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婷)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這是《共產黨宣言》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陳望道長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日前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揭幕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匯集近300件圖片、實物、視頻展品,全景式地展示了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全譯本,在復旦大學教書育人、治學治校的人生軌跡,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一百年前中國先進分子對「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尋和現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
100年前的5月,陳望道帶著「費了平常譯書五倍功夫」的《共產黨宣言》譯稿從家鄉義烏返回上海,一頭扎進石庫門,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開始了審校工作。8月,《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由上海又新印刷所出版,首印1000冊很快銷售一空。本次展覽展出了各種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包括上海市檔案館保存的1920年8月第1版、9月第2版《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複製件,以及復旦大學珍藏的1926年5月版、1927年1月版《共產黨宣言》原件等。展廳內,還原了出版《共產黨宣言》的「又新印刷所」等真實歷史場景。現場還設置有親手複製譯本封面等多個互動環節,為觀眾帶來全景式沉浸觀展的體驗。
復旦大學保存的《勞動界》周刊(第一冊),是本次展覽的又一大看點。這一周刊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份工人刊物,陳望道是主要供稿人之一。記載了魯迅與陳望道之間來往的魯迅日記,也在本次展覽中亮相。20世紀20年代起,陳望道與魯迅、茅盾、胡愈之等知識分子積極提倡和參與婦女解放和語言文字改革運動。
1942年起,陳望道開始擔任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他提出「好學力行」的系銘,鼓勵、保護進步師生,復旦新聞館由此成為進步師生爭取民主自由的活動場所。中共南方局曾讚譽道:「學校據點以復旦大學為最好最典型。」從展覽中展出的一份毛澤東籤署的復旦大學校長任命書可以看出,陳望道於1952年被任命為新中國成立後復旦大學的第一任校長。此後,他積極推動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致力於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在他的提議下,自1954年至今,每年校慶期間,復旦均會舉行學術報告會。
陳望道還是一位對中國學術事業發展卓有貢獻的著名學者。他開創了漢語語法研究的新道路,《修辭學發凡》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的奠基之作。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他最後一部著作《文法簡論》(1978年出版)的定稿工作。本次展覽展出了《文法新論》手稿,《文法簡論》便是在此基礎上成書。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