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早教?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父母。
一個5歲女孩背誦乘法口訣卻被3*5攔住,怎麼也記不住的視頻火遍全網。
有的父母拿來當笑談,有的父母從中看到早教對孩子的傷害,而我從中看到不懂孩子成長規律父母對孩子的摧殘。
無獨有偶,前兩天一個朋友說爺爺奶奶埋怨她,說老家幼兒園中班就已經開始教數學加減法,朋友給孩子在深圳上大好幾千的幼兒園都沒有學這些知識,就對我這個朋友表示抗議,導致她有點焦慮。
不管是讓5歲孩子背誦乘法口訣,還是朋友孩子爺爺奶奶認為應該早學加減法,他們對早教都有一個普遍的誤區——早教是進行知識學習的。
這樣的早教觀錯得離譜!
《小七老師育兒說》一書中講到,真正意義上的早教,主要包括三件事情,開發孩子潛能,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這三件事對於0~6歲孩子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1、開發孩子潛能
開發孩子哪方面的潛能?主要包括: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感官能力(包括視覺、嗅覺、聽覺等)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孩子以後學習和生活的基礎。
中國有句耳熟能詳的古話:「3歲看大,6歲看老。」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0~6歲是人一生當中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剛出生時大腦發育已經完成25%,到3歲,大腦發育完成了將近60%,7歲達80%,12歲接近成人約1350克。
而最為重要的則是0-3歲這個階段!
趁著孩子大腦飛速發育的階段,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體驗!
史丹福大學早教碩士夏洪禹說:「豐富寶寶的體驗就是在做早教。」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全新的,對他們而言,沒有體驗就沒有學習,所以父母要放心大膽地讓他們去體驗,比如練習孩子的觸覺,可以讓孩子摸光滑的、粗糙的、柔軟的、堅硬的等各種各樣帶來不同觸覺的東西,讓他們的感官被更多刺激到。
此外,遊戲是孩子的語言。早教機構的課程一般也都是通過遊戲加體驗的方式來開發潛能。
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以遊戲為載體的設計能符合孩子的學習需求,比如通過各種音樂的浸潤,給孩子足夠豐富的聽覺體驗,鍛鍊孩子的聽覺能力。通過滑梯,滾筒蹦床等器械,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等等。
如果父母自己不懂怎樣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建議去正規的早教機構學習,不過要注意避坑。
我曾經花不少錢去上早教,但那時完全不懂,只是稀裡糊塗的跟著課程走,效果很一般。現在才知道,原來老師只是在走上課流程,走完了就完了,對父母沒有任何指導。好的早教機構,老師教會父母怎樣在家繼續陪孩子玩這些遊戲,豐富他們的體驗。我當時的早教機構根本沒有這方面內容,現在想想,真是悔得腸子都青了。
錢可以再賺,但是孩子的成長卻再也回不去了。沒有好好利用那段寶貴的時光,太可惜!
所以,你去選早教機構時,一定要觀察和了解清楚,切記切記!
2、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孩子在一生當中學習到的第一種關係。
現在很多人身上原生家庭的傷,就是父母在和孩子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導致的。這些關係要不是父母過於溺愛孩子,要不就是過於嚴苛,很難在規矩和愛之間找到平衡。
小七老師說,在親子關係當中,孩子是否得到認可,是否得到尊重,是否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決定了他將來在面對其他社會關係的時候,能否得到尊重和信任。如果在這段親子關係當中,孩子得到的是批評、仇恨、嘲笑、羞辱,那他學會的東西就是詛咒、爭鬥、害羞和內疚;如果他體驗到的是寬容、鼓勵、讚揚、公平,那他學會的東西就是耐心、自信、欣賞和振毅。
小時候,親密的親子關係比較好建立。看到那麼可愛的天真無邪的孩子,父母都想抱一抱、親一親,摟一摟,眼裡都是光,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
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對他的愛就不再那麼單純,而是漸漸有了條件,比如你要聽話我才能愛你,你要成績要好我才愛你,你要放學回來按時寫作業我才愛你等等。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我們期望,就對孩子各種批評和苛責,這些做法嚴重破壞了親子關係,待孩子到青春期衝突就會越來越多。這都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家長一定要記住——關係重於教育,因為孩子是不會跟不喜歡的人學習的。而且,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成績的。
《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書中講到一個研究:羅切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理察·萊恩和兩個同事,在1994年針對紐約羅切斯特區一個公立學校做的研究,證明了親子關係的重要性。他們調查了318名男生和288名女生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對家庭作業的態度。研究者發現,學生跟家長的關係越親密,他們越認為自己可以信賴父母,向父母透露心事,學習上就越能自我激勵。另一項針對456個三到六年級孩子的研究發現,孩子越相信父母對他們的生活感興趣並且支持他們,就越相信自己能幹,學習成績也越高。
所以,關係,一定是先於教育的。
3、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所謂獨立的人格,是指一個人要有自己的思想判斷,有自己成熟的性格與心性。
一個孩子,聽話乖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和好奇心,有積極向上的世界觀。
但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是否聽話,作為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殊不知,乖巧聽話的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創造力,內心更是深藏著父母不要自己的恐懼。
那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呢?
