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工作簡報第三十二期

2020-12-2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編者按:2007年6月10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會議,正式啟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並舉行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煤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四個新成立聯盟的籤約儀式。現將會議有關資料印發給你們,以便在工作中參考。

產學研結合打造國家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核心團隊

——四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京籤約成立

  2007年6月10日,來自53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負責人在北京籤約成立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標誌著在國家六部委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的推動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李學勇、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出席會議並講話,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以及中華全國總工會有關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代表聯盟發起單位作了發言。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以及各部門、各地方的推動下,我國產學研結合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創造出了很多好的經驗和模式。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產學研結合以「短、平、快」的項目合作為主,戰略層次的合作少,組織形式鬆散,缺乏成果產業化的持續保障機制以及政府部門之間協同不夠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去年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並把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的突破口。為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要求,突出以企業主體、把社會創新要素聚集到產業持續創新鏈條上來,去年12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和國家開發銀行在北京成立了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從國家層面上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共同研究和推動我國產學研結合工作,探索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和機制。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是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確定的一項重點任務。

  這次成立的四個聯盟所在的鋼鐵、煤炭、化工和農業裝備領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亟須通過重大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我國是鋼鐵和煤炭生產第一大國,但是產業大而不強,缺乏核心技術,集中度較低,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制約;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機行業小、散、弱,產品層次低,不能滿足裝備現代農業的要求,亟須提升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多年來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有進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的願望和基礎。科技部等六部委在充分調研醞釀的基礎上,從國家戰略利益需要和產業的迫切要求出發,決定在這四大領域率先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一步把產學研結合工作推上新的臺階。這四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開發鋼鐵可循環流程、新一代煤化工技術、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和現代農業裝備技術為主攻方向,將有助於提升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突破資源、能源和環境制約,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保障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推動產業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四個聯盟具有三個共同的特徵:一是建立在企業自身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以企業為主體,各方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二是聯盟技術方向與國家重點產業需求吻合,體現了國家戰略利益的需要;三是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保障技術創新合作關係的穩固和持續。

  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李學勇在講話中指出,開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是六部委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他要求各聯盟成員單位在試點中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突出體現產業發展的戰略要求,圍繞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的迫切要求,緊扣《科技規劃綱要》的優先主題和重點任務組建聯盟。二是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把聯盟構建的基點放在企業和產業技術創新的重點上,形成內在的動力機制,要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三是要注重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但的機制,進一步明確各方在技術創新、智慧財產權創造、利益分配、成果應用等方面的責、權、利。四是聯盟的發展要保持開放性,保持聯盟的創新活力,發揮聯盟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五是要充分發揮試點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李學勇表示,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從政策環境、重大項目、平臺建設和疏通融資渠道等方面加大對聯盟的支持。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強調,推進產學研結合是國資委的一項重要任務。他指出中央企業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國資委將進一步採取措施,鼓勵中央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有效形式。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指出,推進產學研結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必然選擇,是我國企業面臨全球化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高校建設高素質大學,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基礎性戰略作用的必然選擇。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一個新的嘗試。他表示相信,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一定會取得成功,為產學研合作走出一條新路子,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徐匡迪副主席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成立是我國產學研合作一個新的裡程碑。在產業方面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有助於克服產學研合作的短期化,任務的單一化,使有效的科技資源能夠聚焦於產業戰略性的創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有助於整合國家科技資源,凝聚科技人才,減少重複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助於促進企業、大學、研究機構之間在技術、設備、人才、資金等重要創新要素方面進行有效的配置,合理的流通,形成新的合作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逐步建立起幾個國際一流的行業或產業共性的技術開發創新平臺,這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他最後指出,首批成立的四個聯盟任務很重,希望聯盟取得豐碩成果,充分發揮示範作用,帶動更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發展。

  

