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友「小豬寶媽媽雯雯」 給我留言,說她的孩子現在正值第一叛逆期,叛逆的表現非常明顯。最讓她頭痛的地方就是,孩子特別不信任大人。經常在和大人執拗的時候,無論大人如何勸說,孩子就是不肯。
她頗有感慨的說:「之前的寶寶不是這樣的啊?難道是孩子天性開始展示了??」
寶寶會特別執拗,不肯聽從家人的勸導,除了正在叛逆期,他們會試圖小小的挑戰一下家長這個因素之外,很可能還和家人平時的教導細節有關係。
02 很多家庭在帶孩子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這些情節:
a. 到了回家的時間,寶寶貪玩不肯回家。
「寶寶乖,現在該回家啦。這樣吧,現在跟媽媽回家,媽媽給你好吃的!」
寶寶一聽說有好吃的,立馬乖乖回家了。結果回到家根本沒有好吃的,媽媽把平常的飯菜拿出來,告訴寶寶,這就是好吃的了。
b. 出牙期寶寶不肯好好吃飯,一直在叫牙疼。
「寶寶把飯吃完,馬上牙齒就不疼了呦!」
姥姥一邊趁著寶寶思考的空隙塞了一大勺飯,一邊反覆保證,吃完飯牙就不疼了。
寶寶忍著牙疼把飯吃完了,可是牙依然在疼。為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姥姥趕緊給帶出去玩了。
c. 寶寶看上一個玩具,撒潑打滾不肯走。
「媽媽現在沒有帶錢呦,等下次來媽媽帶錢給你買吧,這次沒錢老闆不賣給我們!」
寶寶半推半就的回家了,辛苦等了好久,終於又一次來到這個商場,結果媽媽專門繞著玩具區走。
03 這些事例大多數家長平時或多或少都有做過。可能平時自己做的時候沒什麼感覺,自然而然,但當我把它們寫出來,是不是一下子就發現問題了??
是的,我們一直在省略必要的教育過程,而試圖簡單的以矇騙來取代。
轉移注意力這種方式,在一歲半以上的孩子身上,最好就不要再進行嘗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記憶時間越來越長。當你用這種方式對待三歲的孩子,無疑就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訴孩子,父母是不值得信任的,家人是不值得信任的。
的確,孩子小,他們不會申辯不會控訴,但這種感覺會漸漸沉積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在隨後的表現中,就會對於你的任何建議都採取執拗不配合的回應方式。
如果我們不及時改變教育策略,當孩子成長到青春期時,這種激烈的衝突會更加頻繁。
04 誠實是做一個權威父母的基礎。
誠然,教育的方式五花八門,每個父母都要根據自己寶寶的性格特點來進行教導。然而,不論採取哪種教導方式,自始至終的誠實誠懇,是必須做到的。
家長們之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採取很多「哄騙」策略,主要就是怕孩子哭鬧所採取的一種省事偷懶的方法。我們可以哄孩子,也可以給孩子承諾,然而,我們對孩子做出的每一個承諾,都要算數。說好給的東西,就會給,說好辦的事情,就要辦,即便孩子忘記了,沒有要求履行承諾,為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權威,也一定要遵守承諾。
相信一個遵守承諾的父母,無論何時,在孩子心中都是有分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