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裡說得好,古人研究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即使這樣往往是少年時開始用功到老才能有所成就。我們從書本裡得到的知識終究是不夠的,必須親自實踐才能真正學到本領。
這個道理用在練字上再正確不過了。很多想練字的朋友,當開始有了練字的想法的時候,往往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從何開始,今天我就把我自己練字的一些體會分享給大家。
練字一開始就怕想得太多了,就像陸遊詩裡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再多理論不練是不行的,所以自己想練字的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寫起來再說,行動治百病。
成年人往往都是這樣,做一件事之前往往想得太多,中以為要把一切搞明白了才能開始,這就大錯特錯了,練字也是這樣。寫字這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反正一下子很難搞得清楚,因此,我的經驗就是,先寫起來再說。寫字不是理論聯繫實踐,而是先實踐起來,然後再去學理論。
第一點:選字帖
新手剛開始練字的時候往往都是十萬個為什麼:我是先練楷書還是先練行書呢?能否不練楷書直接練行書呢?字帖裡誰的字最厲害?怎樣練字才能快速見效?等等。
我的做法是,別問那麼多,前面說過幹了再說,先動手練起來。因此,第一步,先去買字帖。那麼買誰的字帖呢?你去書店,花一個下午的時間,把各種字帖翻看一遍,喜歡誰的就學誰的,沒那麼多講究。
我這裡推薦現在市面上人氣比較高的三位:田英章、吳玉生、荊霄鵬這三位老師,你去看看挑一本先練起來。就算是寫了一段時間不喜歡了,那就再換一家,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然,如果有點基礎的,我還強烈推薦直接學習毛筆小楷字帖,例如《靈飛經》、趙孟的《道德經》、王羲之的《樂毅論》、當代大書法家啟功先生的《論書絕句百首》等等。
臨摹
字帖買回來之後,怎麼練字呢?就倆字:臨摹。
臨摹是兩個動作,我們練字一般是先摹後臨。摹就是用張透明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在上面描著寫,平常我們都有稱這種方法叫「描」。
臨呢,就是把字帖放在一邊,邊看邊寫。摹和臨各自有各自的作用,最好臨摹一起進行。練字的時候,先摹5遍左右,熟悉了這個字的結構之後,再照著寫,就是臨帖。
臨摹的時候最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臨摹,就像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一個字是一關,爭取每次寫好一個字就進步一點點,這樣每天都在進步,學起來就快了。那麼怎樣才算是過關呢?我一般是這樣,臨的時候,最開始是看一筆寫一筆,第二遍的時候基本上是看一眼就寫完了,第三遍的時候不看還能寫出來,而且跟原帖八九不離十的樣子,這就算過關了。
讀帖
我以前說過自學書法的幾大坑,其中就有一點就是臨帖不讀帖。讀帖是一個預習和複習的動作,同時也是總結的工作,把每日所練進行總結,找出一些規律性東西,舉一反三。然後再對第二天所寫的字進行一個預習,看著字帖上的字,用手指空寫。
古人學習書法就非常重視讀帖,讀帖也反映了你學習書法是不是用心。書聖王羲之曾經說過:「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成;無性靈者,百日即知其本。」
意思是,一般練習書法,兩三個月就應該能見效了,這裡之所以兩三個月能見效,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存意學者」說白了就是用心學。這個用心就體現在你是否能進行自我分析和總結上,找尋規律,體會書家是怎麼書寫的,這就是讀帖的作用。
抄錄詩文
經常在網上見很多朋友反映,平時練字還可以,一到實際書寫的時候就忘了咋寫了,這是為什麼?這其實就是功夫還沒到,臨帖還不夠深入,對字帖上的字只是依葫蘆畫瓢,沒有找到他的內在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一方面是臨帖不夠,還有就是讀帖不夠。因此在臨帖的時候,隔一段時間就做個動作,就是抄錄一些古詩文,抄錄時儘量用字帖上的字的寫法,如果忘了就去字帖上找,實在沒有從網上的書法字典裡找跟字帖風格相似的名家範字,然後照著寫。
這樣臨帖結合這種近乎實戰的訓練,一段時間之後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要持續練習,切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每天不論時間多少,儘量寫上一會,實在不行,把字帖拍照片放手機裡,沒事的時候拿出來看看,用手指比劃兩下都是好的。
以上是本人自學書法的一些體會,這裡與大家分享、交流。不知道各位書友有什麼好的方法,不妨下方留言分享一下,讓大家一起學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