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地一個同行(化名康康醫生)加我微信,向我諮詢一件鬱悶的事。
康康醫生出於責任心、給疫情期間落下疫苗的孩子同時接種3種疫苗,希望儘早給孩子全面的保護,但之後孩子出現川崎病症狀,家長咬定同時接種3種疫苗違規。
最近,這起預防接種不良事件在當地完成了專家調查診斷,結論為:懷疑接種差錯相關反應。
在上面這個調查診斷結論中可以看到,孩子同時接種的3種疫苗是:乙腦活疫苗、水痘活疫苗、輪病活疫苗。這3種疫苗都是活病毒疫苗,2種注射1種口服,1種免費2種自費。
為何是接種差錯,調查報告給出的判定理由是兩個:第一,與疫苗說明書注意事項中的疫苗接種間隔不符;第二,與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同時接種原則中的免費疫苗與自費疫苗接種間隔不符。
陶醫生覺得,如果是非專業人員的法官,這樣扣字眼判案倒也不意外,然而做出這一調查診斷結論的是當地有醫學背景的專業人員,這就說不過去了。
多種疫苗能不能同時接種,這首先是一個科學問題。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公眾經常質疑的8個疫苗問題有明確的解答,其中第5個就是【孩子能一次接種多種疫苗嗎】,答案是明確肯定的。
世界衛生組織從科學上闡述了孩子為什麼可以同時接種多種疫苗,因為人體每時每刻都在接觸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這種接觸量遠遠超過經疫苗的接觸量,所以根本不需要擔心一次接種多種疫苗會導致孩子身體受不了。
從疫苗技術的發展來說,現代疫苗的純度越來越高,雜質越來越少,也就是越來越安全了。著名的普羅特金版《疫苗學》裡提供了下面這些劇烈變化、但被絕大多數人忽視的數據:孩子接種的疫苗種類越來越多,但實際進入人體的關鍵成分(抗原)量確實越來越少,疫苗的精準度越來越高,也越安全了。
上表中顯示:上世紀80年代,拜百日咳全細胞疫苗所賜,兒童疫苗雖然只預防7種疾病(MMR預防麻疹、腮腺炎和風疹),但抗原總量達到3000多種,其中絕大多數是無效成分。2000年起,更安全的百日咳無細胞疫苗開始替代了不良反應率偏高的百日咳全細胞疫苗,兒童疫苗能預防的疾病增加到11~14種,但抗原總量不超過160種,比之前減少了95%,這是巨大的進步。
中國百日咳無細胞疫苗替代全細胞疫苗的時間節點,是2008年。中國的60後至00後(包括我,也很可能包括你),接種的都是百日咳全細胞疫苗,也就是挨過了3000種抗原的舊疫苗時代,不是活的好好的麼?難道我們的孩子就退化到扛不過160種抗原的新疫苗時代?
世界衛生組織還明確指出,一次接種多種疫苗可以減少折騰,省時省錢,減少孩子的不適。可見,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支持給孩子一次接種多種疫苗。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出生後12個月內需要接種很多疫苗,發達國家由於普及了多種疫苗同時接種以及多聯疫苗,所以12月齡內的孩子只需要去接種門診3-4次就搞定了,每次接種3~4種疫苗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上表是加拿大BC省的接種程序表,可以看到一個18月齡的孩子,只需在2、4、6、12和18月齡拜訪接種門診5次,每次接種2~4種疫苗,共接種15劑疫苗,預防14種疾病。特別是2月齡安排了4種疫苗同時接種,其中1種還是六聯疫苗,從疫苗成分來說,這相當於1次接種了9種疫苗。請務必記住,這種接種方式在中國以外很常見,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我國由於觀點未及時更新以及缺乏多聯疫苗,所以嬰幼兒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一次接種門診,甚至每半個月就要去一次,每次只能打1種或2種疫苗,每年我國新生兒數為1600~1800萬,一個孩子折騰一點,那麼幾千萬孩子就折騰大了。
在中國的發達地區,一次接種多種疫苗的理念也在被逐步接受。作為一名從事疫苗科普的專業人員,陶醫生給自己的女兒踐行這種理念,以下視頻拍攝於2016年6月15日,陶妞當時18月齡,在我的鼓勵下接種醫生給她同時接種了4種疫苗,分別是:輪病疫苗(口服),五聯疫苗(左大腿),麻腮風疫苗(左上臂),A肝疫苗(右上臂)。
然而,中國太大了,落後觀點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接種醫生尚且沒完全接受一次接種多種疫苗,更不要說家長們了。
藥物說明書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法律效應的用藥參考,然而中國的疫苗說明書也一樣落伍。即便疫苗上市前根本沒有做過和其他疫苗一起接種的研究,即便廠家知道【多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這個全球性科學共識,也不妨礙廠家們毫無根據地在疫苗說明書的注意事項裡寫上【不建議本疫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條款。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接種醫生即便認同【多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的理念,也不會主動給孩子這樣安排。如果家長從網上學習到這個理念,主動要求接種醫生這樣做,也只有少數接種醫生敢於不按疫苗說明書操作,多數仍然會拒絕。這不能怪接種醫生,因為萬一遇到家長的質疑,很可能吃不了兜著走。
現實中,許多疾控中心的專業人員未必不認可【多種疫苗可以同時接種】,但他們覺得分開接種更好,出於這樣一個看似有道理的原因:萬一出現不良反應,同時接種難以區分到底是哪種疫苗引起的。這個理由從邏輯上來說沒錯,很多家長也會被說服,然而陶醫生想提醒大家:外國人為啥不擔心無法區分肇事疫苗呢?
