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給大家解答人類三大謎題之一,來自我們能頂半邊天的女性提問最多的、百度上有一億個詞條、親測知乎滾動了三分鐘還能有不重樣類似問題的一個終極問題——「他到底喜不喜歡我?」
如果可以統計我接的諮詢問題出現熱度的話,這個問題,絕對名列第一位!
不管是青澀的小姑娘,還是成熟風韻的女性;不管是剛剛起步、未經世事的學生,還是摸爬滾打、宦海風雲的高知.幾乎每一個諮詢裡,這個問題都要被提起。
你如果再仔細觀察網絡上所有的詞條,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心理平臺,不同的公眾號、營銷號,都給出了這樣的標題:
《男人愛上你的10個特徵》,《做到這10點,就跟他一輩子吧》,《愛她就應該這樣做《快轉給你的姐妹們看看吧,別再上當受騙了》,《男人愛上你就會這樣》等等.
點進去之後,你就會看到這樣的話語:
愛上一個人,通過他的眼睛就能知道,愛上你,他絕不會xxxxx...,他絕對會xxxx....,諸如此類。
哇,如果這些是真的,你不覺得,是在把我們新時代女性當傻子嗎?我要想欺騙一個女生太容易了吧?
見面之前翻開百度,把十條金句背一遍,然後對照著做一遍,那請問:我是愛上了還是沒愛上呢?
有人說了:「這個還需要時間的考驗嘛。」
好,那麼有一哥們,很喜歡一個女孩,他也做到了上述十條一段時間,可是姑娘一直沒有反饋,他不得不放棄,那請問,他是喜歡上了還是沒喜歡上呢?
「哼,他放棄了,說明他不喜歡。」
好,一般我們對說出這種話的人,我們稱之為綠茶。不過這個超綱了,我們咱不討論。
回到我們的主題,相信即使我不把這些話列上來,你也知道它們有多不靠譜,那麼究竟有沒有什麼方法,幫我們辨別一個人到底喜不喜歡我們呢?
這得從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向說起。
從小我們看小說,思考問題就喜歡非黑即白:「哦,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好人我們要支持,壞人我們要抵制」。
我們對事情也喜歡這樣去判斷:這個是好事,那個是壞事,好事我們多做,壞事我們不要做。
但是隨著我們長大,我們慢慢的發現,所有的事情並不是簡單的二元化。
「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愛因斯坦因為量子力學促使了原子彈的發明,「胖子」和「小男孩」一瞬間導致無數生命灰飛煙滅,那麼這個時候,你說愛因斯坦是好是壞呢?
但是量子力學推倒了人類已知經典力學建立的大廈,促進了人類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由於核威懾的存在,近幾十年的大規模戰爭其實在進一步的減少。那你說用這個去評判愛因斯坦是好是壞?
近期大火的亦正亦邪的英雄電影《毒液》,站在地球人的角度,除了哈哈一笑外,它大概是個懲奸除惡的俠客,但是對於它的同胞來說,它大概是個為了一己私利賣國的「毒奸」了。
好,扯遠了,你看到了,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出發點不一樣,評判標準就不一樣,你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是也」。現在回到「喜不喜歡」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這是一個無法量化的來自於對方心中想法的概念,所有的喜歡都可能變成過度的美化和揣測,所有的不喜歡也都可能是自以為是的誅心。
從行為學的角度說,如果我們把大家所認可的「喜歡」的表現形式,通過統計找到這個事情行為表象的共通點,那麼就必須得承認這種結果是大樣本統計得出的。
大樣本統計得出就不得不承認,我們要去判斷一個單一個體行為的動機時,它具有差異性。
霸道總裁啥也不問拉著你就走是喜歡,小奶狗貼心關照照顧情緒也是喜歡,那些默默奉獻不吭一聲,您甭管他結局如何,也是喜歡.
之前女孩子們那麼喜歡玩的瑪麗蘇遊戲《戀與製作人》,四個主角截然不同的性格,導致的不同甚至矛盾的行為,但是都喜歡女主角啊,你沒辦法定義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
再深入一些,這種約定俗成的概念真的對嗎?