科技部政策體改司負責人

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答記者問

  日前,科技部政策體改司負責人(以下簡稱負責人)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記者:請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背景是什麼?我國產學研結合工作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負責人:在去年初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的戰略決策。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確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提高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溫家寶總理強調,要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戰略決策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現實來看,科技力量集中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企業創新能力十分薄弱,企業和產業的技術創新迫切需要社會各種創新要素持續穩定的參與。從世界產業技術發展的進程來看,為分散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效率,上世紀80年代起,產業聯盟和技術聯盟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逐漸興起、蓬勃發展,實現了低成本與高收益相統一的技術創新。因此,通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形式,集聚各種創新要素於企業,既是基於我國國情的現實考慮,也是順應世界產業技術創新趨勢、借鑑國際成功經驗的必然選擇。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以及各有關部門的推動下,我國產學研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優化升級,創造出了很多好的經驗和模式,如TD-SCDMA產業聯盟等。但是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產學研結合的水平還不高,簡單項目合作多,戰略層次合作少,單向委託多,雙向互動少,各方積極性尚未得到有效調動,合作的組織形式鬆散,運行機制不健全,創新成果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部分重點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的現象仍然相當嚴重。必須深入研究和分析這些問題,拿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建立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有效模式和機制。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記者:請問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目的是什麼?如何達到這些目的?

  負責人:去年4月,科技部會同國務院國資委和全國總工會推出了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從企業層面入手提升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去年12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和國家開發銀行成立了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共同研究和推動我國產學研結合工作。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把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工作確定為一項重點任務。經過充分的調研和準備,我們首批推出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四個聯盟。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產業層面落實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要求,提升產學研結合的組織化和制度化程度,有效解決我國產業集中度分散、技術領域原始創新匱乏、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核心競爭力受制於人的突出問題,引領國家戰略產業的技術進步,加快創新成果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打造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並能夠引領產業技術創新的航空母艦和聯合艦隊。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選好構建聯盟的領域。必須瞄準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瞄準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節能減排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從有一定基礎、需求迫切的產業領域率先進行突破,把聯盟作為組織產業重大技術創新、創造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產生重大技術標準的重要平臺。

  第二,明確構建聯盟的原則。一是市場機制,政府引導。在產學研各方的共同需求之上,通過市場機制聯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政府對聯盟的構建和發展做好戰略規劃和政策保障。二是鼓勵創新,注重探索。要在產學研結合機制、產業技術創新模式、科技投入方式等方面大膽創新和探索,形成改革與發展緊密結合的有效機制。三是分類指導,逐步推進。根據產業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對不同類型的戰略聯盟進行分類指導,給予不同的支持和服務。

  第三,搞好聯盟的機制建設。好的機制是聯盟生存發展的基石。一是市場機制,聯盟要建立在各方共同需要的基礎上,政府不搞行政推動;二是聯盟導向和目標明確,緊扣國家重大產業需求,符合國家戰略利益的需要;三是共同投入和成果共享機制,使風險共擔和持續合作成為可能,聯盟成為利益共同體;四是通過有法律效力的契約明確權利義務,約束各方行為,解決各種爭議,保障聯盟的正常運轉。

  記者:請問這次成立的四個戰略聯盟具有怎樣的特點?

  負責人:首先是領域選擇。四個聯盟所在的鋼鐵、煤炭、化工和農業裝備領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亟須通過重大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我國鋼鐵產量佔全球1/3以上,但是產業大而不強,集中度較低,缺乏核心技術,對於加強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創新,突破日益嚴峻的資源、能源和環境制約的需求強烈;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但是煤炭開發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煤化工技術受制於人,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資源環境壓力;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農機行業小、散、弱,產品層次低,與國際差距巨大,不能滿足裝備現代農業的要求,亟須提升競爭力。這些行業的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多年來在合作創新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有進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的願望和基礎。選擇這些領域構建戰略聯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符合國家重點產業的緊迫需求,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利益。

  其次是聯盟影響力巨大。四個聯盟集中了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幹科研機構,各成員企業2006年的總銷售收入近9000億元,上繳國家稅收總計超過1000億元。四個聯盟所屬領域都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對上下遊行業的關聯性強,將帶動多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優化升級。聯盟的技術創新活動將有助於提升傳統產業,突破資源、能源和環境制約,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保障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保障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第三是四個聯盟各具特色。比如,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聯盟圍繞鋼鐵行業節能減排的緊迫需求,實現了鋼研科技集團的技術引領優勢和首鋼、寶鋼、鞍鋼等大型企業的產業化優勢的有機結合;煤化工技術聯盟由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牽頭,可以充分發揮公司的工程設計和配套能力,符合化工技術創新對大型工程設施的較高要求;農業裝備技術聯盟集中了行業中的多家龍頭企業,促進強強聯合,可以有效解決產業集中度低、難以組織重大技術攻關的問題;煤炭開發利用技術聯盟由作為用戶的神華集團牽頭,集中煤炭採掘裝備製造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組成,將形成需求牽引技術創新的強大動力機制。四個聯盟都實現了強強聯合,構建了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條,有利於創新成果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記者:請問政府將採取哪些措施引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形成和發展?

