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 傳承 篤行 一起品味真理之甘

2020-12-17 新華社客戶端

中共一大會址收藏的《共產黨宣言》正文首頁。

陳望道寫給鄭振乾的信。(資料照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報導 今年8月,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將迎來出版100周年。

從1920年到2020年,《共產黨宣言》在中國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也與之緊密聯接。他們中,有人廢寢忘食學習宣言,有人捨生忘死保護宣言,有人探索創新講述宣言,有人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踐行宣言……宣言引領他們找到人生信仰的坐標,汲取精神的力量,並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一起走近他們。

守護:一對父子的二十年接力

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在一組照片中,有這樣一張:習近平總書記彎腰仔細觀看一件重要展品——中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之一。得知這本珍貴的革命文物是如何從烽火之中保存至今的曲折經歷,習近平總書記連稱很珍貴,說這些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要保存好、利用好。

保存這本《共產黨宣言》的共產黨員叫張人亞。他冒著生命危險保護的文件和書刊,如今很多都成為了國家級文物。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危急關頭,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秘書處內部交通科科長的張人亞,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隱蔽自保,而是黨的文件和馬克思主義書刊的安危。

捨不得燒掉資料,可上海又沒有地方放置。思來想去,他決定將這些文件書報,冒險從上海秘密帶到寧波鎮海鄉下去。

1927年冬,許久沒回鄉的張人亞,匆匆推開家門。父親張爵謙沒想到,兒子帶回的是妥善保管一批文件和書刊的秘密任務。東西交給父親後,張人亞悄悄返回上海。

怎樣才能確保安全?幾番忖度,張爵謙編了個「不肖兒在外亡故」的故事,為張人亞和他早逝的妻子顧玉娥在家附近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墓碑上刻「泉張公墓」——謹慎的張爵謙甚至沒有將兒子的全名刻於碑上。張人亞那一側是空棺,從上海帶回來的黨的珍貴資料,就藏在裡面。

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老父親苦守著秘密,等著兒子回來。但那日匆匆一別,張人亞就再沒回來過。

新中國成立了,張人亞仍沒有出現。張爵謙有種不祥的感覺:兒子可能沒了。自己也進入耄耋之年,他心想,「共產黨託我藏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共產黨」。便將衣冠冢內的文件資料取出,囑託三子張靜茂上交黨組織。

這批由張家父子保護下來的珍貴文獻,其中就包括《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中共二大確定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等。

張人亞的命運如何?他離開家鄉後,於1931年12月赴江西瑞金繼續革命工作,次年12月因勞累過度在蘇區病逝,年僅35歲。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內,這本1920年9月再版本宣言的左上角蓋有一枚長方形印章,「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山穴二十餘年的書報」的字跡仍可辨認。

陳望道翻譯的中文首譯本《共產黨宣言》,歷經血與火的層層考驗,至今僅留存下來十餘本,每本背後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都是烽火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忠誠與守護。

傳承:一封珍藏47年的親筆信

關於陳望道,人們所不能忘懷的,不僅是「真理的味道有點甜」。

1973年5月,中共浙江省金華地委在湖海塘「五七」幹校舉辦一期兼職理論輔導員讀書會,主要學習《共產黨宣言》,鄭振乾是中共金華市委黨校的一名教師。

「我希望陳望道先生能多提供幾本譯本,讓大家能更好地學習交流。」懷著這樣的想法,鄭振乾壯起膽子,提筆給陳望道寫了一封長信,懇切表達了對陳望道先生著作的敬仰,並希望能多途徑收集更多的譯本,以更好地學習馬列主義思想。

「最近我們金華地委舉辦了第一期兼職理論輔導員讀書會,主要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的《共產黨宣言》……我們殷切請求您,將那時翻譯出版的原本寄數份給我們……同時敬請陳老將翻譯出版宣言的經過、遭遇告訴我們。」

