面的人物,不僅有了閱讀量,想像力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盡情的馳騁。
最後,做好繪本和書本閱讀的過渡。
兩三歲時期寶寶閱讀,主要靠畫面和爸爸媽媽的講解,吸引他的是故事情節,但過渡到文字為主的圖書,孩子可能會感覺到枯燥。
小學一二年級是孩子血拼音階段,藉助拼音讀懂書本內容對孩子來說可能有點枯燥,所以要提前幫孩子建立起對內容的渴望。就像看小說一樣,當故事情節不斷吊著孩子的胃口,那他就會有客服障礙的動力。
不需要一上來就讓孩子讀青少年讀的世界名著,尤其是大部頭、主人公名字比較長的書,孩子在一接觸時難以進入狀態,這本書就容易被閒置,也會打消孩子閱讀其他書的積極性。
說完了素材的積累,我們再來說說孩子的表達。
有的孩子不是沒有缺少對生活的觀察,而是缺少對這些觀察結果的察覺。
你說,我也帶孩子滑過雪啊,這篇作文怎麼就不能寫滑雪的經歷呢?
這類孩子就屬於感覺較為粗放的孩子,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你的感覺,其實都充滿詩意。
很多寶媽看到過很多孩子寫的詩,看了之後非常驚嘆,我也是。
到現在都還記得,其中有這樣一首:
《我畫的樹太漂亮了》我畫的樹太漂亮了接下來畫的鳥畫的雲畫的池塘和花朵都配不上它
這首小詩非常動人,讓我一下子就回到了自己小時候。
小朋友們經常畫畫,估計也有相同的心情,但是在意自己這樣的情緒的,卻很少,所以這首詩既能讓人感同身受,又感覺非常新奇,是啊,這樣簡單純真的想法,本身就是值得表達的。
作為家長,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灌輸自己從前寫作文的狀態,去想自己經歷過的哪些了不起的大事,想不起來就覺得一定寫不好,而是要告訴孩子,你的每個想法,都會是珍貴的。
一閃而過靈感,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記下來,不僅可以成為孩子以後寫作的素材,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不「為寫作而寫作」的感覺,下次遇到作文題目,就可以回到這樣一種記錄狀態,而非考試狀態了。
當然,讓孩子感覺豐富,也有一定的方法。
首先,讓孩子打開自己的感官。
描述一個蘋果,我們常常用紅紅的蘋果、大大的蘋果、甜甜的蘋果來寫,這些描述來源於直觀的感受,但孩子卻總結不出觀察事物的經驗。
很簡單,告訴孩子,紅紅的是顏色,大大的是形狀,甜甜的是味道,我們的五官還有小手,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就是描述事物的不同維度,任何一個東西,都可以從這些角度去描寫。然後多進行描述引導,比如一個水杯,問孩子它什麼顏色的,能不能聞到味道,
拿在手裡什麼感覺……
其次,教孩子記錄自己的心情和思考。
你今天開心嗎,因為什麼感到開心,你剛剛有疑問嗎,你的疑問是什麼,它還讓你想到了什麼……
寫作訓練不在一朝一夕,而通過寫作能力的訓練,孩子能收穫的也並非只是寫一首好文章,還有觀察能力的提升、思考能力的提升、共情能力的提升。
語文已經越來越重要。改革後的高考數學難度逐漸降低,而語文的難度於廣度卻在提升,語文成績的區分度會越來越大。而語文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知識也並非書本上有的那麼簡單,非常需要孩子從小打好基礎,並且對語文真正保留興趣。
當然,不是說數學不重要。
很多理科生非常不服氣,覺得文科不就是背嗎,能彰顯智力的還得是數理化。
其實,語文數學哪個更重要,和文理之爭沒有關係,他們都是基礎學科,學不好語文的人,理科學習也會遇到障礙。我身邊有不少數學老師,他們在分析過一些孩子的試卷後反饋給家長的是:建議學好語文,提高閱讀速度和文字理解能力。因為語文承載著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