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許越高,壓力越大。
考太差太好 都要防心理問題
走出高考失利陰影需重樹信心 超常發揮考生防在志願填報環節「失手」
高考放榜已經兩天,考生們有人歡喜有人愁。發揮出色的考生開始憧憬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成績不理想的考生往往會出現失落情緒,甚至發生極端悲劇。據報導,四川高考後,有考生自殺留下遺書控訴父母。
高考失利的考生應如何走出陰霾?心理教師建議,家長應注意孩子在情緒變化方面的蛛絲馬跡,幫助孩子重塑信心,及時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志願填報上。心理老師還提醒,不僅僅是考試失利的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超常發揮的考生同樣可能出現心理波動,容易被陷入喜悅的家長和考生忽視。
案例1:高考沒上線 拒絕報志願
廣鐵一中的心理教師吳小琴說,去年她遇到的案例就讓她至今記憶猶新。女孩小婷(化名)是重點班的考生,在高考中發揮失常,原本覺得鐵定能上一本,卻最終沒有上一本線。到了填報志願的日子,小婷把自己鎖在房間,不肯填報志願,並且向父母提出,自己只想到國外讀書。
然而,對於女兒的要求,父母表現得十分強硬,不同意其出國讀書。小婷的情緒也變得更糟,不僅無法接受高考成績,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性格差、一無是處,也不願意填報志願,認為讀二本沒有前途。
班主任知道了小婷的情況後,帶著她來見吳小琴。在心理老師面前,小婷這才敞開心扉,原來,小婷覺得其他同學都考上了一本,自己上二本院校很沒面子。在她心裡,覺得出國讀書讓她面子上好過些。於是,吳小琴與小婷聊喜歡的專業、人生規劃,幫她分析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她建議小婷,可以先了解自己的分數段能報哪所二本學校和感興趣的專業。「我告訴她,高考失利並非沒有前途,以後還可以考研。如果想出國讀書,也可以在大學階段作為交換生出國,或者考託福,在研究生階段出國深造。」
案例2:沒考上,「傷害」家人懲罰自己
47中的心理老師巫凱旋告訴記者,去年,他曾接觸過考生阿平(化名),男孩因為高考失利,成績沒上本科線,只能讀高職專科學校。當時,阿平的家人知道孩子沒考好,說話特別小心翼翼。然而,阿平卻表現得異常厭煩,還說出了讓家人感到傷心的話——「不用你們管我,你們什麼都不懂,你們越說我越煩。」
「這個時候關鍵是讓孩子重新接受自己,而不是通過復讀逃避。重新樹立信心後,再跟他探討未來的多元可能性。」巫凱旋說。他並沒有急於給阿平支招,而是先傾聽得知他內心的困惑,才開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開導阿平,高考沒考好,也能後發制人「逆轉勝」。
如今,阿平雖然在高職學校,卻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努力地安排學習生活計劃,人也變得自信起來。
三種考生需關注:太好、太差、低於預期
吳小琴說,高考後,三類考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第一類是平時成績較好,因各種原因發揮失常,一時間,懊惱、自責、不甘心統統湧上心頭,不願接受現實。第二類是成績處於「臨界線」的考生,原來有希望上重本,卻滑到二本;原來有希望讀本科,卻掉到專科,這類考生容易覺得付出的努力全都白費,導致焦慮。而第三類,大多家長和考生容易忽略,這類考生平時成績一般,但在高考時超常發揮,考得特別好。
為何考得好也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吳小琴解釋,超常發揮的考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甚至忘乎所以,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有的孩子,平時成績只能讀二本,但高考上了一本分數線,考生覺得反正上線了,就不認真研究志願填報,反倒在填報志願時栽了跟頭,一本的分數卻最終因為沒有填好志願,只能讀二本學校,這非常可惜。」
吳小琴建議,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冷靜下來,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告訴孩子高考是包括考試和填報志願的。考試結束不代表高考結束,成績只是一部分,志願填報同樣重要。「有的人手裡拿著一副好牌,由於不認真對待,可能滿盤皆輸;也有的人拿著一副爛牌,只要認真對待,照樣能反敗為勝。」吳小琴說。
考生情緒引導三要點 指責和過度關心都不可取
吳小琴認為,在引導孩子走出失落情緒的過程中,家長應避免幾個誤區。第一,家長不應隨意責備高考失利的孩子。她說,高考成績沒有達到預期,考生自己已經難以接受,甚至覺得對不起父母。但有的家長,還會指責孩子,認為「為何別人能考好,你卻沒考好,肯定沒認真學習」。第二,有的孩子考試沒有達到預期,需要時間接受這個事實,但家長們可能會表現出「過度關心」,覺得孩子什麼都不說,是在自我封閉。但事實上,孩子只是希望獨自冷靜一會兒,家長的過度關心或適得其反。
先樹立信心 再理性分析(請看下一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