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藝術類高校相繼啟動招生測試。從北電導演系初試要考生回答"什麼是PM2.5"、"魯智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到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讓考生評論歌德的"異端說",缺少了"明星考生"的本年度藝考,各種專業測試的考題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千奇百怪的考題令不少人大呼"考題太偏太雷人"的同時,也引發人們的思考:藝術類考生到底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是局限於對專業知識的精通、專業技能的嫻熟,還是要儘可能的全能全才?
一辯:藝考測試 該不該"十項全能"?
正方:
不能外表漂亮張嘴"露餡兒"
孫東東(北京大學教授):我認為應該提高對藝考生的要求,甚至就應該著重考查語文、歷史知識的積澱修養。我遇到過一些外表非常漂亮的孩子,但談吐、內涵一張嘴就露餡兒,讓人大跌眼鏡。
我覺得,藝術院校的目的不應該只是培養"過眼雲煙"似的明星,而應該是代表真善美的大師。真是什麼?是科學,大家可能沒想到金庸其實對物理知識有很深的研究,這就讓他的小說"聲光電一體化"十分好看;善是道德操守,給人們以勇氣和力量;美就是人文藝術修養,要靠閱讀量和不斷增長閱歷來獲得。藝術類院校在選拔人才時,就應該注重綜合人文知識的考量。
反方:
偏題怪題背離藝考宗旨
徐靜(山東籍藝考考生):我認為藝術類考試如果偏題怪題太多,對於我們這些藝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因為喜歡某一個藝術項目,從小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到後來為了備考,不得不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去學習,但是所謂"隔行如隔山",我們對於人文知識的儲備本來就不如其他普通學生。
更重要的是,藝術院校招藝術生,不就是希望能招到具有較高藝術素質和相關藝術門類培養潛質的學生嗎?這時候如果又追求考生的綜合素質,不就背離了藝考的宗旨了嗎?早知道這樣,我們還不如早早地去準備參加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或者乾脆參加高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