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鹿因為脖子很長,在喝水的時候,需要把四肢岔開半趴在地面上,否則就無法喝到處於地處的水 ,這個姿勢看上去略顯滑稽。
不過還好,長頸鹿每天能吃60公斤左右的綠植,這保證了它們有充足的水分攝入,所以長頸鹿大多每隔幾天才喝一次水,有時即使水就在身邊,它們也很少喝。
目前生活在非洲的長頸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動物,其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長脖子和又細又高的腿。還有它們頭上的皮骨角,身上的特殊斑紋也是其特有的生物特徵。
長頸鹿的祖先並沒有那麼長的脖子,真正的「長頸」長頸鹿直到大約750萬年前才開始進化。現存的長頸鹿分布在非洲,生活在疏林草原上,多以樹葉、水果為食。在這裡它長長的脖子具有其他食草動物沒有的優勢,比如可以吃到阿拉伯膠樹的樹葉和果實。
或許長頸鹿在人們眼中已經司空見慣,只是對「它為什麼會有那麼長的脖子?」還有些好奇。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很早以前就在尋找答案,還曾為此發生過激烈爭論。
1809年「拉馬克學說」問世。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認為「用進廢退」,才是長頸鹿脖子變長的原因。生物非常頻繁使用的特徵逐漸發展並增強,直到滿足該物種的需要。未使用的身體部位會失去作用,直到完全消失。
「拉馬克學說」指出,地面上的食物稀少,長頸鹿本能地抬高脖子,以夠到高處的食物。隨著時間流逝,它們的脖子逐漸變長,從而為它們提供了適應性,才使其得以生存。
而生物學家達爾文卻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達爾文認為長頸鹿脖子長是因為「自然選擇」。長頸鹿因為食物匱乏會吃樹上的葉子,長脖子比短脖子更具優勢。當低處樹葉都被吃完了,脖子短的長頸鹿對於高處的樹葉無可奈何,於是它們逐漸被淘汰,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達爾文解釋說,具有更好適應環境特徵的個體,更有可能生存下來,因此,這些特徵是遺傳的。他還說,不能競爭和適應的物種最終會滅絕。
其實這些學說觀點都有著一定的道理,但是它們也有不一致和不確定的細節。
在拉馬克的學說中,長頸鹿的脖子長是因為它們不斷伸向高大樹木,而如今的長頸鹿也的確愛吃阿拉伯膠樹的樹葉,這種樹的葉子也處於其他草食動物無法達到的高度。
但有些研究人員卻不同意這一點。他們稱,經過對現存長頸鹿的大量觀察後發現,無論是不是乾旱季節,即使同一地區有高大的樹木,長頸鹿都以較低的灌木為食。他們還觀察到,雌性長頸鹿花更多的時間將脖子水平放置進食,而且與垂直狀態下相比,這種狀態能使雌雄長頸鹿的進食速度都更快。
而對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同樣有研究人員提出質疑:長頸鹿生活區域中的許多其他動物也是草食動物,為什麼只有長頸鹿才具有長脖子?
近些年來又出現了另一種理論,試圖解釋長頸鹿「為什麼會有長脖子」,它就是「性選擇」。因為雄性長頸鹿會通過「脖擊」來爭奪配偶,脖子更長的長頸鹿在鹿群裡競爭力更具優勢,而這也更有利於脖子長的長頸鹿繁衍後代。慢慢地,短脖子基因就逐漸被長脖子基因取代。
關於長頸鹿脖子長的原因爭論至今,依然沒有一個真正有說服力的說法。但在這個過程中,長頸鹿卻已經出現了生存危機。
有些人可能存在長頸鹿數量上的誤區,認為長頸鹿到現在仍然有很多。然而實際上,長頸鹿在至少七個國家已經滅絕,現在它們的數量在30年中減少了約40%。其下降主要歸因於棲息地的喪失和嚴重的偷獵,以及由於氣候變化而變得越來越乾旱。
與大象和犀牛等其他標誌性非洲動物相比,長頸鹿的困境得到的公眾關注和科學研究相對較少,因此一些自然資源保護人士警告說,「無聲的滅絕」可能正在發生。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人們看到了一些希望,其中包括更多關於它們數量減少和某些亞種數量增加的宣傳。希望通過這些措施可以讓長頸鹿早日走出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