真相就是:絕大多數疫苗不良反應都很輕微,不涉及經濟補償,沒有必要勞師動眾地請專家確認肇事疫苗。涉及經濟補償的嚴重疫苗不良反應則很罕見,每一例都會走專家調查診斷/鑑定過流程。如果專家們都無法區分哪種疫苗引起的,那麼專家們宣布涉事疫苗各打五十大板,絕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陶醫生相信外國人早就洞悉了以上真相,才選擇了不折騰地同時接種。我希望中國所有疫苗專業人員也明確知道這一點,不要再自我折騰,同時還折騰孩子與家長。
新冠疫情導致很多孩子拉下了接種疫苗,中國疾控中心非常擔心漏種疫苗的孩子會感染疾病,他們早在3月份就下發了疫苗遲種補種技術方案,為解決這個理念問題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文中明示:免費疫苗和自費疫苗可以同時接種。
中國疾控中心的這個技術方案,實際上否定了前述調查報告中所謂免費疫苗與自費疫苗不能同時接種的理由,而且技術方案沒有提到特定疫苗不能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這意味著同時接種是普適的,符合全球共識。
再來看看孩子的疾病診斷:不完全性川崎病,反應性腦膜炎,肝功能損傷,低蛋白血症,急性腹瀉病,EB病毒感染,卵圓孔未閉。
難道這些病都和三種疫苗同時接種有因果關係?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吧,否則這三種疫苗豈不變成了毒藥,其他接種的孩子不就也要遭殃了麼?問題在於,調查診斷結論並沒有指出到底哪種病與疫苗接種有關,籠統稱為【接種差錯相關反應】,實在沒有說服力。
排在第一的疾病叫不完全性川崎病,就是川崎病,但臨床症狀不夠典型或不完全符合川崎病診斷標準。川崎病目前為止病因不明確,一般認為與人體感染微生物後的免疫機制失調有關。疫苗本身就是微生物或微生物的某種成分,所以疫苗往往會背黑鍋。然而,到目前為止流行病學證據並不支持接種疫苗導致川崎病。
2016年第3期的【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上,義大利學者Susanna等發表了疫苗與川崎病的綜述性研究,指出涉及免疫機制的疫苗,確實可能與川崎病相互作用,但流行病學證據表明:現有證據不支持川崎病的發生與疫苗接種之間的關聯。
著名學術期刊【Vaccine】2017年第14期上,澳大利亞學者Linny等也發表了一篇系統綜述,在研究了27篇疫苗接種後川崎病有關的文獻後,最終結論為:缺乏疫苗接種增加川崎病風險或與之有因果聯繫的證據。
川崎病沒有證據與疫苗接種有關,孩子的其他疾病更是如此。
各種排除性證據已經很充分了,但結果卻不樂觀。
康康醫生告訴我,以上這些科學共識、技術方案和論文結論都已經和家長溝通過了,但家長就是死扣疫苗說明書裡的不建議同時接種條款,不依不饒地認為康康醫生的違規行為導致了孩子的疾病,需要承擔全部責任。
前不久,陶醫生轉發了阿寶醫生寫的《考驗你的智商和情商:商丘死嬰門的那些謊言、邏輯與常識》。阿寶寫道:
商丘死嬰門,如果責任全部在患者一方,嬰兒父母就不得不支付數十萬的治療費,還必須承擔一個終生重度腦癱孩子的撫養義務,面對這樣一個可怕的後果,指望家屬完全實事求是的向媒體陳述事情經過,那未免要求太高了。嬰兒父母已經清清楚楚的知道什麼對自己不利,什麼對自己有利。也絞盡腦汁的設計了一套自以為可以自圓其說的說辭,試圖消解掉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證據。這沒什麼,這是人之常情。
陶醫生非常認同阿寶對人性的把握。
在康康醫生這個案例中,陶醫生並不指望用無可辯駁的科學證據與技術方案來說服孩子家長,讓他們認識到孩子的疾病與同時接種多種疫苗無關,讓他們放棄對接種醫生的責難和賠償要求。
然而,陶醫生對負責調查診斷/鑑定的專家們有期望。如果他們放棄科學原則、妥協退讓,那麼這個案例將對中國今後的疫苗接種工作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中國未來將有無數兒童、無數家長、無數接種醫生,因為這個判例而放棄給孩子同時接種多種疫苗,這意味著:
孩子將無法及時接種疫苗獲得保護
有些疫苗不得不被放棄,孩子將失去保護
家長需要請更多假帶孩子去接種
接種醫生因成倍的工作量而苦不堪言
這種三輸局面,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特別是了解疫苗安全性的專家們。
現在,這個事件還沒有最終定性,還存在2次改正錯誤的機會(省、市兩級醫學會的專家鑑定),所以請康康醫生不要放棄申請鑑定,也請鑑定專家們以全體中國孩子的健康為重,做出一個對得起醫學精神、對得起未來中國的孩子/家長和努力學習與時俱進的接種醫生、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鑑定結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