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最近是不是胖了很多?」「不會呀,我覺得你一直都這樣。」「真的嘛?」「真的!我不騙你的!」
答完這道「送命題」,又開始計劃下一頓去哪吃了……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覺得很是熟悉?
謊言也是有黑白之分。
白色謊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意的謊言,常常能成為人與人在社會交往中的潤滑劑,幫助大家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然而,撒一個複雜的、或者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謊言會耗費大量的情感精力,還很容易造成與他人的信任危機。
研究者常常把謊言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風險的謊言(low stakes lies),這類謊言就算被戳穿了也不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說這類謊言的時候,人們受到的心理壓力較小。這樣的謊言,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在說,「我昨天睡早了沒收到你的微信」或者「您穿上這件裙子真好看,簡直是為您量身定做的」都屬於低風險謊言。
與之相對的,另外一種謊言是高風險的謊言(high stakes lies),會說這樣的謊言的人就沒那麼多了。例如「我從來沒有愛過他」或者「她是我的第一任女朋友」這類的謊言就屬於高風險謊言。
面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謊言,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這個大難題即使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一篇發表在《法醫學雜誌》的文章指出,人類目前在察覺謊言方面並不能做的很好:即使是語音壓力分析(voice stress analysis,一種通過分析說話聲音壓力水平來推斷一個人是否說謊的技術)技術在辨別謊言方面的能力也和人們直接的猜測差不多。京師心理大學堂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了這一「不爭」的事實,並且說謊者總能找到一些方式「逼迫」你去相信他(她)所說的話。
另外,我們熟知的測量和記錄血壓、脈搏、呼吸和皮膚導電反應的測謊儀,其準確性也備受質疑。也就是說,即使是科學技術也沒有辦法增強我們察覺謊言的能力。
更糟糕的是,有研究證實,情商高的人其實更容易被謊言所欺騙,並且沒有任何王牌手段能夠做到辨別謊言。
即使要準確地辨別出謊言並不容易,但也不意味著我們無計可施。再厲害的說謊者也在一些細節上和坦誠相待的人有所不同,要發現這些細微的區別,就是要發現一些細小的跡象。
第一類的跡象是生理表現,通常體現在姿勢、面部表情上。發現這些跡象的秘訣在於:你要多看,而非多聽。接下來就來一一舉例吧——
1.欺騙的快感
關於謊言的判斷,人們通常認為微表情是鑑定謊言的證據,但這是一種普遍的錯誤觀念。微表情(microexpressions )是一種短暫的、轉瞬即逝的面目表情,可以揭示出故意隱藏的情緒。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克制一種情緒並不一定代表著謊言——你可能是在一個令人尷尬的場合裡佯裝冷靜,也可能是為了掩飾住震驚的情緒而擺出一副撲克臉,或是為了在領導面前壓制住怒火——這些都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謊言。
但當你在經歷一個真正的謊言時,可能會看到說謊者產生的一種特定的微表情,可能是期待欺騙成功的微笑,或是激動得坐立不安——這些都被稱為「欺騙的快感」。當說謊的人覺得自己能夠僥倖騙住他人時,就會產生喜悅的心情,進而產生這樣的表情。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覺得自己聽到了謊言,不妨留神觀察一下講話人最後露出的表情,可能有半遮半掩的笑容。
2.厭惡凝視
另一種跡象是說謊者的厭惡凝視,或者是眼神接觸的中斷。
大多數說謊的人其實知道說謊是錯誤的,因此當他們當著別人的面說謊時,會通過減少眼神接觸來減少負罪感。不僅如此,說謊通常要耗費大量的認知和情感能量,在說謊的同時並且控制眼神接觸會增加說謊者的負擔,因此通常在說謊的時候,他(她)會看向別處。
3.不一致的動作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說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謊的時候,要小心,可能此時自己的肢體語言已經出賣了自己。
假設一個人在被問到是否能夠按時完成工作時說:「放心!絕對能夠按時完成!」強有力的話語卻配上了聳肩的動作;或是一個人嘴上回覆你「好的,沒問題」,卻做出了搖頭的動作,你就有理由懷疑剛剛聽到了一個謊言。
第二類跡象則來自語言表述。一旦你的眼睛從對第一類跡象的判斷上告訴你對謊言的懷疑,接下來就輪到你的耳朵上場了。
4.有時間先後順序的故事
從學生對老師,到犯罪嫌疑人對公安機關,講述一個複雜的謊言的時候,說謊者通常需要事先排練他們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從開始到結束通常都偏離邏輯事實。
想試試如何戳穿謊言嗎?如果你覺得自己聽到了一個玄乎的故事,不妨打破時間順序,問講述者一些問題,例如:「所以當你剛剛看到那道奇妙的閃光的時候,在那之前發生了什麼?」不出意外,你就能看到說謊者不舒服的表情了。
5.語言上的過度堆積
說謊者常常會用長篇大論來講述一件本來可以寥寥數語就描述的事情,或者他在講述時常常用比較正式的語言。
你可以比較這兩個句子:「鑑於現有的形勢,我可以絕對地說我從沒有,也永遠不會將你的午餐從辦公室的冰箱裡拿走」和「我沒拿你的午餐。」
6.稱呼一個人的方式
說真話的人言之有物,而說謊者常常用非個人的稱呼,他們說「那個女人」而不是「王女士」;說謊者避免說「我」,他們說「這裡沒有人去翻過冰箱」而不說「我沒有去翻過冰箱」。
看了以上所述說謊者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你對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有沒有更深的了解?
不過,要注意的是,凡事無絕對,這些跡象指向的可能是謊言,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的情緒或認知因素的影響。希望上文這些對謊言的判斷方式能夠幫助你分辨一些較為明顯的說謊行為。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在好朋友或者是情侶、家人之間,更重要的還是真誠的溝通和交流。畢竟,只有真誠的交流能讓我們忘記謊言、彌合差異,擁有更加親近和有安全感的關係,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