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關於情緒的自我急救書,應該人手一本~

2020-09-02 流螢Yolanda

春節期間看的《情緒急救》這本書,它針對我們常見的拒絕、孤獨、喪失、內疚、反芻、失敗、自卑這幾種引發負面情緒的情況,提出了多種自我療愈的方法,是一本關於情緒的自我急救書。

不論哪種情緒陷阱,我們都會落入:

①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甚至曲解;

②過度歸咎於自己;

書裡提到了一個方法,就是重新認識事件、不斷了解自我。首先不是不論哪種情況,你都不是被針對的。其次遭遇挫折,通常跟你自身的關係沒有那麼深入的關係。

怎麼讓自己「清醒」呢?比如面對拒絕或者是失敗:

①逐條寫下自己的想法,多是悲觀的

②反思事件本身,能否找到反駁點,有沒有其他可能?對方的真正意圖是這樣的嗎?

③進行理性分析——對事,不對人。回歸事件,而不是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這是情緒化的)

這本書應該是每個人的手邊書。面對現代生活的高壓狀態,我們都處於一種亞健康的心理狀態,雖然這個現實有時很難讓人接受。

因為大家喜歡說「我沒病」,實際上,我們缺少的是「情緒發洩的出口」。尤其是亞洲人的文化特性,常常比較壓抑。所以,我們更缺少這樣一個急救手冊。

相關焦點

  • 我的年度書單|整年讀完50本,關於自我成長我五星推薦這5本
    看了自己在豆瓣上的全年讀書,推薦5本我讀過的關於個人成長領域不錯的書籍,希望可以給你以點滴啟發,結合自身能力長短板,通過讀書來一點點提升。1.《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總之,整本書內容很豐富,有實際案例,有豐富的圖表和自測練習,一版再版了5次,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於自我的探索,激發邊讀邊進行批判性思考,引導我們自己重新去審視關於成功和自我的一些既有觀念。3.《魏斯曼演講聖經3:臻於完美的演講》
  • 一本關於寫作的百科全書《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最近花了些時間讀了師北宸老師的《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 ,感受頗深,受益良多。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關於寫作卻不僅僅局限於寫作的書 ,主要探討寫作的功能價值 ,並也探索和研究寫作在情感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價值 ,旨在增進行動。
  • 《自我的重建》:找到走出情緒困境的鑰匙
    以前是生存的危機所帶來的壓力;現代的快節奏生活,豐富的物質供應,基本的生存已有保障,但是更高、更好、更多的追求又在時刻給人以無形的壓力。可以說,壓力與情緒的管理,幾乎是每一個現代人都必修的課題。《自我的重建》是一本經典的壓力與情緒管理著作,作者是西班牙正念宗師安德烈斯
  • 《把時間當做朋友》:一本關於心智的啟蒙書
    李笑來老師在投資比特幣之餘,展現出了強大的自學能力,自己學習了編程、設計並且作品都還不錯,現在,他在學習社群的運營,並且創建了「學習學習再學習」微信公眾號以及多個付費社群。我看完《把時間當做朋友》之後,最大的感受是:這是一本關於心智的啟蒙書。關於心智的定義,我覺得李笑來在書中的定義稍顯複雜。在我看來,所謂心智就是一種高層次的大腦控制技巧。
  • 《自我的重建》一本再版了22次的書,教你如何正確管理壓力與情緒
    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重建自我、感知自我與世界,而不是輕易地被情緒控制,成為情緒的奴隸。《自我的重建》可以幫助你找到被壓力束縛的自我,學會合理地調節情緒和壓力,活出真正的自我。《自我的重建》原書再版了22次,其中介紹並踐行的壓力與情緒管理理念深受卡巴金、賈伯斯、科比等地信奉。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這本繪本在1983年獲得了英國鵝媽媽獎。繪本用誇張的手法為我們描繪了「生氣」這種情緒,它大的足以將宇宙毀滅,讓孩子認識了「生氣」具有破壞性,不能輕易生氣。然而孩子的情緒又是這樣簡單,最後亞瑟自己都忘了為什麼會生氣。《生氣的亞瑟》是一個關於孩子情緒管理的繪本故事,孩子需要認識情緒,才能做到調節情緒,而不是單純的將情緒發洩出來。
  • 《100個基本》:一本關於習慣、計劃、自我管理的人生箴言
    如今,松浦彌太郎已經是日本最著名的生活美學家,創立了舊書店COW BOOKS,還擔任了日本著名雜誌《生活手帖》的主編。01孤獨的美學家在這本《100個基本》中,松浦彌太郎對對自我管理、人際關係、目標、計劃、習慣等方面列出了應該遵守的「基本」,這些我們平常容易忽視的「基本」在松浦彌太郎看來,是謹記遵守,就能傳遞美好的事。
  • 20_你的自我如何影響你的情緒
    人們對情緒是什麼樣的,它們是做什麼的,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的有著廣泛的認識。此外,許多人的情緒知識是與自我相關的,不僅因為自我是情緒體驗的錨,而且因為當事件影響到重要的目標、關注點和價值觀時,情緒就會產生。因此,心情可以通過知識激活(knowledge activation)來喚起自我聚焦:心情是主要的情緒認識,它包含關於目標、價值觀和身份的自我相關信息。
  • 好書推薦:必讀的5本自我提升類經典書籍
