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太宗二年至六年(1230年至1234年),窩闊臺繼父遺志,大舉伐金,其主要戰略指導思想是:聯宋滅金。
一、窩闊臺進攻之前蒙軍的態勢。
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於甘肅清水縣,暫由太祖幼子拖雷監國。1229年8月,成吉思汗諸子與諸宗王大臣集會於克魯倫河畔,推舉太祖第三子窩闊臺繼汗位。
1215年,蒙古軍先是佔領中都(今北京)後,進一步在山西陝西河北一帶活動,謀取黃河以北地區。1216年,成吉思汗命撤哈木把阿圖爾率蒙軍一萬自西夏抵京兆(長安)攻潼關、汝州等地,但是沒有攻下,於是到距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二十裡之杏花營,企圖襲擾河南和進行偵察,後被金軍打擊未能立住腳,渡河北歸。
1217年8月,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託付他經略華北。木華黎親率蒙、契丹、漢諸軍進一步攻取山西、陝西南部,攻佔太原等八十餘城。至1222年,將現在的陝西省幾乎全部攻下。1223年,木華黎死,子孛魯繼承國王,領父兵繼續伐金。但大規模的戰爭暫時停止了。1227年西夏滅亡。1228年,蒙軍入大昌原(甘肅省寧縣西)與完顏陳和尚指揮的忠孝軍相遇,完顏陳和尚以四百騎擊敗蒙軍八千之眾。這是蒙金戰爭以來二十年間金軍的第一次大勝仗。
1229年,蒙古赤老溫率師圍慶陽。金派使者求和,被蒙古拒絕。金朝這時只剩有今河南之地了。但是,金人南據連山、北限大河,以精兵扼守潼關,並沿黃河二千餘裡以精兵堅守。於是,蒙、金形成隔河對峙的態勢。
二、三路出師,進攻汴京。
窩闊臺遵太祖遺囑決定伐金,於是在即位二年秋季(1230年)親率皇弟施雷及皇侄蒙哥率師南下,施雷率子蒙哥為前鋒,十一月攻潼關、蘭田關。十二月在河津附近渡黃河,襲取韓城、蒲城,向鳳翔挺進。為了緩和鳳翔之危,金主命完顏哈達、伊喇布哈率軍赴援。哈達、布哈行至中途,懼怕蒙古兵勢強,自知不是蒙軍對手,逗留不進。後以蒙軍攻潼關為由率軍進入潼關,不再顧及鳳翔之危。蒙軍1230年12月攻克河中府。1231年2月攻克有重要軍事價值的鳳翔。至此蒙軍已完成對金朝的進攻準備。
1231年6月,窩闊臺決定遵父遺旨,假道南宋,三路伐金,希望明年二月會師汴京。左路由鐵木哥斡赤斤那顏率領,由山東濟南南下;中軍由窩闊臺親自率領,由河中(今山西永濟)白坡(今河南孟州市附近)渡黃河,指向汴京;右軍由拖雷率領三萬騎兵為三路之主力,假道於宋,迂迥唐鄧。
拖雷自鳳翔進屯寶雞,派遣使者赴南宋假道,使者到達沔州,被宋將張宣所殺。拖雷得知宋人破壞盟約,殺使者後決定以武力假道,出師伐宋。率領三萬人馬,渡渭水,入大散關,攻取武休關,進入宋境,圍興元府(漢中),並分兵而西,一度進入宋朝的四川,一口氣敗下百四十餘城。然而,拖雷終於抑制住憤怒的心情,意識到宋畢竟不是進攻對象,因此,停止向四川的進攻,揮軍東進。出饒鳳關,取金州,破宋兵於武當山,準備渡漢水。
在這危機時刻,金哀宗拒絕了部將提出的堅壁清野、屯兵屯糧、以逸待勞的建議,卻主張以攻為守的戰略,他認為「必能戰才能守」。為此,命令各軍馬馳至鄧州西禹山地區堵截蒙軍渡漢水。一月在潼關、閔鄉地區防守的完顏哈達、伊喇布哈率金軍主力進至鄧州西企圖阻擊蒙軍右路軍。在金軍首領為如何阻擊蒙軍猶豫不決的時候,蒙軍在光化附近渡過漢水,直逼鄧州。於是,金軍進至禹山佔據地勢,列陣以待。然而,拖雷卻避開金軍防禦,兵分多路直指汴京。