  負責人: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政府運用市場經濟手段促進產學研結合的一次嘗試,是一次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科技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採取以下措施引導聯盟的發展: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政策工具,營造有利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良好政策環境,結合《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與實施細則的制定和實施,研究制定引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的其他政策和措施。二是深化國家科技計劃資源配置改革,結合《科技規劃綱要》重大專項以及「十一五」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的實施,對聯盟的研發活動予以優先支持;結合國家科研基地、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對聯盟建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予以支持。三是疏通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聯盟的金融支持,等等。這些措施的重要意義在於表明國家的政策導向。

  

首批成立的四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簡介

  一、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唐鋼、濟鋼六家大型鋼鐵集團(鋼產量佔全國鋼產量的25%),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上海大學三家鋼鐵行業主力大學以及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聯合組建的新型產學研合作組織。聯盟著眼於鋼鐵行業所面臨的能源、資源、環境等巨大制約,保持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到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傳統鋼鐵生產流程大量消耗資源與能源。現在中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已佔全球貿易總量的40%,面臨資源供給的巨大壓力。鋼鐵工業的發展對我國水資源的有效保障和環境保護等也構成巨大壓力,噸鋼能耗比國際領先水平高出15-20%;一些高附加值產品仍依賴進口;與鋼鐵強國的地位很不相稱。二是,儘管我國擁有非常先進的生產裝備,但很多都是以重複引進國外技術和抑制國內研發和裝備製造能力的提升為代價,民族產業健康發展所需要的創新氛圍和激勵機制尚未形成。當我們習慣並熱衷於利用引進技術提升企業所謂「實力」的時候,國外競爭對手已經在超前技術與關鍵裝備製造技術的研發和智慧財產權控制方面設下了更大的包圍圈,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慘烈。如果不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採取相應的對策,將進一步拉大與國外競爭對手的差距,中國在國際鋼鐵界的民族品牌將很難樹立,靠技術引進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路子已經走到盡頭!三是對於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的鋼鐵工業,戰略高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開發仍屬於國家行為。由於這些先進技術的理念超前,學科交叉,開發周期較長,單靠企業的持續開發可能會力不從心,可能會喪失有利的時機。尚需要國家引導和支持,需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開發。

  可以看出,繼續沿用傳統鋼鐵生產流程組織生產,將很難支撐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複引進國外技術的發展思路,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將進一步削弱國內研發和裝備製造能力的快速提升。必須借鑑國外發展民族產業的成功經驗,探索建立新型產、學、研合作體制和運行機制,開發支撐產業持續發展的大技術。聯盟將從大型焦爐能源高效轉換技術、超大型高爐系統工藝技術、全量鐵水「三脫」預處理技術、大板坯高速連鑄技術、冶金煤氣幹法除塵技術、高品質薄板生產技術及高品質中厚板生產技術等角度加強聯合研究開發,利用現有的先進技術、優化的界面技術以及新開發的先進工藝與裝備,自主創新集成出新一代可循環鋼鐵製造流程,使我國鋼鐵工業實現冶金產品製造功能、能源轉換功能、社會廢棄物處理功能,解決資源、能源可供性問題,提高鋼鐵行業市場競爭力。

  聯盟以「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項目為龍頭,以世界一流鋼鐵企業曹妃甸工程為依託,以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任專家技術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為人才梯隊。經過聯合攻關,將實現以下目標:

  1.首鋼曹妃甸工程採用5500m3高爐,利用係數達到2.3噸/m3?天;採用鐵水「三脫」預處理新工藝,轉爐、RH等生產工序的生產周期小於25分鐘;大板坯鑄機(鑄坯厚度200-230mm)拉速大於2.0m/min。實現全線貫通的快節奏生產模式,年煉鋼爐數大於15000爐,勞動生產率達到1600噸/人·年。