這封信的落款,鄭振乾寫的是:此致,無產階級革命的戰鬥敬禮!你的學生鄭振乾敬上,時間為1973年5月8日。

當時,已83歲的陳望道擔任復旦大學校長。出乎意料的是,陳望道真的從上海寄回了一封親筆信,告訴他們,「因經過一個白色恐怖時期,到了全國解放時期,中共雖即派人到全國收集舊本,已只能收到七八本了,這七八本,想來就是各革命歷史館陳列的本子,你們要看,可以到那裡去看。」並對他們的學習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至於學習,我勸你們讀新著,新著有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篇序,比舊本完備的(得)多。」

陳望道在落款後,意猶未盡,在信末附言,講述了自己翻譯《共產黨宣言》後的一些遭遇。「你們要知道我的遭遇,遭遇就是反動派在那白色恐怖時期常把『共產黨宣言』當作我的頭銜。無論說什麼動不動說『共產黨宣言』譯者陳……要你怕,要你不敢動。不過我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革命者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躍然紙上。

值得一提的是,鄭振乾的信在5月8日寄出,陳望道回信的落款是5月11日。「父親一定是收到信後就立即提筆回信了。」陳望道之子陳振新回憶,父親平日言語不多,更不願意和人談起自己的遭遇。「但他對這些年輕人有問必答,只因他們同樣熱愛馬列主義。他想用那些話去激勵他們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做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

一封47年前的信,把兩代共產黨人的心緊緊相連。如今,有著60餘年黨齡的鄭振乾也早已從學校退休,可是陳望道在回信中給予他堅定理想信念的力量,卻經久不衰,「它總能使我感到格外振奮,信的字裡行間都閃耀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崇高品行,激勵我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篤行:一道最堅實的堤壩

在之前的學習中,重慶市江津區賈嗣鎮紀檢幹部劉義為曾把《共產黨宣言》讀過幾遍。但今年讀來,又不同於先前的感受。

今年6月中旬以來,賈嗣鎮先後遭遇多輪強降雨,境內綦江綦河水位上漲迅猛。自賈嗣鎮啟動應急響應以來,劉義為第一時間報名一線工作,「這個時候,誰能坐得住!」

聯繫上劉義為時,他已記不清楚自己到底連續值了多久班。他為我們回憶了這段日子裡的普通一天:

一大早,接到通知:「重慶發布綦江流域洪水紅色預警,系1940年來首次。」他主動加入鎮抗洪搶險應急隊,趕往農南街幫助群眾轉移生產、生活物資,並挨家挨戶查看群眾轉移情況。

13時,洪水已漫過低洼地帶的房屋約半米。部分群眾執意要返回家裡搬運物資。自己阻攔時,卻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焦急、委屈、擔心……多種感情湧上心頭,這位80後的男子漢硬是將眼淚憋了回去,依舊以笑臉面對群眾。

19時,洪水依然沒有消退。劉義為到嗣橋街口值守,待群眾們都安然睡下,又到各值守點對值班情況進行督查,確保各應急值守點人員均到崗到位、盡職履責。

凌晨1點,回到辦公室。他顧不上休息,立即打開電腦整理一天來的抗洪搶險及監督工作資料,匯總需要向鎮黨委和上級紀委報告的抗洪搶險情況和發現的問題。

「辛苦,但值得。」給劉義為最大動力的,是身邊的共產黨員。他們有的是自己同事,有的義務趕來幫忙;有人年歲已高,也有人臉上還帶著稚氣。「我是黨員,我先上」「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洪水不退,我們不退」……鏗鏘有力的話語,挺立的身軀,他們攜手並肩,在洪水和百姓之間築起了一道最堅實的堤壩。

「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臨時休息的帳篷裡,劉義為回憶起《共產黨宣言》中令他印象深刻的語句,「經歷了這次,我對宣言有了更深的認識。你看,戰疫情、戰洪水、脫貧攻堅,一場一場的戰鬥中,最先衝進去、最後撤出來的,都是共產黨員。他們不懼危險、挺身而出的樣子,不就是宣言精神的現實寫照嗎?」

