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面制食品(湘式擠壓糕點)這個名詞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提起辣條,可謂人人知曉。
數據顯示,目前辣條行業的年產值已經超過了500億元,接近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
但儘管如此,辣條類食品存在衛生隱患早已不是秘密。今年央視的3·15晚會點名了一包小小的「蝦扯蛋」,揭開了這條隱秘的產業鏈。
辣條的誕生
1998年,邱平、鍾慶元、李猛能三位在創業中遭遇挫折的人機緣巧合湊在一起,他們「還是想做點事情」,希望能重整旗鼓。
在邱平等幾位平江老醬幹師傅的鑽研下,憑藉多年傳承的手藝,以及對於麻辣食品與生俱來的天賦。
經過幾個月閉關研製,他們改進生產工藝,用麵粉代替豆粉,並創造性地在麵筋中加入孜然、鹽、味精、辣椒、花椒等調味料。
最後做出了一種接近於麵筋類型的熟食製品。辣條就這樣發明了,學名:湘式擠壓糕點。
快速風靡全國
2000年左右,對調味頗有研究的邱平開始在麻辣麵筋中適量增加甜味。
「經銷商不斷反映,小孩子們愛吃甜的。」李猛能回憶,經過不斷調試,到2002年左右,平江的麵筋製品確立了麻辣加甜的基本框架。
很快,味道辣爽、價格便宜的辣條就在湖南流行開來,並逐步走向全中國。
到了1999年,另一個湖南人,21歲的劉衛平看到了辣條背後的巨大商機,他跑到了盛產麵粉的河南賣起了辣條,並給自己的企業取了一個「衛龍辣條」的大名。
一時間,河南的辣條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衛龍辣條」也很快就覆蓋到了全國。
僅在2000年,河南省以辣條為主要經營項目的調味麵製品企業就高達4000家。同時,僅河南的辣條的年產值就從2009年的80多億元上升到了2017年的225億元。
野蠻生長,亂象重生
辣條自誕生之日起便走在一條野蠻生長的道路上,鼎盛時期,河南有辣條企業近300多家,湖南生產辣條的企業更是超過了1000家。
整個行業缺乏監管與標準,亂象叢生,黑心小作坊很多。有關辣條的食品安全事故、非法添加劑醜聞從未間斷。
一條辣條只有5毛錢,為了降低成本,很多小廠會使用劣質的過期油脂或反覆使用過的地溝油,具有強致癌性。
當然,不僅是油,辣條美味的秘訣還在於各種食品添加劑:安賽蜜、糖精鈉、甜蜜素……為了追求口感和色澤,許多辣條廠,完全無視行業標準,過量添加不利於人體的食品添加劑。
這些過量的添加劑有什麼危害?醫學研究表明:安賽蜜等甜味劑的超標會危害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同時誘發癌症。
更可怕的是,在央視的報導中,這些辣條的生產環境極不衛生。細菌總數超標也是一大問題,曾有媒體檢測過一些品牌辣條的大腸桿菌數量,結論是:吃一包辣條=吃20g的屎。
辣條國家標準即將來臨
生產不規範、細菌超標、食物中毒,輿論的壓力從來就沒停止過,難道國家有關部門就不管嗎?
並不是,早在2007年,國家質監總局就將湖南的辣條生產基地平江,列為全國食品安全重點整治縣。
2015年,國家食藥監總局出臺了《關於嚴格加強調味麵製品等休閒食品監管工作的通知》,限制了企業的生產許可,並嚴格了熟食食品的QS認證,這才推動辣條行業進行整體整改。
據了解,2018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徵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調味麵製品》等4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國家標準進入徵求意見階段,目前仍在制定中。
辣條會迎來合規經營的春天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