  採用大型焦爐高效能源轉換、煤氣綜合管理與發電、低品質餘熱回收、高效清潔燃燒和幹法除塵等系統節能技術,把噸鋼能耗降低到640公斤標準煤(到熱軋材),實現全流程噸鋼新水消耗小於4噸,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於99%,高爐粉塵排放濃度≤5mg/Nm3;轉爐粉塵排放濃度≤15mg/Nm3。

  2.探索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非高爐煉鐵新工藝,力爭打通基於氫冶金的熔融還原煉鐵工藝路線,建成萬噸級聯動中試生產示範線。探索開發爐渣幹法粒化技術,建設萬噸級爐渣幹法粒化和餘熱回收的示範裝置,在示範裝置上實現餘熱回收率大於60%,幹法處理的爐渣粒度小於3mm、玻璃體含量大於95%。在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上開發出典型牌號的取向矽鋼。

  聯盟的成立及後續科研研究,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按我國年產鋼3億噸計算,採用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每年可向國家提供3億噸優質鋼材,還可形成2100億kWh的發電能力,大約相當於建設3個三峽電站;並可向社會提供9000萬噸/年水泥,相當於減少國內近1億噸礦石的自然開採量;可處理約1/5的國內廢塑料,可以使(每噸鋼)的能耗降到640公斤標煤以下,降低鋼鐵工業總能耗2700萬噸標準煤,節約水資源16.2億噸,減少CO2排放量1億噸,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研究開發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確立高效化鋼鐵生產新工藝,提高鋼鐵生產流程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新一代熔融還原煉鐵技術是保證我國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也是使我國鋼鐵工業迅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鋼鐵強國的必由之路。

  聯盟成員單位還就聯盟內共同開發技術的智慧財產權籤署了相關協議,該協議將約定聯盟內所產生的智慧財產權的歸屬問題、推廣應用時的利益分配方案,避免聯盟的智慧財產權和聯盟成員單位已有技術的智慧財產權受到侵權。對開發的低汙染、高效化生產、節能、降耗等共性技術,可向行業企業輻射和推廣,充分體現國家利益。

  聯盟成立後,將充分利用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現有研究開發機構的科研條件,建立協作機制,提高鋼鐵工業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經過3-5年的努力,爭取基本形成行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開發出若干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對行業有重大影響的共性技術並向企業推廣,解決行業在資源、能源、環境的瓶頸問題,保證鋼鐵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我國是一個「缺油少氣」、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萬億噸,居世界第三位。2005年煤炭產量22億噸,佔世界的37%,是世界第一產煤國。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分別佔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耗總量的76%和69%。煤炭提供了75%的工業燃料、76%的發電能源、80%民用商品能源和60%的化工原料,中國的能源現狀決定了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的格局在相當時期內難以改變。

  我國石油產量只佔全球總產量的4.6%,天然氣產量只佔全球總產量的1.2%,我國將大力發展以煤替代石油、天然氣的煤化工產業,據有關人士預測2020年我國汽車領域採用替代燃料、化工生產改用「煤頭」可替代石油約7000萬噸,化工用煤佔煤炭總消耗量由目前的4.5%提高到約10%,煤化工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煤炭作為能源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在其利用過程中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汙染問題,我國煤產量的80%直接用於燃燒,相對落後的燃燒方式對大氣造成了嚴重汙染。全國SO2和煙塵的80%為燃煤產生,由此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壓力,危及生態平衡與人類的生存。同時煤化工技術相對落後,資源浪費嚴重,引進技術多、創新技術少,科研成果多、轉化項目少也是目前煤化工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大力開發新一代煤化工技術,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煤的清潔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勢在必行。

  組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自主創新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聯盟的組建,將緊緊圍繞企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煤化工行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需求、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需求,按照開發技術的先進性,研發的前瞻性和在領域內的權威性的原則,聚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的68項優先主題之一——「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確定開發的中長期目標和近期重點工作目標,開展「以煤氣化為龍頭,以一碳化學為基礎,合成各種燃料油和化工產品並向其他行業提供清潔、高熱值燃氣的煤炭潔淨利用技術」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煤的氣化、液化、熱解、制烯烴、等離子法乙炔、煤和生物質聯合循環等方面研究開發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並形成相應的產業標準。對緩解因煤炭粗放利用帶來的嚴重資源和環境壓力,調整煤化工產業結構具有重大意義。