經歷血與火洗禮的《共產黨宣言》,照亮和見證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共產黨人用自己的初心守護著它;它塑造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共產黨人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去詮釋它。

真理養分滋養古老大地,孕育甘甜果實。今天,我們愈發相信:馬克思是對的,歷史沒有也不可能被終結。「我們的事業並不是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共產黨宣言》不僅是劃破舊時代夜空的那道閃電,更是照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航程的永恆明燈。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
    (原標題: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
  • 品真理之甘 溯信仰之源 陳望道之子將回義烏分享「真理的味道」
    近日,義烏市委宣傳部、義烏市郵政分公司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一行共赴上海,為即將舉辦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首譯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儀式,向陳望道之子陳振新(復旦大學教授)發出誠摯邀請。為配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首發,特邀請陳振新在「品真理之甘 溯信仰之源」見證卡上親筆籤名,共同見證信仰的力量。據悉,陳振新將於8月22日出席《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儀式。
  • 真理之甘|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出版100周年
    從1920年到2020年,《共產黨宣言》在中國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也與之緊密聯接。他們中,有人廢寢忘食學習宣言,有人捨生忘死保護宣言,有人探索創新講述宣言,有人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踐行宣言……宣言引領他們找到人生信仰的坐標,汲取精神的力量,並化為腳踏實地的行動。一起走近他們。
  • 真理之甘,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
    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檔案局(館)共同主辦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力圖用好紅色資源、講活歷史故事,再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光輝歷程,為全市和學校的「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 「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
    「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義烏巡展開幕 2020-08-21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光明日報客戶端: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
    5月27日,在上海解放紀念日和復旦大學校慶日之際,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檔案局(館)共同主辦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這一展覽再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光輝歷程,為「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 以美之名,傳承法式優雅,持續展望未來 ——法國嬌蘭致力守護地球可...
    法國烏埃尚島養蜂人法國嬌蘭,始於 1828 年不斷打造香水、美妝領域的傳奇並致力於為後人守護、豐富和發揚這一非凡傳統以美之名以客戶之美、產品之美和地球之美為名以美之名,勠力篤行在過去的10多年來,法國嬌蘭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深植於品牌基因,所有嬌蘭人以及嬌蘭團隊皆以此為指引,付諸實踐。
  • 百年前,《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問世「真理之甘 信仰...
    日前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揭幕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匯集近300件圖片、實物、視頻展品,全景式地展示了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在復旦大學教書育人、治學治校的人生軌跡,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一百年前中國先進分子對「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尋和現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
