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一檔優質音樂綜藝的核心首先是好音樂。
正在熱播的《我是唱作人2》,開播幾期拿下豆瓣7.4的高分,開播當晚知乎9.2分,可謂「新聲奪人」,節目側重於發掘每位歌手的唱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打磨原創音樂,為觀眾產出更多好聽的優質歌曲。
節目中,張藝興的《Joker》、陳粒的《抱歉抱歉》、GAI的《烈火戰馬》等原創歌曲都小範圍出圈並登上微博熱搜,也坐實了《我是唱作人2》的「真熱度」。
如今音樂類綜藝節目你方唱罷我登場,想要在這種情況下突出重圍,並非易事。一檔成功的音樂類綜藝其實要求頗高,首先,音樂本身要有過硬的品質,即便節目過後,音樂還能被傳唱;其次綜藝應該有趣、吸引大眾,能引導傳播正確的價值導向,這是一檔成功的音樂綜藝的標配。
優質高能的音樂產出,加上專業團隊的加持,才能圈粉觀眾,具備了成為「爆款」的潛質。
拿《我是唱作人2》來說,節目匯集流量明星、搖滾老炮、「新聲代」歌手、說唱歌手和網絡歌手等不同風格、不同年齡的八位唱作人,呈現多元化的唱作趨勢,多角度全方位滿足觀眾的不同「口味」。不同音樂風格的唱作人匯集到一起,使多元曲風「打破壁壘」,擁有更多受眾,還為多元曲風「出圈」提供更多可能性。
在疫情依然肆虐於全球的當下,《我是唱作人2》能夠創作出來並播出,本身就是一場有關音樂與生命的涅槃之旅,不僅承擔了紓解觀眾焦慮情緒、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責任與擔當,而且對於舞臺之上的唱作人而言,能夠在這樣一個廣闊的舞臺上進行音樂理念與勵志能量的傳遞,本身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狂歡。
總製片人車澈
以最高標準做原創音樂
在總製片人車澈看來,與目前市場上其他音樂節目相比,「唱作人」這一IP最獨特之處在於對原創音樂的初心。「不能說別人沒有在關注音樂,我覺得堅持做音樂類綜藝的人都在關注音樂,但是我們可能更關注的是原創,還有就是我們更關注的是這個生態,因為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明確地把『華語音樂生態』作為一個節目的創作骨幹提出來的。」
對於音樂類綜藝來說,《我是唱作人2》可能是最高標準——最高標準的選角,鄭鈞、陳粒、張藝興……最高標準的技術,舞美、燈光、音頻、音響、樂隊……最高標準的藝術指標,同時因為是原創新歌,從賽制上也是最殘酷地在面對淘汰的問題。「所以,其實放眼整個音綜來定義,我們是堅持在以最高的標準在做原創音樂節目。」車澈如是說。
Q 《我是唱作人》堅持做第二季的初衷是什麼?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A堅持做第二季的初衷是我們希望讓所有做音樂的朋友看到這個行業裡還有這樣一個平臺,還有這樣一個節目,是希望讓大家聽到好歌的,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創作拿過來,我覺得是希望給到唱作人們一些動力,因為這些不光有像藝興、GAI這樣的特別優秀非常好的,其實還有很多實實在在堅持著創作的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能夠關心到中國的原創音樂。我覺得就是這樣一個目的吧,我們試圖做一股清流,沒有劇本,不炒話題,只做一件事,就是真實地還原華語音樂生態。
最大的挑戰是關心音樂的人太少了,關心原創音樂的人更少。所以做唱作人最大的鼓勵是來自唱作人本身和他們的朋友們,他們的存在讓我們覺得還有人認同原創音樂,原創音樂還在創造本身的價值。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所有做音樂的人看到有這樣一個平臺有這樣一檔節目,在努力做音樂努力回歸音樂本身,給原創音樂人一些動力,也讓更多的人關心中國原創音樂。
另外,今年受特殊環境的影響,我們首次嘗試沒有觀眾的現場錄製。這樣一方面是可以讓唱作人更完全地投入音樂創作和表演,大眾評審通過雲錄製的方式,也能夠更貼近真實的聽歌環境去做判斷,但是缺少了現場的感染力,確實也對唱作人和歌曲本身有了新的挑戰。
Q 如何看待如今音樂市場上一些諸如「歌火人不火」,或者「人火歌不火」的這種「不對稱」現象?
A我覺得這個問題也正常。什麼叫所謂的「火」呢?我一直說我是個「產品經理」,我們從這個邏輯去理解,也許這是個產品被認可的問題。比如說《南山南》,它就是一個被認可的音樂產品,但是如果說馬頔作為藝人這個產品,可能沒有那麼被認可。
所以唱作人和歌曲其實是兩個不一樣的產品,而把這兩個產品都做好沒有那麼容易。所謂「歌火人不火」,就是音樂這個產品被認可了,比如《南山南》,每個人都知曉,但是大家不知道馬頔,馬頔這個產品的宣傳是不是有問題?張藝興也是一個被認可的產品,那張藝興的歌沒人聽,那是不是藝興需要思考自己的音樂這個產品要如何把它做好?而我們節目和這些唱作人正是在做這些事。
Q 你的YOH工作室特別關注年輕群體,包括《我是唱作人》《中國新說唱》《潮流合伙人》這些節目也都是面向年輕人,在你眼裡,年輕人有哪些獨特的文化和態度?今後打算如何深耕Z 世代年輕市場?如何與年輕人「玩」到一起?
