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黃鶴的故鄉——武漢南湖之濱,有一所建校68年的高校坐落在這裡。它匯聚群英,銳意進取,走出了一大批民族人才,產出過眾多硬核科技,它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高校、湖北省&34;——中南民族大學。篳路藍縷68載,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民大已成功發展成一所&34;並存的高校,成為學子們理想的求學園地。
中南民大是國家創辦的第一批綜合性民族高等院校之一,它的前身是中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2002年3月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這是一所服務於民族工作與國家戰略,肩負著歷史使命與時代重任的高等院校。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誕生,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近70年來,學校始終堅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的辦學宗旨,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秉承著&34;的校訓,民大在辦學路上不斷前進,實力不斷增強。如今學校是省、部、市、委四方合作共建院校,湖北省&34;,校友會2019世界十大權威大學(中國民族類大學)排名前3強高校,中國校友會大學排名全國167位,自然指數中國內地高校排行榜排名113位,全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排行榜86位。
民大地處的湖北省武漢市,既是&34;之地,亦有&34;的美稱。隨著近年的發展,又被貼上了&34;、&34;、&34;、&34;等各式各樣的標籤。
長江大橋
除了這些,武漢還是長江中遊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會,中國重要的工業、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這裡建立了相當完整的產業體系,包括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綠色環保等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從2010年開始,武漢幾乎每年新增一個千億產業。
晴川閣
武漢市是全國科教重鎮,人才優勢突出。為了留住人才,促進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武漢政府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推出了多項針對大學生的優惠政策,包括解決留漢大學生住房難問題,大力放寬大學生落戶條件。武漢,已成為求學與立業的絕佳場所。
武漢·中國光谷:擁有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雷射產業基地和最大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目前,光谷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國內市場佔有率50%,國際市場佔有率25%。
作為一所綜合型高校,民大涵蓋10大學科門類84個本科專業。學校化學、工程學2個學科先後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民族學、化學和藥學3個學科入選&34;,民族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3位。目前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5個學術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專業型碩士點。
民大還建有&34; 等50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實驗室、基地、中心)。各類別研究平臺搭建運行,使學校不斷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近五年學校獲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907項,含國家級項目289項。獲得科研經費3.5億元,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成果獎等省部級獎勵83項。一大批高質量智庫成果得到國家和省部級領導同志批示與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採納。發表CSSCI期刊論文1126篇,SCI論文1813篇,其中, SCI一區期刊論文188篇。出版高水平學術專著161部,制定國際標準1項。
由湖北省科技廳主辦、中南民族大學和湖北省技術交易所承辦的&34;科惠行動2020高校成果雲推介——中南民族大學專場在長江雲、淘寶同步直播。民大校長李金林、副校長杜冬雲一同現身直播間,現場把民大各項&34;帶給觀眾。
民大辦學基礎夯實,匯聚了一流師資力量。學校現有在編在崗教職工2135人,各類專任教師1429人,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佔50.6%,172人入選國家級或省部級人才計劃。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以專業和課程建設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在各專業不斷進入省級、國家級建設點名單的過程中給莘莘學子提供不斷優化的教學資源。
學校21個專業入選2019年度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基於優質的教學條件,民大&34;的土壤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拼搏上進的民大學子。在民大校園裡,有橫掃各類比賽獎項的學術大牛,有畢業之際成功保送到夢想學府的&34;,有選擇以支教充實人生經歷的勇敢追夢者,也有帶著國家獎學金登上《人民日報》的優秀學生代表……
