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之後:記住4個「當心」,做好6點,身體健康少生病。
寒露之後,也就標誌著這個秋天即將進入尾聲。當然,也意味著我們的日常養生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
我國地大物博,北方天寒地凍的時候,南方有可能還是豔陽高照。但正是如此,也就更意味著我們的養生需要作出調整。
筆者身處南方,最近這幾天的情況,完全可以用「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來形容。而多變的氣候,幾乎懷疑「秋老虎」是否真的離去?
所謂「秋老虎」,氣象上指三伏天出伏以後、短期回熱的一段高溫天氣。但由於地域差異的原因,有的地方可能很快就過去了,有的地方則有可能持續兩個月左右。
但無論如何,寒露節之後,即使南方白天仍舊熱浪襲人,但早晚的氣溫確實有點低。
同時,再加上秋天空氣裡的水份含量小,相對溼度下降。當相對溼度低於30%以下時,我們的身體就會有口乾、鼻幹、咽幹、便秘、皮膚乾燥等症狀出現。
因此,寒露之後養生,需要做好4個當心:
1、當心外火:
一般來說,外界氣溫在30℃以上時,體內的胃酸分泌會減少,胃腸蠕動方慢,人的食慾也會減退。
這時候,即使已經過了寒露節,還是應該避免長時間的日曬。外出還是要做好防曬措施,這一點對南方的朋友很重要。
同時,我們還要保持居室的安靜、衛生,可以在午後適當通風降溫。
2、當心內火:
我們經常說到有點上火,這個上火,其實主要就是「內火」的範疇。
比如有點心煩意燥、口苦失眠、口腔潰瘍、口乾等,都是屬於上火的跡象。
因此,只要出現了上火的情況,即使是過了寒露節,還是可以適當喝點清熱降火的涼茶藥食。
平時適當多吃點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厚味,以幫助身體自行瀉熱降火。
3、當心缺水:
秋氣主燥,秋季養生主要就是要滋陰補水。一個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寒露節之後,儘管氣溫相對開始下降,大多時候都是比較涼快的。而皮膚反倒更容易乾燥,這一點尤其是中老年人更為明顯一些。
雖然高溫天出汗多,由於體溫的調節主要靠汗液的蒸發來實現,所以機體更容易缺水。
但秋涼之後,有感出汗減少,皮膚得到的滋養同樣也降低,這就是我們秋季皮膚乾燥的主要原因。
因此,秋季養生重在滋陰補水。做到充分飲水,每天飲水量以不少於2000毫升為宜。同時,還可以適當喝點滋陰的藥食,如蜂蜜水、百合羹、沙參麥冬茶之類。也可以喝點紅棗枸杞茶八寶花茶。
紅棗: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枸杞:滋補下焦,滋陰補血。
4、當心熱傷風:
秋季氣溫變涼,人們會主動增加衣物,減少室外活動。如果長期悶在密閉溫暖的環境裡,雖然起到而來保暖防寒的作用,但同時也容易出現熱傷風。
環境溫度升高,人體的代謝相對就會旺盛,能量的消耗加大,可能會出現一些食欲不振、睡眠不足的現象,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下降。
此時,如果過於貪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便可乘虛而入,從而形成所謂的熱傷風。
因此,秋涼之後關鍵是避免受涼,環境溫度不宜太高,室內也應經常通風,避免大汗淋漓時強行「速凍」降溫。儘可能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總之,寒露後養生,做好上述4個「當心」之後,還有如下4點要注意:
1、潤肺:秋天的飲食,應該適當偏於滋陰潤肺。古人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芝麻、糯米、粳米、白蘿蔔、蜂蜜、枇杷等柔潤的食物,可以益胃生津;也可熬一些生地粥、麥冬茶。起到滋陰潤燥。水谷裡面,百合、梨、荸薺都是不錯的滋陰藥食。
2、吞津:寒露之後的氣候偏乾燥,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吞津就是不錯的養陰方式:舌頭在嘴裡攪動,以刺激唾液的產生,然後分成3次咽下,並有意識地將其送入丹田。
3、食酸:《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寒露之後的乾燥,自然界也一派蕭殺之氣。偏酸的食物,能收斂肺氣。因此,寒露之後少吃蔥姜辛辣,適當多吃點酸味的果蔬,是很不錯的養生方式。
4、秋凍:春捂秋凍,不生雜病。身體條件允許的人,衣物最好別一下子穿得太多,慢慢添加為宜。適當可控的「秋凍」,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和耐寒力,也就為迎接寒冬做好預演。
所以,寒露之後的養生,最好能做到內心寧靜舒暢,避免悲觀傷感。即使遇到避無可避的傷感事,也要儘快從悲傷中走出來。平時儘量保持心態平和,凝神定氣。就是對身體最好的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