A在青年文化這件事上,我有一個也許非常「偏頗」的觀點,我之前接受採訪也說過,我當時的說法叫「不惜一切代價擁抱年輕人」。我是很早很早,大概在5年前的採訪就說過這句話。那這兩年我把這句話又改了,我覺得青年文化就是青年本身,我們不需要定義青年人,因為青年人根本不需要你去定義他,那我們能做什麼呢?幫助、呈現、伴隨成長。幫助就是提供場景,提供一些舞臺,讓年輕人去揮灑,讓更多人去看到他們,我們節目組提供這樣的幫助。
第二個是呈現,就是如實地把年輕人的狀態讓別人看到。第三個就是伴隨成長,其實在這一點上我是相信YOH的,你看我們做了三年的《中國新說唱》,兩年的《我是唱作人》,還有《潮流合伙人》,還有《熱血街舞團》,其實我們是真真切切地伴隨了一些年輕人成長的。有人是三年前在初中時候看了相關節目,所以今年報名了我們的節目。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伴隨成長,那在這個伴隨期間YOH 一直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角色。我們從不同的維度,說唱、街舞、原創音樂、潮牌,各個不同的維度提供機會,提供場景,讓年輕人看到他們想看的東西,我覺得這樣就好了。
總導演左近
一首歌能否走進內心
創作之初就已經決定
左近可以說是「最了解原創音樂的綜藝導演」,兩季《我是唱作人》再加上之前的經驗,左近導演對於整個中國原創音樂的現狀和音樂人的處境是非常了解的,而且通過這些交流她能從另一個維度的創作上達到共情。在左近看來,一首歌曲是否受歡迎,專業技能是「唱」,這首歌曲演繹得好壞一定是影響著大眾的接受程度的,而能否引起大眾的共鳴,考驗的則是「作」,兩者相輔相成,「一首歌能否走進大眾心裡,在創作之初其實已經決定好了。」
Q 最終選擇的這八位首發唱作人是出於什麼考量?
A首發藝人名單考慮的維度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音樂的品類,另一個則是人物性格配比。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音樂節目,因此每位唱作人所屬的音樂類型還是很重要的。
你可以看到,霍尊是國風音樂的代表人,GAI周延是說唱,鄭鈞是老搖滾,陳粒是獨立音樂人,張藝興是頂流,隔壁老樊是大流行,劉思鑑則是00後新生代音樂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強烈的專屬的標籤。性格配比這個維度,主要是因為這還是一檔綜藝節目。如何拓展它的真人秀空間,前期策劃時考量每位唱作人的性格配比是非常重要的。
Q 節目播出到現在,看到不同的唱作人之間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化學反應,比如沒有想到張藝興和GAI周延成了「兄弟」,還有隔壁老樊和已經淘汰的馬頔,他們的對話也是既有趣又包含音樂的探討等。是節目組在選人的時候就有預設這樣的效果,還是這些化學反應都是錄製過程中發生的「意外」?除了作品本身,藝人的綜藝天賦是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A其實導演組在決定首發藝人名單的時候,他們的性格配比也是我們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前期,我們都會與每位唱作人接觸好幾次,進行深入的了解。他們身上某些特質其實也能在接觸中窺見一二。比如張藝興Beatmaker這件事就是我們導演組前期的直觀感受,因此在節目推進過程中,就能自然展現出來。我們預設的都是藝人本身的狀態,會去做一個判斷。至於綜藝天賦這件事,你看首發藝人名單裡面,除了張藝興是經受過《極限挑戰》訓練的,其他人都還是算綜藝新手。我們其實並沒有寄很多希望在他們能創造多少綜藝效果出來,更多的是希望我們能創造一個讓他們舒服的環境與空間,自然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這些唱作人真實的樣子都非常可愛,不少人都很有反差。我們堅信,觀眾一定會愛上這樣的他們的。
Q 目前節目輸出的歌曲質量、口碑都很好,節目組有參與唱作人的選曲,或者事先有質量把關嗎?
A當然也會有交流,從demo到完成編曲,藝人和PD都是持續保持溝通的。但是導演組的原則是不幹涉唱作人們的創作,選歌這個環節基本上都是唱作人主導,導演組可能更多地會是在舞臺呈現上給一些建議。
Q 《我是唱作人2》作為一個音樂綜藝,節目組是如何平衡「音樂性」和「綜藝性」的比重呢?想把《我是唱作人2》打造成一個什麼樣的音樂綜藝?
A音樂性是這個節目的根本。可以說,有好的作品這個節目才是成立的。而綜藝性是這個節目的枝葉,枝葉茂盛不茂盛直接決定著這個節目好看與否。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我們的要求非常簡單,就是「產好歌,說真話,做自己」。《我是唱作人》這個節目的初衷,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提供一個華語原創音樂的平臺。國內音樂綜藝每年做了這麼多檔,但是節目裡的作品大都是翻唱。有好的原創才會有傳唱,所以我們想為什麼不做一檔原創的音樂節目呢?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能把音樂圈層的一些問題,拿出來擺在檯面上探討。我們用1V1這個強對抗的賽制,也改變了過去傳統節目投票規則,採用的是實名制投票,給了百人評審們表達的空間。我們希望形成一個討論場子,那些關於唱作人自己與自己的矛盾、唱作人與唱作人之間的矛盾,還有唱作人與市場受眾的矛盾,都能在這個討論場中得到呈現並達到最終的和解。
編輯韓哈哈
文康犖
部分圖片提供《我是唱作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