  現代煤化工屬於技術密集型和投資密集型的產業,具有氣化技術多樣化,產品繁多、產業鏈長,工藝過程複雜、技術含量高,開發階段所需投入高、工業化生產規模大等特點,單個高校、研究單位、企業僅可開展其中某一環節或某一階段的開發工作,難以形成全過程、多品種的產業鏈成套技術。當前,從企業的自身積累和創新到產學研互動創新,已成為技術創新的普遍趨勢,發達國家煤化工技術不斷湧現正是由於產學研密切合作的結果。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後,將按照工藝技術、工程技術、關鍵設備製造技術開發並重的原則,遵循機理研究—小試—中試—工業示範裝置—大型工業化裝置的技術開發規律,通過明晰成員單位的責、權、利關係,有效整合產學研的技術創新要素,統一規劃技術開發任務,在技術創新鏈條的不同階段進行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同攻關,形成聯盟成員的非競爭性的「食物鏈」關係,以縮短新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周期,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工業化成套煤化工技術,提高我國煤化工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聯盟還將在科技資源共享平臺、新技術轉移和擴散機制、智慧財產權的創造、運用、經營和保護、人才的聯合培養和交流互動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聯盟的首批發起單位是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安徽淮化集團有限公司、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博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煤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團等10家單位。其中,我國的著名高校將通過原始性創新和前沿技術的突破,為聯盟的技術創新提供持續的支撐和人才保證。國內一流的工程公司將通過工藝和工程技術的開發加速聯盟內技術成果向產業化的轉化。我國的煤化工龍頭企業,將通過持續的發展需求和資源支持為聯盟技術成果搭建產業化平臺。具有先進位造工藝的裝備生產企業,將通過其研發製造能力,為聯名生產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所需的關鍵設備。他們的有機結合和有效集成將對我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目前,聯盟成員單位中6家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800多億元,利稅總額不足100億元,聯盟自主開發的技術得到工業化運用後,在五年內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將達到2000億元,企業盈利能力將得到大幅提高。通過聯盟對創新技術向行業的轉移和擴散,為聯盟成員的快速發展創造新的空間。

  該聯盟是開放性的組織,聯盟成立後根據需要將繼續吸納具有技術、資金等方面優勢的單位加入聯盟。相信通過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自主創新,將極大促進我國煤化工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國家在煤化工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時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五徵集團有限公司、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常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拖拉機製造有限公司、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家行業骨幹企業,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江蘇大學、東北農業大學4家大學,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3家科研院所共15家單位為發起人,涵蓋了農業裝備主要技術與關鍵產品領域。其中8家企業總資產313億元,佔全行業15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的33%,生產銷售額570億元,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總額1300億元的44%,利稅16億元,佔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稅總額的30%。

  聯盟整合了行業的優勢科技資源、先進位造能力和產業優勢人才,以「引導產業發展、推動技術創新」為宗旨,堅持面向市場、平等自願、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旨在促進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建立在產業技術創新價值鏈基礎之上的契約式協作機制和多樣化、多層次的自主研發與開放合作並存的創新模式,構建行業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聯盟將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提升持續創新能力;集成和共享科技資源,加強合作研發,共擔風險,突破農業裝備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瓶頸,搭建聯合攻關研發平臺,解決行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建立技術轉移和回饋機制,開展技術輻射,培育農業裝備重大產品創製的產業集群主體,使聯盟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引領產業走向國際化。

  聯盟以企業為主體共同籌集3000萬元,建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基金。充分發揮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現有科研條件和產業優勢,結合產業重大技術需求,以項目為依託,重點開展農業裝備共性技術研究,主要包括農業裝備數位化建模、虛擬設計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數位化設計技術研究,可靠性強化實驗檢測、測控技術與儀器為主要內容的農業裝備可靠性技術研究,負荷反饋調控、故障診斷為主要內容的自動監測技術研究,提高產業基礎技術素質;開展重大產品關鍵技術研究和重大產品聯合創製,主要包括適合我國農業特點的多功能作業關鍵技術設備研究,經濟型農林動力機械研究,125馬力以上拖拉機配套作業機具研究,定位變量智能作業機械研究,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究,全程品質保障為重點的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技術研究,提高重大產品的供給能力;開展農業裝備標準研究和制修訂,推進先進技術的產業應用。經過3~5年的努力,形成行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聯合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對行業有重大影響的技術裝備,使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縮短10年,為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裝備技術支撐。