  • 齊魯校訓|青島農業大學:厚德 博學 篤行 致遠
    &nbsp&nbsp&nbsp&nbsp厚德 博學 篤行 致遠&nbsp&nbsp&nbsp&nbsp厚德:語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道德高尚者會受到人們的擁戴,能承擔重大使命。「厚德」指廣厚之德,大德。意在倡導師生員工崇尚道德、知榮明恥、存榮棄辱、共創和諧。
  • 這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很勵志——品油甘、悟成長
    悟成長」主題教育活動,與衡實學子一起,從小事品味生活。小事洞明皆學問9月3日傍晚,在中學部吳燕校長的帶領下,初一年級全體班主任聚集在一起,舉行了「發放油甘、味苦思甜」活動啟動儀式。少年不知苦滋味一位同學在品嘗第一口後發言說到:「牙齒輕咬開油甘的果肉時,小塊油甘在唇齒間穿梭,同時一股濃鬱強烈的苦澀味道在舌尖迅速蔓延,當時的感覺真是「好苦呀,真想馬上吐掉」,但老師反覆鼓勵我們去咀嚼、去品味,我一小口一小口的嚼著,苦澀的滋味慢慢變淡,取之而來的是迴旋齒間、爽口清香的甘甜,給人以強烈的滋潤和滿足。
  • 真理就是真理,沒有中西之分
    中學,大家知道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不過我們傳統習慣上都是把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直到19世紀為止的文明和學問,叫做中學。到19世紀以後,中國開始跟西方接觸,接受到現代的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當時就簡稱為西學。當時也沒有很明確的規定說什麼算中學,什麼算西學。下面我講的也只是我自己的體會或者是我自己的理解,不是標準的定義。我先說一下中學。
  • 國之文化與健康禮:麼麼御守,傳承藥王之道
    茶葉亦是,不僅是喝得一口健康,更重要的,是品味它獨有的中華智慧與文明。而今天,與絲綢和茶葉一樣,也傳承著中華幾千年文明的麼麼御守,它也不僅僅是一份足金的飾品,不僅僅是一個可以作為人們祈願的吉祥物。麼麼御守,是一份集合了中國傳統幾大文化於一體的非遺創新傳承,包括傳承著中醫史上一個偉大的人物-——藥王孫思邈之中醫藥之道,是真正屬於中國的御守。
  • 「世代傳承·品味傳奇」2016格蘭菲迪威士忌廈門體驗展
    7月16日至24日,[世代傳承,品味傳奇]格蘭菲迪威士忌廈門體驗展將登陸廈門白鷺洲保利藝術空間。傳奇可以品味,在這個初夏時刻,格蘭菲迪邀請每一位訪客收下一絲來自蘇格蘭高地的酒香、酒文化,共同分享百年釀造的情感與工藝,細細品位其背後的傳承。
  • 學問通達的五個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如果人的誠懇之心像天地一樣的開闊,一個境界就可以造福無數百姓。以前很喜歡一句話,一個人不必行走在高原大漠,但內心一定要海闊天空。那麼怎樣做到這個誠的境界?「誠之者,人之道也。」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不斷地領悟生命的道。做到誠,這是人應有的境界。我們的身心,由人道而到天道,所謂天人合一,「誠」就是方法,怎麼做到誠,不要問別人,問自己的心。
  • 品味端午 傳承文明——最新端午節活動主題
    >品味端午 傳承文明——最新端午節活動主題2016-06-10 09:27:4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一、活動主題:品味端午,傳承文明  二、活動背景: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更容易在淡化的過程的喪失,現在人們之所以覺得過節越來越沒意思
  • 【朱家角司法所】傳承中華工藝 品味健康生活
    【朱家角司法所】傳承中華工藝 品味健康生活 2019-09-20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因苗族是遷徙民族,古時受戰亂影響,苗族人把自己所有的積蓄換成銀錠,打成銀飾,讓女性穿在身上一起帶走。從女兒出生開始,父母就會為女兒煅制銀飾, 銀飾不僅是財富的象徵,銀飾也貫穿著苗族人生命中的每個重要節點。 如此珍貴的苗族銀飾,卻因傳承之難,被困於深山。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苗銀之美,弘揚苗族非遺文化,《非一般非遺》第一集《大山裡藏著個銀匠村》應運而生。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智慧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幾個關鍵,當我們把學習之心磨鍊的越來越細時候,心就越來越細,這個真誠之道、中庸之道在我們心中漸漸的明晰。「博學之」、「博學」就是廣博的學習、廣泛的學習,就是知識要學的多。傳統文化經典一個是講的規律,另一個講的是歷史,我們儒家經典的核心就是四書五經,四書五經又以五經為核心,其中《易經》被稱之為群經之首。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廣泛學習,詳細詢問,周密思考,明確辨別,忠實不懈的實行。這裡孔夫子老人家給我們的學習指出了一條路,學習不能只是全部記下來還是需要幾個步驟的。我比較願意做的就是篤行,不管有沒有道理,聽話照做就行。所以,以前學佛的時候,不讓吃肉、雞蛋、就馬上戒掉。
  • ...之作,巧奪天工!《夢幻西遊》電腦版與你一起守護非遺一一榮昌摺扇
    守護匠心之作,弘揚非遺文化!《夢幻西遊》電腦版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宣傳,不管是在遊戲內,還是在線下活動中,都將傳統文化與自身相結合,讓古老的非遺文化重新煥發生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夢幻西遊》開啟了「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