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導讀: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同樣,中華文化亦是如此。與此同時,文化在人們的腦海裡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包含歷史上人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種種日常生活形態,也包含一些古人所遺留下來的精神、物質,因此,倘若要想給「文化」真正去下一個確切的定義的話,確確實實是非常難的。
清朝的乾隆時期,素來被後人稱之為「盛世」,在此盛世期間,國庫充盈,邊境久無大戰,百姓之間政通人和。如此景象是歷史上少有的景象,也是普通平民百姓在歷經戰爭的洗禮後極度渴望的風光。在此期間,乾隆皇帝將國家的文化領域也推向了頂峰,就連大街上都少了以往的強盜、刁民,多了些許的文人墨客,儼然一副美不勝收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漢字便成為了人與人之間必不可缺的一道重要橋梁,它可以當做衡量文人墨客才華的一把尺子,也可以成為大家搖著扇子步履蹣跚地切磋對聯的一枚枚工具。例如,在清朝時期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將普普通通的漢字給玩出了許多的花樣。
本文的研究內容:
在這篇文章當中,筆者暫且不去長篇大論的跟大家討論漢字的奇趣之處,也不去給大家印證什麼高深莫測的觀點,在這裡筆者僅用兩個字為引子給大家走馬觀花的聊一聊當時的文人墨客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優雅風趣。這兩個字便是「蟲二」,看似平凡的兩個字,甚至念起來還十分的拗口,但其背後隱藏的故事一定讓大家「漲姿勢」。
泰山是古代許多文人騷客都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前有孔子先生所曰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後又詩聖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無不是在形容泰山巍峨的氣勢。
清朝光緒年間就曾有一位名士叫做陳廷貴,在泰山上遊玩的時候不經意地題寫了「蟲二」二字,便成為了如今泰山七十二景的其中一景。
那麼,這個「蟲二」二字又具體代表什麼意思呢?在上世紀,一位來自日本的學者來到中國的泰山遊玩時,一下便深深地被這兩個字給吸引住了,於是與一群人在一起相互討論、研究,最終還是沒能得出個所以然出來。
那麼,到底該怎麼理解這兩個字呢?這個說來就十分的有趣了,不得不誇讚一下古人的腦子了。其實最先研究出來這兩字真正含義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近代著名學家郭沫若老先生。「蟲二」二字,單純以現在的簡體字看並不能看出來什麼,但以先前的繁體字看的話就能看出一點門道了,「蟲」的外部添兩筆便成了「風」字,「二」的外部添兩筆便成了「月」字,聯想起來就是「風月無邊」了,形容風光無限好,心曠神怡的意思。
其實不只陳廷貴寫過「蟲二」,就連乾隆皇帝曾在下江南時,在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旁邊的石碑上也題過「蟲二」二字。
結語:
古人的智慧,別說日本學者,就連我們泱泱中華兒女都為之欽佩,兩個如此簡單的字,彰顯出來的含義、智慧又是多麼的令人為之稱讚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