  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是當前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種嘗試和積極探索,對於全面提升農業裝備製造業水平、促進農業裝備國產化,裝備中國農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將起到重大作用。

  四、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神華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交大、哈工大、煤科總院等十八家單位作為發起人。聯盟將先期開展煤炭採掘關鍵裝備本土化、神華煤電廠鍋爐高效安全燃燒技術、神華煤炭轉化技術三個項目的協同攻關和研發。

  神華集團公司作為我國煤炭行業的領頭軍,2006年產銷量達到了2.39億噸,躍居全球第一位;其經濟技數指標和安全指標居於國際領先水平;創造了幾十項國際井工礦開採的世界紀錄;開創性地涉足煤轉化、煤化工領域,引領著該領域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潮流。神華集團公司牽頭組建「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助於帶動我國煤炭行業從資源規模型、增長粗放型向資源節約型、內涵發展型發展模式轉變。

  該聯盟本著自願平等、利益共贏、風險共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整合和優化科技資源,構建了煤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將大大提升科技創新的效率和效益。

  構建聯盟是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戰略的需要:目前,我國煤炭消費量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約佔近70%。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煤炭仍然是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主體。由於大量煤炭消耗直接和間接地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給我國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煤炭行業的安全生產狀況也一直不容樂觀。所以,煤炭的安全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是煤炭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滿足國家能源戰略需要的重要方向。

  構建聯盟是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產學研合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於多以某一專項課題或項目為紐帶,結成短期、非持續性的合作團體,不利於產業發展和研發成果的轉化應用。另一方面,又由於在產(即企業)這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調動不夠,也導致產學研鏈條未能有效地延伸。而以某一產業技術為聚焦點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建立則將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特別是以企業(尤其是技術和裝備使用的龍頭企業)為主體牽頭構建戰略聯盟,可以將「市場」這個最重要的因素轉變成產學研鏈條的連結點,有效地激活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構建聯盟是推動企業和行業技術進步的需要。以企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利於調動產學研各方面的積極性,對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難題和關鍵技術進行聯合攻關。更有利於推動類似於神華集團公司這樣的中央企業率先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使他們發揮技術和裝備使用龍頭企業的導向及引領作用,從而帶動我國相關行業和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聯盟的技術開發任務包括三方面:

  1.煤炭採掘關鍵裝備本土化研發。這已經成為提高我國煤炭行業技術水平,振興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契機。號稱「東方新煤都」的神東礦區是神華集團公司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首個產量超億噸的現代化礦區。這裡創造了我國煤炭產業井工礦開採的許多「神話」:礦井原煤年產量最高達到2110萬噸,綜採工作面原煤產量最高達到1075萬噸,礦區全員工效達到了124噸/工,上述指標均為世界第一;而百萬噸死亡率則一直保持在國際最先進水平的0.03以下。取得這樣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引進了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世界最先進的採掘裝備。但長期大量的成套設備進口不僅大大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對神華乃至中國煤炭工業的未來發展形成了嚴重製約。神華集團公司2004年開始採掘關鍵裝備的本土化研發,先後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鄭州煤機集團等採用各種合作方式進行攻關,現在已經研製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掌握核心技術的各類採高的液壓支架,完全打破了該類產品的國際壟斷。2006年,僅神華集團公司採用本土化研發的液壓支架這一項,就節省設備投資30多億元。去年底,曾培炎副總理對此項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批示:神華集團採煤機械國產化形成的經驗很具代表性,值得在其它裝備專項實施中借鑑。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好,加強使用單位、製造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集中力量攻關,完全可在一些重大技術裝備上有所突破,從而推動我國裝備製造業整體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培炎副總理的一席話,讓我們看到我國煤炭行業擺脫增長粗放、資源浪費、事故頻發的落後面貌,振興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2.神華煤電廠鍋爐高效安全燃燒技術。這是安全、高效、潔淨的燃用神華煤、推動我國電力產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的重要保障。神華煤是我國最大的動力煤種,也是公認的低灰、低硫、中高發熱量的「綠色煤炭」,但其存在的灰熔點低、高鈣高鐵的特點也使燃用神華煤的電廠鍋爐易出現結焦積灰等問題。如何更加安全、高效、潔淨的燃用神華煤也成了擺在我國電力行業面前的重大課題。而作為主要燃用神華煤的神華企業——國華電力分公司則成為了這項技術應用和檢驗的主戰場。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穩步發展,總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的國華電力分公司供電煤耗324g/kWh,為國內最先進水平,以同年全國平均366g/kWh的供電煤耗計算,就節省標煤289萬噸。

