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6年暑假和2017年寒假,我院分批次組織了八十餘名學生赴美國、日本進行專業教學實習。這也是我院品牌專業建設教學計劃中首次組織的境外實習項目。
其中,日本實習小組先後走訪了大阪、京都、奈良、豐田、東京等日本著名城市,考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傳統庭院以及近現代景觀。
本期,園林驛站帶來周立行同學的日本遊記,供各位客官們閱讀~
走過了許多地方,看過了許多美景,今年的寒假終於如願以償地和夥伴們來到了片期盼已久的,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在日本的短短一周間,除了令我流量往返的,古色古香的寺廟和庭院,還有一處地方,令我在參觀之後倍覺耳目一新,那就是箱根的雕刻之森美術館。
雕刻之森美術館(日語:雕刻の森美術館 (ちょうこくのもりびじゅつかん),THE HAKONE PEN-AIR MUSEAM)是日本第一家以雕刻為展覽主題的戶外美術館,位於風景優美,山清水秀的神奈川縣足柄下郡箱根町,四周山巒起伏,植被茂密,鬱鬱蔥蔥。與其說是美術館,倒不如說是在當地的自然風景之中集中展示各種雕塑作品的郊野公園。
美術館成立於1969年,可說是當時早期戶外雕塑美術館的佼佼者。以70000平方米的雕塑公園方式讓立體作品良好的融入環境,遊人身處其間,可以一邊行走,一邊觀賞,用郊遊的心情欣賞藝術作品,仿佛站在作品與大自然組成的森林當中。館內收藏有各地雕塑大師的作品多達400件以上,包括雕塑名家傑克·梅第、米羅、亨利·摩爾、日本的佐藤忠良、臺灣的楊英風與朱銘在內都有收藏。此外,亦有畢卡索館,專門收藏其創作的陶器、雕刻與一部份的繪畫。
離開了高聳入雲,白雪皚皚的富士山,經過了大約兩小時的車程我們便來到了美術館。入口廣場的造型相當簡潔,平面形狀是兩個長方形的組合,最中間則是一個圓形的平滿式噴泉水池,水池的中間則是一個銀色的,造型別致的雕塑,上半部分呈樹冠形狀,下半部則如兩手掌張開,雕塑水池位於最中央,顯然是起到了匯聚視線,突出視覺中心的作用,這也是現代廣場設計的常用手法。從主入口進入館內首先是經過了一段由玻璃幕牆包裹的,下行的電梯,這和後面開敞明亮館內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是東方園林當中常用的「欲抑先揚」的手法。
走完電梯我們來到了進門的圓形廣場,廣場的造型也是頗為別致的,雖名為圓形實際上卻是幾段弧線和直線的組合,而且相互之間協調有序,並行不悖,四周有景牆和叢植的喬木以為背景,場地中間和四周都散布著雕塑作品暗示了這裡的主題,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當屬場地正中央的赫拉克勒斯雕像,足踏巖石,張弓搭箭,栩栩如生,似有萬夫不當之勇。廣場的東北方向則是一個高挑的立柱形雕塑,和入口廣場的水池雕塑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個美術館,實際上是位於一處地勢相對平緩的山谷之中,主園路沿著山谷地形進行布置,迴環起伏,曲折有致,蜿蜒如龍,道路兩側則布置有各種各樣的雕塑作品,不僅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地勢,而且還無形當中增加了遊人觀賞和遊玩的時間,使其更好地體驗雕塑藝術。美術館中間是一片開敞的大草坪站在道路一側望去,氣勢恢宏,視野開闊,使人頓生心曠神怡之感。不僅很好的延伸了空間視線,而且也讓遊人們有了一個可以進入,並且自由地進行各種活動的開放性空間。道路兩側的各種雕塑形態各異,有的樸實厚重,年代感十分明顯,有的則是造型奇特且色澤豔麗,甚至各種天馬行空,富有現代氣息。
其中最令我們一行人感到印象深刻的當屬林下小廣場當中的「荷包蛋」造型的小雕塑,不僅造型的設計構思十分巧妙,而且尺寸也充分地考慮了人體,尤其是兒童的特點,很適合成為兒童公園當中的一處景點。樹林當中也都點綴著許多形態各異的雕塑,並且都很好的和原有的自然景色融為了一體。其中還有一處「森林教堂」起平面形狀為十字形,雖然面積很小,但是卻和普通的教堂一樣,有著祈禱用的祭壇和信眾的座位,四周密林環繞,鳥語花香,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散在布滿落葉的草地上,頓時令人心生寧靜之感專注於對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沉思當中。
沿著道路和疏林向前行,路過色彩斑斕的「虛榮的婦人」雕塑,只見眼前一處小草坪周圍散置著幾座雕塑,當中則聳立著一座圓柱型的高塔,那就是被稱為「鴻運交響」的光影之塔,儘管他的造型較為平淡,但是內部的裝飾和設計卻依舊令人印象深刻,塔樓從上到下分為數層,每一層之間都有迴旋式的樓梯相連接,並且樓梯的設計十分巧妙,有效地對向上和向下的遊人進行了分流,充分的保障了遊人了安全性。
塔身的外層則是馬賽克式的彩色玻璃,並且都由一片片拼接而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很像是歐洲教堂的裝飾,如果從最低端向上看,好像有一種天國的深邃感和肅穆感。當時天公作美,正值晴天,站在塔頂極目遠眺,方圓數千米的景色盡收眼底,四周的林海,好似綠色的海洋一般,無邊無際,綿延不絕,風兒拂過的時候,好似泛起了一片綠色的波浪。
再往前走便是綠茵畫廊,它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餐廳,二層則是進行藝術品展示的畫廊,其中一層的餐廳外表通透,採光良好,且內部的裝修十分簡潔,富有現代感,畫廊門外則是一處天然的溫泉,走過一處凌駕在半空中的小橋,一座長方形的建築映入眼帘,那便是畢卡索博物館,博物館的周圍環境十分簡潔,周圍是一片小廣場,建築的外側是一片半圓形的小草坪,為環境添加了些許生氣。現在的展覽是根據主題對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年)的漫長創作經歷進行分類,將其自初期起直到晚年的作品進行自由性組合。清晰地展現了畢卡索始終從個體的角度專注人性與其他生物所演繹的故事。
沿著蜿蜒曲折的道路繼續行進便來到了「泡泡城堡」所在的半圓形廣場,泡泡城堡顧名思義,便是一處泡泡形狀的雕塑,雖說是雕塑,但是內部卻可以為兒童提供活動的空間,可謂是將趣味性和美觀性融為一體的典範,並且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較好的融為了一體。
雕刻之森美術館,不僅僅是雕塑作品展示的舞臺,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自然環境當中原有的自然風景和藝術品完美結合的典範,對於今後國內類似景觀的設計也有借鑑意義。
圖文 / 周立行 編輯 / 趙宇辰 責編 / 周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