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新周刊》這篇文章(見本文末),可謂感同身受。為了所謂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貫徹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黨和政府培養創新型人才。各大高校競相邀請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教授,或者是某知名企業家,爭先開設《創新創業》課。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絕大多數同學並沒有創業想法,只是為了自己的學分和期末考試,不得不硬著頭皮艱難地、不情願地、東拼西湊地完成自己的「創業方案」,聽課也只是無聊的聽老師們誇誇其談、侃天說地、呼風喚雨地講著那些「成功案例」。長此以往,勞民傷財,起不到實際效果,浪費廣大學生寶貴的時間,得不償失。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宋代文人大儒張載寫下中華第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溫爺爺也曾寄語大學生「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大學,應該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求知樂園,應該為學生創造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獨立人格的良好環境,應該教育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對自然的熱愛、對科學的好奇、對文化的感知、對知識的思辨。當然,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厚植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和精神文明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
創造這種良好的環境並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搞「大躍進」。高校應該在做大做優做強特色專業群的基礎上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讓學生思想政治上、專業技能上、精神面貌上能過關,成為有技術有思想、有專業有文化、有能力有紀律的新時代大學生,而不是整日為了迎合所謂的「時代大勢」而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去強迫學生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毫無意義的事情。
再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味要求學生搞創業,勢必會影響學業,打亂正常的節奏,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會影響了親情、愛情和友情。過早給學生灌輸創業思想,其實是鼓勵他們一切向「錢」看,會導致其讓消費主義、拜金主義蒙蔽雙眼,不利於其個人夢想的實現,甚至會令其惶惶不可終日,挫傷其對學習、對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高中哲學講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意味著創新,用創業者的首創精神創造沒有的東西,填補市場空缺,用創新創業的方式為人民服務,正如五菱宏光廣告詞所說的那樣,「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然而,高校填鴨式的創新創業課程只是一味地讓學生不假思索、不考慮後果、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目中沒有家國和人民地去盲目創業,步原有創業項目的後塵,很難激發出首創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就更加鳳毛麟角、難能可貴了。
或許確實有一些學生有好的創業想法,既切實可行可操作,也能填補市場空缺、滿足一部分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並且希望將想像和理論付諸行動,變為現實。這個時候,「有備無患」就到了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高校為了創新創業所邀請的那部分教授、專家、企業家要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精細化指導和幫助,讓他們享受到優質的教育福利,真正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再回到源頭上,高校邀請和培養創新創業方面的老師要切切實實從提高學生能力入手,切切實實從學生根本利益出發,擦亮眼睛,全方位了解,不要為了「緊跟形式」而請,不要只圖虛名,不要有太多的利益槓桿。老師也要做到誨人不倦,緊跟時代變化,永久學習相關知識,大膽心細進行項目風險評估,實事求是指導學生,儘可能地讓學生少走彎路。只有這樣,才能紮實推進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於改革發展穩定,服務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早在2015年,就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簡政放權的改革為市場主體釋放更大空間,讓國人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同時實現精神追求。但是,大多數人只是盲目迎合政策,從根本上曲解了政策的真正含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真實意思是「大眾都可以創業,萬眾都可以創新」,而不是「大眾都要去創業,萬眾都要去創新」,要不要創業,必須根據自身情況和經濟形勢來決定。
絕大部分高校將創業形容地輕快容易,好像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創業成功。其實這樣的宣傳方式變相干擾了國家政策的實施和落地,因為一旦有學生真正嘗試創業,失敗後,他們恐怕承受不起,因為我們的宣傳都是成功鋪天蓋地、失敗沒有機率。然後,長此以往會進入惡性循環的死胡同,導致真正指望創業的人面對被攪渾了的殘局無法破局,國家政策真正的出發點被湮沒在這些人的胡作非為之中。
要想破局,讓大學回歸本質,去除無用的「面子課程」,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光學校和社會各界要努力,大學生本身更要努力。那麼大學生在這個複雜多變的快節奏時代應該如何做,我認為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始終沿著自己的道路前進,愛自己所愛,行自己所行,聽從內心,無問西東。
有的同學想要在畢業以後考公務員,進編制,進一步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的同學想當一名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春風化雨;有的同學渴望進報社、電視臺,當一名記者、編輯,訓練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為時代發聲、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有的同學立志當一名作家,寫盡琴棋書畫、詩酒花茶;有的同學希望當一名工程師,拾起一磚一瓦,建設美好家園;有的同學有興趣成為一名新媒體從業者,探索技術變革帶來的紅利;有的同學則繼續提升學歷,用更強大的知識為祖國、為人民做更大貢獻……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夢想就值得被鼓勵。每個人只要永遠行走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就不必顧慮前方是荊棘還是花叢,因為不管荊棘還是花叢都是實現夢想的必經之路,都會為夢想裝點、為夢想添彩。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匯聚在一起就是中國夢,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一個奮鬥的中國就會展現在地球的東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
既然有了夢想,就不要怕什麼路途遙遠,只要不停下腳步,踏踏實實向前走,你終會發現,進一步自有一步的歡喜。人生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你的努力有多少,你就能走多遠。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拋開一蹴而就的幻想,才能把行動落到實處,為事情的成功打下最堅實的基礎。當把前面的每一步都走好了,自然能在水到渠成中有所收穫。也許剛開始時會走得慢一點,但沒關係,一步一步向前總能到達終點,我們真正該做的,是學會享受努力的過程。
每攀過一座山、行過一座橋,我們的眼界就會變得更寬廣,腳步會變得更堅定,我們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這就是堅持前行的意義所在。既然已經啟程,就請相信,我們所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接近幸福。
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要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追求個人的幸福與祖國的美好。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勇攀科學和人生高峰,奮力達到光輝的頂點。要保持樸素無華的本色,言行誠實、生活簡樸,永葆真情、永做真人。要堅定追求真理的信念,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諦。要發揚務實前行的作風,不圖虛名,不務虛聲,永遠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行。
由《新周刊》文章《天天勸大學生創業,你根本沒安好心》,並結合自身感悟和經歷,引發了以上諸多感慨,所針對的是當下高校的一系列普遍現象,並沒有特殊指向,請勿對號入座。本文班門弄斧、拋磚引玉,希望能為一些大學生帶來啟發。
最後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結尾,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