  3.神華煤炭轉化技術。重點是煤的直接和間接液化。2000年2月,國家批准神華集團公司投資建設第一個工業化的煤直接液化廠。煤直接液化這項只有德國在二戰期間曾部分進行工業化生產的技術從一紙技術設想變為現在投資過百億的示範工程,這是神華集團聯合有關單位十幾年臥薪嘗膽和技術攻關的結果。神華還在積極地探索、推進煤間接液化與煤化工項目的進展。2010年,神華集團公司煤液化與煤化工產品生產能力將達到380萬噸,2020年達到3000萬噸。這將打開我國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新的產業之門,對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相關焦點

  • 技術創新工程簡報第42期 總第99期
    本期導讀:  ·  科技部印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意見》  ·  江蘇召開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工作會議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意見》    根據《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13號)的精神,為支持民營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科技部制定了《科技部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意見》。
  • 技術創新工程簡報第10期 總第161期
    · 有色金屬鎢及硬質合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開展科技管理業務培訓  安徽省將擇優資助32個重點實驗室助力創新型省份建設來源:安徽省科技廳  日前,省科技廳就落實創新型省份建設「1+6+2」政策之一《安徽省加強實驗室建設實施細則》,在合肥召開專家評審會
  • 三亞旅文局創新推行「三函一簡報」工作機制
    三亞旅文局創新推行「三函一簡報」工作機制,企業點讚——這份推進函,幫了不少忙為此,去年三亞市旅文局創新推出「三函一簡報」督辦與監督工作機制。具體而言,在規範旅遊市場秩序方面,該局推出了《三亞市旅遊行業監管告知函》和《三亞市旅遊行業市場整治督辦函》,形成事前事後雙向聯動,積極關注旅遊市場不良現象「苗頭」。
  • 我親歷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簡報信息化處理系統的研發工作
    第三,把關於同一議案對不同問題的意見進行分類。比如,編輯關於破產法草案的簡報,就要把對法律名稱、法律的適用範圍、破產界限、整頓、破產職工的善後措施的意見進行分類。第四,根據不同的內容分別為每期簡報擬定若干個小標題。第五,加簡報報頭、標明期數、編頁碼等。大致經過這些程序,簡報就編好了。
  • 雲南經濟管理學院「青馬工程」第十二期大學生骨幹培訓班結業啦
    共青團雲南省委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賀凱)7月23日,雲南經濟管理學院在圖書館的報告廳舉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第十二期大學生骨幹培訓結業儀式。黨委委員、常務副校長楊軍出席會議並講話,雲南經濟管理學院團委、各二級學院團委主要負責人及培訓班300餘名學員參加此次結業儀式,會議由雲南經濟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李楊主持。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簡報2020年第9期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簡報 第9期 中央文明辦 2020年12月4日   〔工作交流〕創新形式、寓教於樂,定期開展文藝匯演、校園藝術節、師生書畫展、校園籃球賽、足球賽等活動,讓青少年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快樂成長。古浪縣泗水中心小學的輪滑、呼啦圈、動感籃球,隴西縣通安小學的編織、剪紙、串珠,臨潭縣長川學校的空竹、篆刻、口風琴,永靖縣移民小學的手工製作、樂高實驗、陶藝,培養孩子們勤動手、善思考、敢創新的良好習慣。  傳統文化傳承平臺功能。
  • 簡報寫作技巧
    一些規模較大的重要會議,會議代表並不能了解會議的整體情況,譬如分組討論時的重要發言,有價值的提案等,需要依靠簡報來了解會議的基本面貌。重要會議的簡報往往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即通過多期簡報將會議進程中的情況接連不斷地反映出來。會議簡報一般由會議秘書處或主持單位編寫。
  • 山西醫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簡報
    山西醫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簡報2020年第1期(總第1期)2020年6月13日 1.   「醫加恩」學習坊線上活動積極有序進行由於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學期「醫加恩」學習坊全面採用線上申報、評審和線上活動的方式展開。
  •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503期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503期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    第32第四,以科學研究和語言工程建設為基礎,因為要保證語言文字工作的科學性,不能僅僅靠經驗,而必須有科學研究的支撐,而當今的語言科學研究,又必須有語言工程的支撐,如語料庫、知識庫等。第三,工作目標是:抓根本,抓長效,抓關鍵,主動為教育事業服務,主動為社會服務,主動為國家發展服務,推進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的全面發展。