優秀學生代表李睿,登上《人民日報》,保送華中科技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師生多次登上央視熒幕,三次榮登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近年來,學校實施&34;計劃,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即,每年投入一千萬,選派本科生到國(境)外高水平大學交流學習;每年投入一千萬,選派本科生到國內一些&34;高校學習,聯合培養學生;每年投入一千萬,組織學生參加實習實訓。同時,學校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結合民族高校辦學特點,不斷加大資助力度,拓寬資助面,建立健全&34;&34;資助體系,踐行&34;的莊嚴承諾。2019年學校累計發放各類獎助學金1億元,覆蓋學生3.9萬人次。
學校四名青年參加中俄青年論壇
56個民族的志願者團隊
辦學近70年來,學校已經累計培養了15萬餘名各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包括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85級化學系校友向文勝,全國人大代表、優秀基層工作者代表87級歷史系校友王瑞霞等。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維護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民大曆來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篤信務實,多措並舉,為畢業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搭建平臺。近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穩定在92%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達96%以上。畢業生就業流向與國家的&34;、&34;發展布局高度契合,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西部等地區,涉及電力、電信、民航、航運、金融、文化、教育等多個重點行業,電子信息、建築、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科技等多個重點領域,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導向,對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融生的人才需求。
威斯康辛與中南民大合作辦學學位授予儀式
&34;,在國內以及國際舞臺上,中南民大張開懷抱,廣交朋友。學校已與境外50餘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與重慶大學等數十家國內高校開展聯合培養、互訪互學等深度合作;建立委屬高校第一所孔子學院;受孔子學院總部委派開展多場文藝巡演,向全世界傳播中華文化。
留學生文藝演出
學習與娛樂,一張一弛,勞逸結合才能提高做事的效率。在民大,除了能享受到優質的師資教育,體驗一流的課程學習,校園活動亦是精彩紛呈:民大節、&34;、迎新晚會、民族運動會、新生杯比賽、畢業生論壇……這些無與倫比的活動無不等待新生一一解鎖。
運動會開幕式
迎新晚會
藏族的鍋莊,黎族的竹竿舞,別具一格的民族音樂,琳琅滿目的民族美食……一年一度的民大節不僅有利於增進各民族的共同情感,更為建設美麗家鄉、建設文化校園、建設多彩民族大家庭作出了貢獻。
5月的民大,最精彩的活動莫過於畢業生論壇。&34;的應屆優秀畢業生將作精彩分享,多維度展現民大學子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藝術團舞生舞蹈團
每年金秋,便是社團招新的時節。學校有著眾多、各式各類的社團組織,民大學子們可以通過加入社團從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滿足自己的興趣所在,展現自我,綻放青春。
數十年的發展,歷經多次翻新改造,如今的民大校園各類設施完備。校內有9個食堂,且菜品琳琅滿目,價格實惠。同學們雖來自天南地北,卻都能在偌大的食堂中,品嘗到各地的美食,找到瀰漫著家鄉氣息的棲身之所。
而民大的學生宿舍基本上都是上床下桌布局,如果是無獨衛的宿舍,每層樓還配有兩個大洗漱間、兩個公共廁所與一個公共澡堂,所有宿舍都有空調!
南區部分宿舍樓
學校所處的南湖之濱,不僅交通便利,周邊還坐落著西苑、華羅利廣場、光谷廣場等繁華街區。
在民大的南三門外便是充滿煙火氣息的西苑&34;,這裡到處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鹹辣的疆料、酥到掉渣的百香林糕點、剔透的冰晶藕粉、咕嘟咕嘟的紙包魚。
華羅利夜市
光谷
雙子塔
曾被評為&34;的民大,校園環境優美勝似仙境。學校佔地1550餘畝,校舍面積100萬餘平米,館藏圖書697餘萬冊,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校園內綠樹成蔭、花香四季,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鱗次櫛比,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教學、科研和生活的優美環境,成為學子們成長成才的一片樂土。
民族學博物館
南湖園
68年,庭前花開又落,天邊雲卷又舒。民大一直默默守望在南湖邊,如同一座船塢,正為無數學子鑄造起航的風帆、龍骨、舵盤……更成為了那些已乘風破浪的校友們的堅實母港。九月,我們一起朝著夢想出航吧,作為民大人!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中南民族大學官網、官微,人民日報官微,武漢市人民政府官網,長江日報官微、南方周末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