金哀宗唯恐汴京有失,急令完顏哈達,伊喇布哈率領步騎十萬餘眾急速回師援救汴京。基於金兵不能吃苦的弱點,拖雷派三千騎尾追金軍,實施疲敵戰術。金軍欲戰,蒙軍則退;金軍盤營,蒙軍則來襲;金軍且戰且行。這時鄧州、汴京間諸城多降蒙古,金軍補給困難,沿途又被蒙軍襲擊,數日不得飲食和休息,到達均州三峰山時,適逢大雨雪,將士疲乏不堪,幾乎不成軍。
1232年1月16日,蒙軍主力與渡河來會合的窩闊臺軍一起發起三峰山之戰。拖雷使用三面包圍網開一面的戰術,故意放開去往均州之路,使金軍突圍。金軍果然中計,突圍出來,進至蒙軍預先設伏的地區,蒙軍兩面夾擊,殲其大部,俘虜金將蒲阿。接著,蒙軍右、中兩路軍會合圍殲逃入均州的金軍殘部,又俘虜金軍名將、前線總指揮完顏哈達。1232年2月,金軍守將李平以潼關降於蒙古。蒙軍攻取均州後,又攻克河南十餘城。
1232年3月,窩闊臺、拖雷北還,留速不臺圍攻汴京,久攻不下。蒙軍使用石炮,晝夜不停,交替炮擊。因該城是座古城,異常堅固,雖受石炮的炮擊,不過外面略損未嘗穿洞。後蒙軍又作「牛皮洞」直至城下。金守城軍民奮起抵抗,使用震天雷、飛火槍打擊蒙軍。戰鬥非常激烈,經十六晝夜的激戰,雙方死傷慘重。金哀宗遣使求和,速不臺料到,此城不易攻陷,因此同意和談。蒙軍將攻城改為長期圍困。並退至河中、洛陽之間。金主封荊王守純子鄂和為曹王,派他作為人質。
七月蒙古派使者進城商談議和。使者被金人殺死。破壞了議和。不久,速不臺再圍汴京。1233年春,金哀宗見金城糧盡援絕,形勢危機,不顧諸將反對命完顏奴申留汴京,自帶少數臣僚和將士,棄城出走。後逃亡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金主離京後,金汴京守將崔立殺了完顏奴申,向蒙軍獻城投降。四月,蒙軍主帥速不臺入汴京城。六月,蒙古將塔察兒和史天則圍攻蔡州。十一月,南宋應蒙軍之約,遣孟珙率軍二萬,運米三十萬石,與蒙軍會師蔡州城下。1234年1月,宋軍攻破南城,蒙軍攻破西城,金哀宗自殺,金亡。
三、此次戰爭中蒙軍戰略戰術。
第一、聯宋滅金。
聯宋滅金是窩闊臺滅金戰爭的總方略。其內容有兩個:一是蒙宋聯合攻金,二是假道於宋。成吉思汗臨終時囑咐群臣說: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黃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今河南開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裡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此言成了窩闊臺滅金戰爭的總方略。遺言表明成吉思汗不愧是雄才大略,用兵如神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自1211年徵金戰爭以來,將金朝勢力逐漸驅趕到黃河以南,蒙古控制了黃河以北,但金朝畢竟是個大國,尚有十餘萬精兵和黃河、潼關天然屏障。要滅亡這樣一個大國,蒙古獨自是力不從心,很吃力的。因此,必須和南宋聯合起來。南宋這時收復失地的心情迫切,趁蒙古進攻金朝的機會與蒙古聯合起來共同滅金,這是宋朝所希望的。因此,利用宋、金矛盾,滅亡金朝是成吉思汗二十年來與金朝鬥爭中所形成的策略思想。
