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80%的家長都做過!

2020-08-26 閆小蝸的育兒空間

01 網友「小豬寶媽媽雯雯」 給我留言,說她的孩子現在正值第一叛逆期,叛逆的表現非常明顯。最讓她頭痛的地方就是,孩子特別不信任大人。經常在和大人執拗的時候,無論大人如何勸說,孩子就是不肯。

她頗有感慨的說:「之前的寶寶不是這樣的啊?難道是孩子天性開始展示了??」



寶寶會特別執拗,不肯聽從家人的勸導,除了正在叛逆期,他們會試圖小小的挑戰一下家長這個因素之外,很可能還和家人平時的教導細節有關係。


02 很多家庭在帶孩子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些情節:


a. 到了回家的時間,寶寶貪玩不肯回家。

「寶寶乖,現在該回家啦。這樣吧,現在跟媽媽回家,媽媽給你好吃的!」

寶寶一聽說有好吃的,立馬乖乖回家了。結果回到家根本沒有好吃的,媽媽把平常的飯菜拿出來,告訴寶寶,這就是好吃的了。


b. 出牙期寶寶不肯好好吃飯,一直在叫牙疼。

「寶寶把飯吃完,馬上牙齒就不疼了呦!」

姥姥一邊趁著寶寶思考的空隙塞了一大勺飯,一邊反覆保證,吃完飯牙就不疼了。

寶寶忍著牙疼把飯吃完了,可是牙依然在疼。為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姥姥趕緊給帶出去玩了。


c. 寶寶看上一個玩具,撒潑打滾不肯走。

「媽媽現在沒有帶錢呦,等下次來媽媽帶錢給你買吧,這次沒錢老闆不賣給我們!」

寶寶半推半就的回家了,辛苦等了好久,終於又一次來到這個商場,結果媽媽專門繞著玩具區走。


03 這些事例大多數家長平時或多或少都有做過。可能平時自己做的時候沒什麼感覺,自然而然,但當我把它們寫出來,是不是一下子就發現問題了??

是的,我們一直在省略必要的教育過程,而試圖簡單的以矇騙來取代。

轉移注意力這種方式,在一歲半以上的孩子身上,最好就不要再進行嘗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記憶時間越來越長。當你用這種方式對待三歲的孩子,無疑就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訴孩子,父母是不值得信任的,家人是不值得信任的。

的確,孩子小,他們不會申辯不會控訴,但這種感覺會漸漸沉積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在隨後的表現中,就會對於你的任何建議都採取執拗不配合的回應方式。

如果我們不及時改變教育策略,當孩子成長到青春期時,這種激烈的衝突會更加頻繁。


04 誠實是做一個權威父母的基礎。

誠然,教育的方式五花八門,每個父母都要根據自己寶寶的性格特點來進行教導。然而,不論採取哪種教導方式,自始至終的誠實誠懇,是必須做到的。

家長們之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採取很多「哄騙」策略,主要就是怕孩子哭鬧所採取的一種省事偷懶的方法。我們可以哄孩子,也可以給孩子承諾,然而,我們對孩子做出的每一個承諾,都要算數。說好給的東西,就會給,說好辦的事情,就要辦,即便孩子忘記了,沒有要求履行承諾,為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權威,也一定要遵守承諾。


