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實在是痛心不已。
7月18日上午,保定市蓮池區,一名16歲少年從小區高樓墜落,當場殞命。
男孩是保定某重點高中的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優秀。假期裡因為手機使用問題與父親發生了口角,便從30樓的家中一躍而下!
花樣的年紀,優異的學習成績,他本該擁有美好未來,可生命之花還未綻放卻就此凋零!
在縱身一躍的時候,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給予了他生命的父母,又該悲痛到何種地步。
當發現屍體時,男孩父親雙腿顫抖,嚎啕大哭,但再多的淚水,也帶不回那個鮮活的生命。
他想不到,就因為一個手機,孩子居然會丟了命!
圖為事發現場,男孩的父親正蹲坐在其身旁
然而這樣的悲劇真的不是個例,孩子因為手機選擇自殺,全國各地時有發生。
5月12日早上七點多,廣西南寧,一個12歲左右的男孩從樓頂跳下,跌落在停車場的混凝土地面,當場身亡。
而他之所以想不開跳樓,僅僅是家長沒收了手機,沒讓玩遊戲。
僅僅三天後,同樣的悲劇就再次發生。
5月15日,山東臨沂,一名初中生在考試時用手機玩遊戲,被巡考老師沒收,回家後便從樓上跳下,經搶救無效去世。
為了手機,這麼多孩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是時候警醒了:手機,真的能毀掉一個孩子!
或許有人會說,玩手機的孩子那麼多,跳樓的畢竟是少數。
但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沉迷手機的孩子,情緒失控下做出的瘋狂舉動,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還記得之前引發熱議的「安徽一女子被害,未滿14歲兒子涉嫌弒母」新聞,弒母的導火索就和孩子的手機被收有關。
丈夫常年在外務工,這位媽媽陪兒子在縣城讀書,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孩子。
因為兒子一隻眼睛有點視力模糊,媽媽管控得緊,不讓孩子經常接觸手機。
孩子的怒氣不斷積累,便在一天晚上,趁母親不注意,直接用一把匕首從她的後背捅去。
這位媽媽或許臨死也不會相信,自己平時寵愛有加的兒子竟然會因為手機親手殺了自己!
不僅傷害家人,還有很多孩子為了手機傷害自己。
5月30日下午,安徽黃山某學校,一個情緒激動的男孩站在學校宿舍5樓陽臺外想要跳樓。
他在宿舍裡留下了一封遺書,上面寫著想對父母說的話:
「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對不起,你們去生一個更好的吧。」
形勢實在太過緊急,男孩隨時有著墜樓風險,同學們焦急地在樓下呼喊男孩注意安全,還找來一床被褥,拉著四角想要形成一個簡易「救生墊」,試圖男孩墜落後將其「接住」。
幸虧消防部門及時趕到救援,一場險情才得以化解。
還有7月28號,石家莊12歲的五年級學生小昊因為一心撲在手機上,被父母打了之後,離家出走兩次。
第一次,父母焦急地發動親朋好友,很快就在附近找到了小昊;平靜地度過了幾天後,小昊依然埋怨父母不讓他玩手機,便謀劃了第二次離家出走,失去了消息。
孩子孤身在外,難以想像會遇到多少危險,一旦發生意外,對於這對夫妻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痛!
被恐懼包圍的父母到處尋找他的行蹤,求助了無數媒體希望得到更多線索。
幸運的是,根據熱心人士提供的線索,兩天後他們終於平安找到了孩子。
正值青春年少,我們的孩子本應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可這些孩子竟然會如此偏激狂躁,完全不拿生命安全當回事,真的是讓人膽戰心驚,不寒而慄。
也不禁讓人思考,原來手機對孩子的影響之大,早已超乎我們想像!
手機的危害不言而喻,可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不顧一切,仍然沉迷手機?
一方面,遊戲、視頻、小說,手機裡各種五花八門的功能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可以輕易地讓那些與外界溝通較少的孩子沉浸其中;
而玩手機帶來的快感會不斷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他們即使玩累了,也停不下來。
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家長藉口工作忙,便對孩子疏於管教,用「手機保姆」佛系養娃,但當孩子一頭撲進手機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卻反過來埋怨、指責孩子。
殊不知,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每個沉迷手機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代替手機,提供給孩子更高級的陪伴與快樂,那麼孩子沉迷手機這一問題也就不難以解決。
要知道,教育從來不是臨時起意的敲打,而是恆久而深厚的渲染。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掌舵人,我們需要牢記以下幾點,讓孩子遠離手機侵蝕: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要防止孩子沉迷手機,家長說教一千遍,都不如自己以身作則。
今年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理科726分。
談及如何培養孩子時,謝爸爸說,在家時很少打開手機,從孩子一歲多開始,家裡就訂了很多幼兒畫報、繪本等。
「小時候她看不懂,我們就給她講,她主要是看圖。慢慢的,她自己看了給我們把故事講出來。」
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更是每天下午4:30關機。
2014年安徽理科狀元董吉洋說: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手機關掉,坐下來看書。」
託爾斯泰有言: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所以父母自己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機,多看書,多學習,孩子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教育專家說:
一個健康的社會,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必須教育引導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只有形成規則意識,才會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
在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上,更是如此,跟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在有前提的情況下使用手機,才能讓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學會控制自己。
1.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很多父母喜歡自己說了算,單方面制定規則,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最好的辦法是,一起協商討論,互相讓步,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比如,孩子說「我做完作業了我就可以玩手機」,你也可以表示自己的擔心「玩久了對眼睛不好」,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考慮時間的問題。
不要簡單粗暴的拒絕或者制止,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他們才會更加願意執行。
2.制定的規則條例要清晰具體
目標要具體、明確,便於測量。
比如:每周一三五寫完作業後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玩什麼遊戲需要爸媽同意。
獎懲措施也要清楚明白,少說「不」,多說「可以」。
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重視約定,及時鼓勵
家長可以把約定書面化,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這樣孩子時刻看到,時刻記在心裡。
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與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童年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在還來得及陪伴孩子的日子,請一定好好珍惜。
歐巴馬在競選總統期間,曾自豪地說:
「我未必是一個好總統,但我一定是個好父親,因為在長達21個月的競選時間裡,我從來沒有錯過一次女兒們的家長會。」
從議員到總統,無論身居什麼樣的位置,有多忙碌,增加了多少工作量,歐巴馬總會抽出時間,儘量陪伴在女兒身邊。
沙溢曾發微博感慨:陪伴孩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為此少做工作,放棄機會也從不後悔,因為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就這幾年!
蔡少芬夫婦也是如此,翻看微博,經常能發現兩人和孩子做手工、下廚房的場景,他們始終堅信,孩子的童年會因為父母的陪伴而更加精彩。
的確,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重視陪伴,才能從根本上讓孩子願意放下手機,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千萬別讓你的缺席,成為一生的遺憾。
從現在行動起來,陪他讀一本書、陪他看一部電影、陪他旅一次遊……那些美好的時光,都會嵌刻在我們腦海,成為最璀璨的記憶。
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意義的童年,就不能讓手機成為他的整個世界。
願每個家長都能以身作則,適時引導,用愛和陪伴填補孩子的心靈,增加孩子靈魂的寬度和生命的高度!
願每個孩子都能把手機當做工具,合理利用,而不是受其控制,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