窩闊臺為了實現成吉思汗的策略思想,1230年率軍南下,完成對金朝的進攻準備,後立即派使者至宋假道。使者被宋人殺死。拖雷得知此信後憤怒之下,分兵而西,一度向末朝的四川進攻,一鼓作氣,攻下百四十餘城,這是對宋朝殺使者的懲罰性進攻。但拖雷終於意識到宋朝畢竟不是進攻對象,現在的任務是集中力量進攻金朝。為此,停止了向四川的進攻,揮師向東。為了達到聯宋和假道於宋的目的,同時並用了和談和軍事進攻兩種手段。和談被宋人破壞後,拖雷派軍向四川進攻的同時,率軍進入大散關(寶雞南)及漢中,武力假道於宋。
由於蒙古方面的種種努力,終於達到了聯宋和假道於宋的目的,最大地孤立了金朝,使其到了日暮途窮,無可圖存的地步。
第二、假道於宋、迂迥進攻。
聯宋的目的之一是假道於宋。實施遷迥進攻。如果從金朝的正面進攻。恰好是金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一沿黃河及天險潼關重點防禦的方向。為此,要繞道金朝西北,避開黃河、潼關天然屏障。正如這次蒙軍進軍路線從鳳翔南下。過寶雞、大散關,然後沿漢水而,這樣就涉入宋朝邊境。
由於蒙軍順著這條路線進軍,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到達了鄧州地區,而後由西南向汴京迂迥進攻。這樣,正如成吉思汗所預料的那樣,蒙軍到達後,金哀宗急忙將主力從千裡之外的黃河沿岸調往鄧州禹山地區堵截蒙軍,其結果不僅未能堵截蒙軍,由於長途奔馳,疲於奔命,金軍戰鬥力大大減弱,在三峰山戰役中主力被殲。蒙軍以自己的行動調動了在黃河、潼關防禦的金軍主力,在運動中殲滅了金軍。
由於假道於宋,實施了戰略遷迥,蒙軍主力沿著金軍防禦薄弱的宋、金邊境南下,突然出現在金哀宗從未預料到的方向和地點,使金朝無可奈何放棄了多年苦心經營和依靠的天然屏障黃河、潼關。由於蒙軍不是由北而南,而是相反地由南而北進攻。金軍防禦部署被打亂,完全失去了戰略主動性,而處於被動地位。蒙軍進攻鳳翔時金軍被迫將主力調往鳳翔;蒙軍渡過漢水進至鄧州地區時,金朝又急忙將主力由黃河沿岸調往鄧州禹山地區,完全陷入被蒙軍牽著「牛鼻子」走的被動局面。而蒙軍由於完全掌握了主動權,選擇對己有利時機向被包圍的金軍發動了總攻。在三崢山戰役中,金軍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前線副總指揮伊喇蒲阿被俘。殘部逃入均州後又被殲滅。金名將前線總指揮完顏哈達被俘。從此金軍一蹶不振。
此次戰爭中。拖雷指揮蒙軍主力。實施主攻。假道於宋。圍攻鳳翔。進行了對這次戰爭有決定意義的三峰山戰役。拖雷從小隨其父徵戰南北。從未離開過其父,因此。是領會成吉思汗軍事思想最深的蒙軍將領之一。蒙、金戰爭最好地體現了成吉思汗的戰略思想和策略思想。
第三、靈活運用戰術和變換戰術。
從實際情況出發決定戰術和變換戰術是這次戰爭中蒙軍運用戰術的特點。
金軍企圖在禹山地區阻止蒙軍,擺好陣勢,等著蒙軍。蒙軍強渡漢水後避開金軍防禦,不是強攻而是向汴京方向分進,由強渡到分進,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這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金軍將其主力部隊集中在禹山地區企圖與蒙軍來一個決定性的戰役,以阻止蒙軍向汴京的進攻。蒙軍如果向金軍發起進攻,恰好符合金軍戰略意圖,金軍雖沒有十分勝利的把握,但在這裡與蒙軍打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是對金軍有利的,但蒙軍卻避開金軍防禦,對金軍防禦置之不理,向汴京分進,又一次使金軍的企圖落了空。