相信一個遵守承諾的父母,無論何時,在孩子心中都是有分量的。

相關焦點

  • 「一個孩子,可以失去冠軍,但不能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一個孩子,可以失去冠軍,但不能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而孩子完成比賽和那聲回應「好玩」,無疑是對爸爸的信任最好的回饋。 為孩子能在這樣一個充滿信任之愛的環境下成長感到幸福。 信任是愛的基礎,什麼是信任? 信任是沒有任何理由的相信,不需要任何證據的相信。有人說過:「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會什麼,而是拉住父母與孩子間的那條名叫「信任」的線需要牢固和穩定。」
  • 家長要多顧及孩子感受,跟孩子做朋友,孩子才會信任家長
    但是小白和朋友關係有些疏遠,不像其他家長那樣親密,有很多小秘密都不和家長說。原來是朋友經常騙孩子,導致小白不信任朋友,關係自然變得疏遠。 有些家長經常會哄騙孩子做這做那,次次不兌現,導致家長在孩子心中失去信任。
  • 「不要這樣對孩子」!80%的家長都有過傷害孩子的行為
    例:你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例:你簡直太沒用了,這麼點事情都做不好,要你幹嘛,還不如養條狗。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完全沒有自信,不敢與他人正面交流,而且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有恐懼感。語言就是刀子,不顧一切地用侮辱性詞彙責罵孩子時,就如在他心上插了一把尖刀,會給他的一生帶來陰影。
  • 「撒謊式」的教育,會讓孩子對父母不再信任,請做個誠實的家長
    但是這樣的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如果你一直對孩子撒謊,當孩子漸漸意識到這是個謊言時,他們會不會覺得「既然爸爸媽媽撒謊都可以,我也可以」,從此就學會了撒謊。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裡,撒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嚴重的甚至會違反法律、傷害到他人,因此,父母們請不要做孩子學習撒謊的前輩。
  • 家長老對孩子進行比較,打擊孩子的自信,孩子會變得孤僻不愛說話
    但是過幾天閨蜜再去帶小黃玩,小黃都和家長變得生疏,也不愛和閨蜜說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親近閨蜜。孩子孤僻通常都是自卑造成的,這就是家長不信任孩子,打擊孩子,造成家長對孩子不信任,一直認為孩子很差。所以家長要多給孩子一些鼓勵,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做朋友,進行交流溝通。這樣能夠獲得孩子的信任,孩子能被家長認同,自然會心情開心,也會常掛笑容,這樣也會變得愛和孩子玩、交流。
  • 孩子說話會結巴,是口吃嗎?家長該如何做?
    相信對於眾多爸媽而言,關注孩子開口說話、語言表達是育兒上的重點,如果孩子說話吐字不清、表達斷斷續續、語言表達不流暢,這都會讓做父母的心頭一緊,甚至開始懷疑自家的孩子會口吃。在一般情況下,孩子在成長階段2-3周歲時,會有一段時間出現說話結巴的現象,尤其是當說短語過渡到說句子的這個期間,結巴是因為孩子的大腦搜索並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功能在同步運行,在不懂得言語主謂賓的情況下,出現結巴、詞語次序顛倒都是很正常的情況,畢竟孩子說話都是先模仿大人的。
  • 孩子沉默寡言說話不清楚,父母從小這樣和孩子說話令人擔心
    這樣的媽媽你見過嗎一位從事早教的朋友,推薦了一個說話不清楚的孩子,讓我們幫忙想想辦法。按約定日期,媽媽帶著孩子來做言語評估和測音,整個過程令人煩躁。這個孩子說話不清楚,而且沉默寡言。這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讓孩子自信心備受打擊。2、不給孩子說話機會,有些父母對孩子照看過分精細,總是在孩子表達需求之前,就滿足了孩子的種種要求。讓孩子失去了一次說話的機會。使得孩子養成不愛說話的壞習慣。
  • 孩子不願跟家長溝通,是不被信任的後果,家長的信任是孩子的底氣
    導讀:孩子不願跟家長溝通,是不被信任的後果,家長的信任是孩子的底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願跟家長溝通,是不被信任的後果,家長的信任是孩子的底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事實上,和孩子過於親近,動輒就以和孩子一模一樣的朋友相處模式,甚至會委屈自己的審美和愛好,而選擇孩子的意願,反而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體會真正意義上的親子關係,成為心理上的「孤兒」,惴惴然心難安。失去家長的角色,反而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
  • 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五句話:真正聰明的家長這樣說話
    不要讓語言暴力成為傷害孩子的兇器。一.這些話對孩子有效嗎?那不一定,傷害了孩子,倒是千真萬確的。從孩子們最討厭的五句話可以看出,它們都和學習有關。學習足以讓一個孩子崩潰,足以讓一個家庭失去安寧。怎麼會這樣呢?
  • 「我的媽媽是騙子」:失去孩子信任的父母可憐又可悲,網友:活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生活中父母的每一個行為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與未來發展。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則,發揮榜樣力量,助力孩子的成長。1.孩子性格受傷孩子的性格在很大方面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和環境的影響。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好的鼓勵和支持,那麼孩子很容易導致自卑或者不誠實。孩子以滿腔熱血就奮鬥的時候家長更應該給予鼓勵而不是欺騙孩子或是違反對孩子做出的承諾。這樣的孩子以後可能也不會重視自己對他人做出的承諾。這樣的孩子在事業上很難取得成功。