  • 【簡報2】封丘縣民生學校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的教學實踐課堂​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 大連港大窯灣港區四期工程22#泊位水工工程
    在創建過程中,通過召開會議、編印《品質工程簡報》等形式,不斷加大品質工程創建的宣傳力度,並在現場布設品質工程理念文化、質量通病治理等品質工程宣傳展板,營造濃厚的品質工程創建氛圍。還編制了相關示範創建分解落實工作方案,逐步加以實施;組織有關人員到國內「施工標準化」示範項目、優秀企業、相關項目考察學習,對標行業典範,將他人先進經驗借鑑應用到工程實施中。
  • 山西省企業技術創新全覆蓋工作推進方案內容是什麼?
    一、總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會議要求,夯實全省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工作基礎,按照統一組織、市縣為主、分層分類、部門協同的原則,集中組織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創新服務,確保2020年實現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全覆蓋,為實現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 科技部資管司、財政部教科文司聯合召開技術創新引導工作座談會
    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以下簡稱64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分類整合,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
  • 工作簡報的種類、格式及寫法
    簡報是用以匯報工作、交流經驗、溝通情況、傳遞信息、指導工作的一種專用文體。像「工作通訊」、「情況反映」、「工作動態」等都屬於簡報之列。
  • 主題教育簡報 | 第五期
    實現「鐵塔夢」必須依靠員工、引導員工、成就員工。他還強調要實現「鐵塔夢」,堅持成就員工的初心,重點要做好五項工作:1.堅持嚴格管理,做好選人用人工作;2.堅持領導率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3.堅持提升能力,做好育人留人工作;4.建立體系評價,做好員工獎懲機制;5.開展好談心談話,做好群眾基礎工作。
  • 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簡報(第3期)
    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華北賽石大獲特等獎。8月3日-4日,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華北賽區比賽在北京舉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劉巖博、孟曉童、汪開瑋、王飛、聖利組成的團隊參加比賽獲特等獎。
  • 2016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簡報第19期
    將農村社會不良風氣治理納入《福州市新農村「幸福家園工程」建設(2015—2020年)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市、縣兩級幸福家園工程示範村的帶動引領作用。組織開展「千村整治、百村示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將移風易俗活動作為重要工作內容,首批重點扶持10個村,以點帶面予以推進。
  •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405期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405期 語言文字工作簡報第20期(總第405期)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本次會議旨在針對字體產業的發展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內容進行充分探討,為計算機字庫字體產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鑑,維護字體產業的合法權益,以便於對我國漢字字體進行更好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 水利信息化工作簡報2020年第9期(總第170期)
    智慧水利先行先試工作專題(第3期)寧夏「水利雲」助力解決農村飲水問題  近期,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了寧夏彭陽縣利用「水利雲」解決農村飲水問題。鄂竟平部長對此報導作出批示:彭陽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進一步細化實化綜合監管、水政執法、水沙在線監測、取用水管理、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等先行先試任務技術方案,做好系統應用準備工作。  太湖局。
  • 【乾貨】工作簡報的種類、格式及寫法
    像「工作通訊」、「情況反映」、「工作動態」等都屬於簡報之列。  簡報的種類很多,從內容上講,有綜合性簡報、典型經驗性簡報、動態性簡報、反饋性簡報和會議簡報等等。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簡報,其寫作方法基本相同,既可以採用新聞稿的寫作方法,又可以按照公文的有關寫作要求編寫,還要兼收並蓄,將兩者融為一體,形成簡報的獨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