蒙軍所以敢於分進,這是由於蒙軍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蒙軍機動性能強;二是蒙軍紀律好;三是蒙軍通信聯絡暢通無阻和有廣泛的情報來源。因此,保證了蒙軍需要時很快集中,然後又針對金軍怕吃苦的弱點,採取了疲敵戰術,即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戰術。對十萬餘眾的金軍,敢於以三千騎追敵、襲擾,這不是輕敵所產生的戰法,而是在充分分析和掌握了敵人狀況之後採取的行動。
金軍的企圖是儘快地靠攏汴京以保衛汴京。此時,金軍首領已沒有與蒙軍作戰的意圖。因此,蒙軍想盡辦法阻止它前進。疲憊它。削弱它。然後在對自己有利時機、地點舉行決定性的戰役。金軍從千裡之外來援,其成員是生長在農村和城市的士兵,其吃苦精神不如由遊牧民族組成的蒙古兵。知彼知已百戰不殆。蒙軍首領在什麼情況下對金軍採取怎樣戰術是了解得很透徹的。
四、三面包圍、網開一面是蒙軍慣用的戰法之一。
蒙軍包圍敵人通常三面包圍,而不是四面合圍,通常不在包圍圈內殲滅,而是故意闕圍一面,給敵人以突圍出來的機會,然後將突圍出來的敵人在運動中或者在已經布置好的戰場設伏殲滅。由於殲滅被圍之敵往往經過一場激烈戰鬥,而且包圍圈愈小對騎兵來說愈不好發揮其機動性和衝擊力,而在敵人突圍過程中或突圍後在預先布置好的設伏中殲滅敵人就容易發揮騎兵特點,其行動不受戰場的約束。這是蒙軍基於自己的特點來採取的戰術。
五、攻城戰術有了新的發展。
這時,蒙古開始製造了石炮,並在進攻汴京、洛陽時使用了蒙古兵之用炮,在當時,這是一種彈力很強、威力很大的「新式武器」。對於蒙古騎兵來說,攻城問題是一個很大難題。成吉思汗徵金之前為了取得攻城經驗,曾三次進攻西夏,每進攻一次回師後都進行研究,可以說蒙古進攻西夏是進攻金朝前的演習。進攻中都戰爭中,攻城的主要戰法是豎梯登城,而進攻汴京時蒙古已有了石炮,這是進攻城市的主要武器。此外,還有作「牛皮洞」至城下的工程技術。由此看來,蒙軍的武器裝備及工程技術是不次於金軍的。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一貫重視工程技術人員和武器裝備的製造、改進工作,他們從不屠殺被俘人員中的工匠、藝人,而把他們帶回蒙古本土或者後方去,其目的就是不斷地改進武器裝備的製造。蒙古的大箭能射出一百八十公尺,蒙古軍的火力強於其對手。蒙古在經濟發展上不如金朝,但在與戰爭直接有關的冶金業及武器的製造方面趕上或超過了金朝,這是蒙軍強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結束語
此次戰爭中,窩闊臺及拖雷、速不臺等蒙軍將領遵循成吉思汗遺訓,始終堅持和正確地運用聯宋滅金的戰略和策略,避開金朝二十年來所依靠的黃河、潼關天然屏障,假道於宋,實施迂迥包圍,在了解彼此情況的基礎上找出了敵我雙方行動規律。靈活運用戰術和變換戰術,始終掌握著戰爭和戰役戰鬥的主動權。選擇對己有利,對敵不利的時機發動了對這次戰爭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峰山戰役,使金軍精銳損失殆盡,失去了名將,從此金軍一敗塗地。金統治者腐敗無能,金軍將領鬥志衰退,在緊要關頭猶豫不決,不能及時下決心,貽誤戰機。這都是金朝滅亡和蒙軍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