  • 要做值得孩子信賴的家長
    這樣,既不影響我工作,也不影響我傾聽,是對於孩子的尊重,也利於孩子感受到家長在忙工作時是不能打擾的,等家長忙完找個空閒的時間再說話更好。其次,抓住適當契機,和孩子做有效溝通。白天家長忙於工作和生活,小孩子常有被忽略的感受,時間長了,就會對家長心生誤解。我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是,只要和孩子做好必要的心靈溝通,孩子就可以理解大人的忙碌,減少誤解。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專注力?80%的家長都中招了,扎心!
    01、80%的家長都在「多管閒事」有時候,家長總是好心辦壞事,類似這位媽媽的行為並不在少數。在一次家長線下課中,光合密碼心怡老師就曾做過一次小調研,她列出了三個場景,問家長們會有什麼反應?結果有80%的家長給予肯定的答覆,他們說拍照可以促進彼此間的親子關係、餵水果怕孩子餓了、及時鼓勵孩子提升自信沒錯呀……嗯,聽起來的確很用心,讓我都有點不忍心說出「真相」了!
  • 你想和孩子單純做閨蜜?要知道,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哦
    失去家長的角色,反而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但不應當因為要與孩子做朋友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喜好。在內心深處彼此沒有隔閡,只有信任,才是真正的朋友。很明顯,在親子關係中,家長的角色和示範作用更為重要。所謂「言傳身教」就是如此,孩子會從父母身上習得種種,所以,父母更應該給孩子可信任和被保護的感覺,是巍峨的山、是穩固的島,是隨時可以感受到的安全。也就是說家長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長的主舵手。
  • 孩子最不滿家長的12項行為,說話不算數位居第一,你有過嗎?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一個調查:孩子最不滿意家長的12項行為中,父母說話不算數以43.6%或許很多家長心存僥倖心理:覺得孩子還小,答應的事即使沒做到,孩子過陣子也就忘記了。,但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實際上是經不起肆意的揮霍。
  • 你信任孩子,孩子就信任你
    信任是孩子和家長之間彼此的親密關係,相互之間的尊重、有效的溝通和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有位媽媽講過這樣一件事情:剛開始為豆豆換學校時我和豆爸爸都很緊張,唯恐豆豆說不喜歡這個學校,要回老學校,為此豆爸爸還做了兩手準備
  •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暴躁家長要深思
    ,孩子被動接受這些負面或不恰當的評價,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各個方面都比不上別人,感覺父母不愛自己或自己不值得被愛,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做任何事情都沒信心。3、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太過直接或強硬的教育方式,會使親子關係越來越差,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逐漸降低,父母越是強勢、情緒暴躁,孩子越會表現出明顯的抗拒情緒,可能會故意違背父母的意願,專門與父母對著幹,挑戰父母的權威。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可能就會失控,很容易誤入歧途,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 孩子缺乏「勝任感」,會產生四種負面影響,家長可以這樣做
    1、 吹毛求疵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太過的吹毛求疵,一味的貶低孩子,其實只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加的完美。比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不是挑孩子字寫的不好,就是挑孩子寫得不夠整齊,從來不會給孩子一句肯定,孩子在父母不斷貶低的過程中,會漸漸變得很煩躁,還會出現緊張感。
  • 孩子不會說話,可能是家長沒有做好引導,不妨試試這樣做
    正因為這樣,孩子的語言發展成為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從他們喊出的第一聲爸爸、媽媽開始,教他們說話便成為家長最艱巨的&34;。語言敏感期的時間比較長,甚至有的寶寶在5、6個月的時候就開始咿咿呀呀的學說話,這個階段一般會延續到6歲左右。有的家長會覺得這個時間段的孩子特別煩人,總是跟在自己的屁股後面問個不停,其實這是一件好事,說明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的特別好。如果 家長發現同齡的孩子已經什麼都會說了,自家的孩子還是只會幾個簡單的小詞語,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說明孩子很可能已經錯過了語言爆發期。
  • 毀掉一個孩子僅需5步,80%的家長都在做
    毀掉一個孩子僅需5步,作為家長的你中招了麼?讓我們來逐一看一下。「要不是因為要照顧你,我早就已經升職加薪逍遙自在了」…………父母確實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也放棄失去了很多。但這是我們身為父母的義務。有些父母不這樣想,他們得時時刻刻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了他到底犧牲了多少,時不時的在孩子面前叨叨自己的失去,自己的犧牲。久而久之,孩子會有深深的負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