    那麼,你該學習了,需要自我提升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5本經典的、有趣的自我提升類書籍,讓他們照亮你們前行的路。話不多說,下面開始書單推薦。第一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人群心理學有幾個特點:「衝動、易怒、無理性、缺乏批判精神的判斷力、情緒的誇大等等……」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作者深刻細緻的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
  • 手抄歌詞,我只服謙友!讓人想起了那個人手一本抄歌本的年代!
    很多80後90後都曾經歷過「手抄歌詞」的年代,在那個年代,MP3都還沒怎麼普及,擁有一個複讀機都是土豪的象徵,而很多人都擁有一本「歌詞本」,用水彩筆將自己喜歡的歌詞抄寫在本子上,或者讓同學朋友幫忙抄歌,當作是一個紀念保留。
  • 自我鼓勵,做內心有力量的人
    ;第三本用小說《清單人生》給你故事性的代入感,這本書的作者曾經寫過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說叫《一個叫歐維的男人》;它會讓你了解當人生發生困境時,我們應該怎麼辦?而最後一本《其實你很好》,就像這本書的名字:其實你很好,它就是自我鼓勵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這本書將前面三本書融會貫通地進行了落地。
  • 悲觀情緒總會讓人迷失自我
    當人沉浸在某種不快的情緒之下,那整個世界也將會是陰暗的。可能有些人永遠成為不了別人,哪怕就是最好和最壞的時候也依舊是自己本來的模樣。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沉默或許是悲觀情緒最好的行為方式,把自己封閉起來,有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我們當然不會在沉默中死亡,大多數人都會在封閉的空間裡走出來。如果還沒出來,那就是沉默的時間太久了,肯定是在為爆發積累更多的時間。
  • 10本英語工具書:實用又系統!老外幾乎人手一本
    語法書、單詞本、口語500句...買了一大堆,也不知道哪個好用!今天,英大和你來說說最好用的10本工具書,學英語必備!一些是英大親測實用的,還有一些是亞馬遜上獲得5星好評的。PS:英大介紹的都是英文原版書,國內也有中文版,大家可自行選擇。
  • 《這是一本嚴肅的書》:這只是一本讓孩子感知快樂的繪本
    作為家長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遵循孩子天性,讓孩子閱讀一些輕鬆、有趣的童書、或繪本呢?比如:《這是一本嚴肅的書》這本,它簡單純粹、只是一本讓孩子感知快樂的繪本,無關功利、無關說教。而《這是一本嚴肅的書》就能達到這種效果。初次接觸這本繪本,我瞬間聯想到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說的是由於心理的逆反情緒作祟,越是被限制,被制止,反而越能激發對方的求知慾和探索欲。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當我翻開《生氣的亞瑟》這本繪本時,立刻就被其中的文字和插圖深深的吸引了。我看過很多關於孩子情緒的書籍和繪本,但是,這麼有震撼力的繪本卻是第一次看到。這是一本世界優秀暢銷繪本。與希亞文.奧拉姆合作的《生氣的亞瑟》一書,在1982年出版後取得了巨大成功。一、繪本用嘆為觀止的罕見手法,用「顯微鏡」去看孩子的情緒。描繪了孩子難以捉摸的情緒。全文聚焦孩子的情緒,凸顯情緒的重要性。該繪本把孩子的情緒放在了「顯微鏡」下,把孩子的情緒進行放大,讓人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孩子的情緒變化。
  • 家庭教育:關於情緒的自我覺察
    最近家庭教育中產生的情緒1、兩娃睡覺時,時常會因為誰挨著媽媽睡覺的矛盾而相互不妥協,這個哭鬧的過程很容易激起我的情緒,我會發脾氣對著孩子吼,也會去另外的房間將門反鎖不理他們的哭鬧,我好像產生了拒絕的行為。
  • 拱墅區中小學推行「一本作業本」打破這一不良循環
    都說學習負擔重,首當其衝的負擔就來自作業——同步作業本、提高練習本、配套測試卷……「哎,怎麼這麼多作業?」這應該是當下不少學生的共同「憂傷」。昨天,浙江省第二次中小學作業改革研討會在拱墅區召開,來自全省各地的教研員和教師代表,一起探討到底如何改進作業。  就在會上,拱墅區的「一本作業本」做法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點讚。
  • 人生裡面的「低迷情緒」該如何自我調整
    每個人都有情緒上的起伏也就不足為奇了,當情緒低落時,你能什麼也做不了,做任何事的時候都很容易感到疲倦。很多人認為時間會帶走一切,或者只是轉移注意力,但大部分時間都無法帶走低落的情緒。轉到別的事情上,也未必能擺脫抑鬱,每當自己停下腳步,驀然回首,那人依然在昏暗的燈光下。不管是不是,轉移也不行,該怎麼辦?
  • 疫情心理課|情緒曼陀羅手帳
    整理曼陀羅課程時,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活動,分享一個適合疫情在家做的體驗活動——曼陀羅繪畫(特別是情緒曼陀羅手帳),讓我們的內心在當下,保持那份平靜。「曼陀羅」一詞,最先來源於植物名。後因為其花形美麗、高雅、獨特而被用做宗教儀式。
  • 讀《自我與本我》有感,之「兩個自己的戰爭」
    的確是,不過這還要從另一個哲學命題說起了,1923年奧地利籍的精神分析教父弗洛伊德出版的《自我與本我》一書中,提出了人格區分。他將人格區分為本我、超我和自我。沒學過醫,沒學過心理學更不懂哲學的我,只是依靠自我的感知,倒是頗贊同教父的區分。並通過些許生活經歷感受到了這人格區分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