首先,父母平常在家裡要營造一個民主型家庭氛圍。
有什麼事情,多和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建議,比如你想去哪個公園玩?你想穿紅色的褲子還是黑色的褲子?讓孩子來做選擇。
如果孩子比較大,可以和孩子說媽媽遇到這個問題不知道怎麼辦,想聽聽你的意見,你可以給媽媽一些建議嗎?讓孩子充分參與家庭裡的討論,一點點鍛鍊他獨立做決定的能力。
其次,放手並相信孩子,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東西。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我們,而是父母自己不願放手。
比如,有的孩子上幼兒園還不會自己吃飯,這都是父母小時候沒有放手導致的。
其實1歲多的孩子自己已經會用勺來吃飯了,只不過剛開始可能吃得地上到處都是。如果父母嫌孩子把地弄髒,自己收拾又太麻煩,所以就餵不讓孩子自己吃,這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
父母要相信孩子,學會放手,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千萬不要折斷孩子翅膀後,卻又埋怨孩子飛不起來。
第三,多啟發孩子,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難題時,父母不要什麼都幫忙。應以啟發為主,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一旦問題解決了,必定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拿不到某個東西,習慣性的來找媽媽幫忙。媽媽可以引導他:「媽媽看到了,它在比較高的桌子上,寶貝拿不到,那寶貝怎麼做,才能拿到呢?」孩子可能就會開始想辦法,如果還是想不出來,媽媽可以引導孩子,如果站在一個東西上是不是就可以拿到了呀等等,那孩子自然就去想著應該找什麼東西了。(如果孩子比較小,父母在旁邊注意孩子安全即可)
如果不引導孩子想辦法,而總是直接給具體答案,久而久之,孩子就產生一種一有問題就找媽媽的慣性思維了。
獨立人格不僅會擴展人的自由、發揚人的個性,還會幫助我們建立健全的社會意識。更重要的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孩子大方自信,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隨波逐流,從而容易活出自我。
但是,它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去用心澆灌。
總而言之,早期教育對孩子一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父母一定要對早教有科學的認知。
如5歲就讓孩子背誦乘法口訣,或者在幼兒園就學習「知識」,並非是正確的「早教」,而是對孩子的巨大摧殘。
因為3~6 歲的孩子,還處在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事物的方式依然是非常具體的,他們的學習要以直接的經驗為基礎,根本記不住和運用大量的抽象符號。
而乘法口訣在課本裡也是安排在小學二年級,也就是到「具體運算階段」孩子們7-8歲才開始學。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雖缺乏抽象邏輯推理能力,但他們能憑藉具體形象的支持進行具體邏輯推理。
家長要知道,幼兒早期教育不在於會做多少題,而在於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樣,他們才能更好面對未來更多層和複雜的問題。
《小七老師育兒書》中,作者從親子溝通、社交能力、生活習慣、科學早期教育和藝術體驗五大板塊,對孩子0~6歲的教育內容進了非常細緻的闡述,直擊早教的痛點。整本書用的是問答方式,可以讓新手父母比較輕鬆獲得知識和技能,在日常簡單易操作的運用起來。
簡而言之,早期教育真的很重要。但是,請一定要科學對孩子進行早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