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和日本在文化領域便多有碰撞,早在盛唐時期,日本便多番派遣使者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可以說,日本今日的文化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中國文化的精華演變而成的。而在這諸多的文化元素之中,文字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精髓。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且是唯一一個流傳千年的文字——漢字,即使我們的起源不是最古老的,但我們的內涵卻是最為豐富的。
作為世界上傳承時間最久的文字,漢字也先後發生了數次的演變,不過,無論是遠古時期的甲骨文,還是發展至今的簡體字,每一個漢字的筆畫、結構的背後都是有它獨特的含義的。而日本學者無意間在泰山的一塊大石頭上發現的「蟲二」二字,卻無論如何也探究不出到底是什麼意思。而困擾日本學者許久的這簡單的兩個字,其奧義最後卻被一個中國文人輕鬆揭秘。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事情還要從20世紀日本人發現這塊石頭說起。當時,日本的學者來到中國,想要深入研究漢字的內涵,正巧便在泰山上撞見了這塊刻著「蟲二」石頭。將這兩個字分開,既簡單又十分常見,不過,突然將它們合成一個詞語,便沒人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了。好奇的日本專家為了真正弄懂這兩個字的含義,決心住了下來,他們訪問和請教了許多當地的村民、老人和著名的文學研究者,但最終一無所獲。而日本人執著求問的行動也讓泰山的當地人產生了好奇心,他們居住在泰山腳下數十年,卻從來沒有好奇過一塊石頭上刻的字,這下可算是把他們問倒了。
恰巧,有一天郭沫若先生途經泰山,於是日本學者立刻請求郭沫若先生為他們解答。郭沫若聽完後,略一沉思,便開口說道:「其實這個詞並不難,只是因為它不常見,因此大家才把它想得複雜了。」隨即,他開始解釋了起來,他認為,「風」本是蟲的繁體,而「二」字又是「月」的一部分,因此「蟲二」其實在古代是表示「風月」兒二字,將「風月」去掉了外圍,這便說明古人認為泰山的風月美景是觸不到邊的。
聽完郭沫若先生的解釋,日本學者和當地的居民們茅塞頓開,原來,困擾他們許久都毫無頭緒的「蟲二」,竟然是古人對泰山美景的盛讚!看來,大自然中每一個不起眼的事物,它的背後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和內涵,而我們更應該像日本學者一樣,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好奇心,這樣便可以發掘出許多生活中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