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青龍尋古蹟
青龍古鎮位於陽曲縣侯村鄉,是集商業、農耕和文化等多種特色為一體的明清古鎮,距今已有五百餘年歷史,被譽為「三晉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接下來就讓我們重新走入這座古老的小鎮,踏上新的歷史探索之旅吧。
8月16日,在對青龍景區內進行了一番了解之後,我找到了原青龍鎮村人、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太原市青龍古鎮研究會副會長劉文海老人,並在家中聽他講述了青龍古鎮的歷史。老人家今年已經80高齡,但是依然精神抖擻。我道明來意後,受到了老人的熱情接待。在交談中我得知老人年輕時一直從事教育工作,退休後一直致力於青龍古鎮歷史、文化研究和文藝演唱培訓工作,並與其他研究者編寫了《青龍古鎮》一書。
青龍鎮位於陽曲縣縣城南,南鄰尖草坪,東臨橋溝,北與龍興村、西莊村相接,東南與南塔底、西黃水相連。鎮上一條主街道連貫南北,長五華裡,南高北低,中間約一華裡緩坡,蜿蜒曲折恰似一條高臥欲飛的青龍。鎮南頭彎道形建築群為龍尾,鎮西形建築為彎曲向後蹬的龍的右腿,鎮東曲起通向七塌崖坡的道為龍的左腿,因此道向河邊,恰似龍爪剛露出水面,風水坡弓形舊道是龍的右前腿,龍王廟彎曲的坡道是龍的左前腿,給人新奇之感。
青龍鎮整個建築群,彎曲高低的南北通道,構成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街道共五華裡長,每逢一華裡建有一閣樓,它們是玉皇閣、真武閣、千佛閣、坦途圖和雙忠圖,分別構成龍尾、龍脊、龍腿、龍角、龍下身、龍上身、龍頭等部位。龍身兩邊的廟宇、宮觀、樓臺、亭閣、深宅大院恰似龍之鱗片,構成了全國村鎮中少見的、有著濃厚道教色彩的龍形建築群,與其相映的是流經坦途閣前面的楊興河。一者像是俯臥的青龍在飲水解渴,二者彎曲的楊興河,又似條水龍,恰似水龍和旱龍構成二龍戲珠的格局,這也是青龍古鎮的風水所在。
青龍鎮處於太原城北的前哨,在持久的民族衝突下,其軍事重鎮的地位逐漸穩固。新修《陽曲縣誌.古道》載:由新店途經司徒凹、青蒿嘴、黃土寨、柏井、馬鋪頭、三和店至石嶺關是一條南北通衢;青龍鎮經由南洛陰、西殿、東黃水、凌井店、方山至東郭湫也是一條要通。
明《太原府志一形勢篇》載:陽曲,居天下之脊,當河朔之喉。青龍鎮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龍王廟碑雲:「青龍鎮,陽直名都也、為南北往來通衢也。河水縈其下,崇岡踞其上,而岡之魏然突出者,東西實對峙焉。」也反映出青龍鎮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地形特徵。目前青龍鎮的古軍事設施有漢代烽火臺、明代古堡、李自成屯兵寨、地道、碉堡工事等。
青龍鎮漢代烽火臺位於千佛閣東北上方,土臺殘高約5米,底面直徑約10米,分布面積約118平方米。人們曾在烽臺斷面上發現漢代的筒瓦殘片,器表施繩紋,內施布紋。當年每座烽火臺都有兵員編制,稱曰:「五裡一堡,十裡一臺」
8月18日上午,我再次來到了劉文海老師的家裡,詢問了一些青龍古鎮發展的情況。
當問到老人對於青龍古鎮記憶的時候,老人很是激動,他給我講述了自己生活年代下青龍古鎮的生活狀況。由於國家整體經濟落後,青龍古鎮人的生活很是艱苦,但是村落內的貧富差距巨大,富有的王氏族人聚居於真武閣和千佛閣之間,如果將兩閣樓門關閉,生活在裡面的王家就是一個「小太原」,窮人則生活在村落其他地方。由於家窮,劉文海老人被過繼到了富人家中,才有機會在文昌宮改建的私塾中就讀。
古鎮內廟宇眾多,所以幾乎每個月都會唱戲,但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以及地方戲臺的倒塌,目前只有龍王廟廟會時唱戲。每年的農曆六月十八是青龍鎮的廟會,這個時候村內會有各種祈福活動,來保佑村民生活安康。
老人跟我提到:自從古鎮開始發展旅遊經濟後,全體村民搬遷,古鎮在白天的時候人群熙熙攘攘,但是一到晚上就像一座空城,一片死寂。人們對古鎮的認同感似乎也淡了許多。作為土生土長的青龍古鎮人,他們現在進青龍古鎮就像是進別人家一樣,實在讓人難過。他們希望青龍鎮能發展好經濟,但是不希望自己連家、連根一起丟失。
同時,老人還跟我提到,他們希望景區負責人在發展景區經濟的同時,可以關注一下當地村民的經濟發展狀況,能夠在不影響景區收益的情況下帶領青龍鎮人一起發家致富。
青龍古鎮所代表的是我國部分傳統古村落的現存狀況,經濟的發展與人們情感的歸宿要有很好的統一。發展古村落經濟也需要我們保護古村落自身的文化。
| 作者簡介
梁婷,山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1804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