它可能只是某一個人的觀點,不過因為得到了認可,獲得了宣傳被廣而告之的「公信力」。這個「公信力」,可能誘導著沒有這個動機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做出符合行為預測的行為。
通俗點說,比如大家都認可了喜歡是什麼樣的觀點,那麼如一開始所說,我只要按照這個行為做事,你甭管我目的是啥,那我就是喜歡。
那麼「騙炮」啊、「撿炮」啊這些都不存在了,因為「我是喜歡的」,我在某一階段,做的事情符合這個行為,如果這個標準成立,那被騙的的只會更多。
到現在,我們得出了第一個結論:
喜歡與否這個問題,由於行為和動機不具備統一性,所以本質上,是沒辦法得出一個確切結論的。
雖然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可以通過腦部神經肌電水平和身體激素水平,對於這心理動機進行更多的觀測,但我們沒辦法把每一個相處的對象都抓到醫院或實驗室去,所以不具備可行性。
我們繼續往下討論,上面討論問題時,有兩個重要的變量因素沒有著重考慮,現在我們繼續把這個問題複雜化。
第一個變量,喜歡的對象——你。
因為我們作為被喜歡的對象,作為一個人,也是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中的,在這裡我們先統一一個觀點:
你,這個個體,你的顏值,你的閱歷,你的內涵,你的知識,你的錢.這些都是你,這些所有構成起來的,才叫一個你,這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喜歡這個概念,卻是可分割的。
比如說你在app上刷到那些萌寵,"哇,好可愛",這個時候你喜歡的只是它長得可愛,摸起來舒服,而它跑你臉上拉屎、撕家,這些事則是你不喜歡的。
對應到人也一樣:
屬於你的某一個特質,可能會被人喜歡,你的某一個特質,可能又不被喜歡。
當我們討論一個人喜不喜歡你時,如果答案是喜歡,那麼可能喜歡的其實確實就是某一部分,如果答案是不喜歡,那麼可能其實是不喜歡某一部分。
第二個變量,時間。
對於喜歡這一心理活動的兩個對應主體,對方和你都處在時間的變化中,而時間及時間所造成的周邊變量:
比如有一天這個人被催眠了,喝了忘情水了,你有一天看上別人了,發現他對你的生活造成困擾和拖累了,都會對應喜歡與否的變化,要不我們就沒有分手這個說法了。
而這個變化,由喜歡變為不喜歡,或是由不喜歡變為喜歡,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但卻不是完全對立的行為。
這裡的時間長度上也沒有特殊的約定,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很多因素,這裡暫不探討。
那麼第二個結論其實也出來了:
喜歡與否,跟作用對象的變化和由時間推進帶來的雙方變化都有關係,而這兩個變量涉及的面極其廣,沒有辦法做到定量分析,所以喜歡與否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量。
了解了這兩個初步結論,我們可以發現:
通過二元化的思維,單一的憑藉某些行為或者某些行為的改變,去判斷一個人喜歡與否、喜歡過沒有,是一件極其不靠譜的事情。
這個事情需要多元化的分析和判斷,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不同事件的發生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而得到的結果也不一定準確,因為回到第一個結論,這種通過行為判斷動機的方式本身也不可取。
好了,這個問題到此,你可以開始回想了:
當你接受不了分手時,所找尋的那些點點滴滴他明明喜歡你的證明,那些他曾經做過的一切一切,跟這個時間節點,對方不想跟你繼續這段關係矛盾嗎?
那些證明真的能證明這個節點他是喜歡你的嗎?那些「我相信他愛我,你看之前他都怎樣怎樣,他一定是有別的原因才會和我分開的」這種判斷存在邏輯因果關係嗎?
當你控訴男人的無情,將這種情緒轉為憤恨,認為對方自始至終都在騙你,都在玩弄你的感情,這種甩鍋的判斷準確嗎?
當你單一的因為某一天他做了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或是忘了給你回電話,或是沒有給你回微信,或是抓耳撓腮不知道怎麼哄你時,你快速地判斷:他變了,他已經不喜歡你了,然後惱羞成怒,批判對方,你這時的判斷,又是理智的嗎?
甚至,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不是洗地,但是出軌、騙炮、這些行為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真的可以說他到底喜不喜歡你嗎?
我相信你也明白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這種簡單的二元化的答案,他喜不喜歡、喜歡過沒有,這個問題除了他自己,可能永遠沒有答案。
甚至,很多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多的來源於激素水平和神經肌電水平,他自己,可能都沒有確切的答案。
而影響他行為的,更多的是你們雙方的合作基礎,我在《談戀愛要像談生意一樣,合作共贏才能長久》一文中有過論述。
回到一開始,也許,在很多階段,你就不應該過多的去思考這個問題。
因為如果有男生追你,你不需要去考慮他是真心還是套路,你只需要考慮你自己是怎麼想的,對這個事情的預期又有多少。
如果你們還在一起,那麼過多的思考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在增加你的焦慮,增加雙方交流的負擔;
如果你們已經分開,思考這個問題更會讓你陷入自我的懷疑和對感情、對對方的憎恨。
有時候憎恨不是壞事,它可能可以幫助一些人快速的抽離,但是過多的憎恨,會嚴重影響你對感情、對未來的另一半的信心和判斷力,甚至是對自己造成傷害。
回到「真心」or「套路」的問題,我們再嘗試一下用這種多元化分析的方式分析下這兩個詞,你會發現,這兩個詞可能本來就不是對立的。
真心是如果定義為是心理的活動,那麼套路是實際的行為,這兩個詞,沒有邏輯因果關係,也沒有對立的關係。
比如真的喜歡你,為了得到你,用了一些方法或套路,那麼這不是真心嗎?
再多元化一下真心這個詞,跟上述證明過程一樣,什麼又叫做真心呢?
我們常給很多人說:「你要學會單純且聰明」,應對這個問題,我想:
單純就是如果你跟對方還在一塊,你也仍然想跟對方在一塊,對方也沒有跟你說想要跟你分開或觸及你的原則和底線,那麼,對方就是喜歡你的。
如果你們已經分開,或是追求不成,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用去找證明,也不用去讀心或誅心,你就當對方是不喜歡你的就好了。
而聰明就是,學會這種多元化的方式去分析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至少,它能夠幫助你更快的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快的進步,也能幫你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
而看清這些本質,本來就是讓自己更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更好的依據自己的目的來做選擇,而不是根據別人的喜歡與否來改變自己。
如何看清本質呢?歡迎加入我們線下學員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