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面臨的很多問題都不是某一天忽然產生的,都是伴隨著社會大環境逐漸形成的。學術不端是社會失範在學術界的表現,解決這些問題也不能急躁和功利。學術界要培養自尊、克服自卑、避免自大,弘揚科學精神,逐步回歸學術的理性。學術共同體內要嚴謹自律,自律才能學術自主,自律才有學術自由,自律才有學術自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學術問題百家爭鳴是學術發展的充分和必要條件。除軍事等保密科研項目外,重大科研項目設立要讓學術界公開討論,立項程序要公開透明,防止學閥與官員結盟壟斷科研資源。公開的科技資源配置、公平的學術表達機會、公正的分類評價氛圍,比增加經費等科研條件更重要。
首先,學術界應當克服學術自卑的心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科研經費有限、儀器設備不夠先進、外語水平差、國際交流少、研究水平低等造成了我們處處不如人的自卑心態。時至今日,我們的科研經費充裕、儀器設備先進、外語水平提高、國際交往增多、研究水平上升,完全具備與國際學術同行平等交流的條件。
追求論文用英文在國際期刊或者SCI收錄期刊發表,有科技評價導向的問題,主要是自卑心態在作怪,是學術不自信的表現。俄羅斯科學家過去是,現在還是以俄文發表科技論文。發表論文是為了學術交流和傳播知識,沒必要強調SCI收錄的重要性。研究機構和大學要儘早取消對發表SCI論文論文的獎勵,發表在國外不一定就比發表在國內水平高。如果以發表的載體和地方論水平,是否還要區分省內省外、校內校外的高低呢?
學術傳播渠道傳統上分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一般是指研究人員之間相互交流溝通,如郵件、小型會議交談、課堂教學,學術社區交流。傳統的正式傳播渠道是指文獻傳播,如圖書、期刊及文獻索引。網絡發表論文在國際上已經成為學術傳播的正式渠道,某些人還在夢想著辦自己掌控的英文期刊呢,我們就不能自信一點,用中文通過網絡發表嗎?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說:「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成果95%以上不在國內發表,國家每年要花很多外匯把這些成果買回來,來支撐我們的科研和教育。」那麼請問國家花錢搞科研是為了到國外去發表嗎?如果我們的科研投入是為了中國的學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關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不應該反省嗎?
其次,學術界應當避免學術自大。隨著國家實力增長,科研投入加大,我國科研水平與國際的差距逐步縮小。我們發表的論文多但引用率低,科研成果多但對經濟貢獻少。國內不少學科為少數學術大牛所左右,科研視野和學術水平與國際水平有明顯的距離,卻動不動以「世界領先」「填補空白」評價本學科的學術成果。前年我應邀去美國參加某學科最高獎頒獎儀式,從國際頂尖科學家關心的研究方向、理解問題的實質等,深深地感覺到我們根本沒有學術自大的資格。
學術界應當大力提倡學術自尊。倡導學術界的自主、自由精神,激發學者科研積極性,促進學術發展。學術自尊是指在學術規範面前的人人平等,平等的討論,平等的評價,平等地接受不同學術觀點等。大學用學術資源與政府官員進行權力和資源交換,是一種踐踏學術尊嚴的行為。學校降低標準給官員送文憑、給官員送教授頭銜、給明星送學位等等,這種學術腐敗現象值得警惕。學術界要自覺維護學術自尊,遏制學術不端等學術腐敗行為。(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