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蒙古人西徵的馬穆魯克王朝,為何還是躲不過「合久必分」的魔咒?

2020-12-15 史鑑滄海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朝代更替,他們有的輝煌了上百年也有的僅僅存在了幾十年。而造成他們興衰的因由無非不過是天災人禍、政權腐朽。因此古時的那些智者賢臣便在這樣的朝代更替中說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哲學觀念。

但是這樣的哲學觀念適合放在國外嗎?可以藉此形容西方歷史上的國家更替嗎?本篇便為大家講講建立於十三世紀中葉的馬穆魯克王朝是因何原因而走向衰亡。

一、歷史上為數不多由軍事集團建立的王朝——馬穆魯克

1、歷史上的馬穆魯克王朝

馬穆魯克王朝又稱馬木留克王朝是一個伊克塔制封建制的國家,也是由建由欽察突厥奴隸主在公元1250年建立並主政的國家。它的國土面積連接著阿拉伯西部及埃及的部分地區。同時它所處的時代立於十三世紀的中葉,在當時是被公認為一個極其強盛的帝國。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馬穆魯克王國的歷史中一共是分為了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名為伯海裡的王朝就是前面說到的由欽察突厥奴隸主主政的王國。而第二個時期便是在1382年開始是一個名叫名布爾吉的王朝由高加索人主政。

雖然馬穆魯克王朝分為了兩個時期但是整體上卻依然是屬於一個王朝。在馬穆魯克王朝的存在時間裡它曾立下了萬眾矚目的成就。就如馬穆魯克王朝經濟領域的發展,在當時的西方馬穆魯克依靠著不斷的興修水利、改進農耕技術國家逐漸富強。

可惜的是到了十四世紀末馬穆魯克王朝卻因國王的無能、暴虐及臣子將領的爭權奪勢逐漸的走向衰落,而就在在1517年奧斯曼帝國徵伐馬穆魯克王朝,這個達到遲暮之年的王朝終於滅亡。

雖然在歷史上馬穆魯克王朝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它所造就的文明成果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卻不能被否認。而在《非洲古代的國家和王朝》這本書中便稱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是中世紀最後一個「閃爍著伊斯蘭文明餘輝」的穆斯林國家。

2、由一群奴隸建立的王朝

在馬穆魯克王朝的發展歷史中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國家。為什麼說它奇葩,還是要從它的名字說起。「馬穆魯克」原意指的是奴隸的意思,最早出現於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時期的突厥古拉姆制度。

而這個制度起初用來約束一群由奴隸所組成的軍事集團。根據《馬穆魯克王朝·伊斯蘭之光》記載其中除了奴隸兵以外還有一些是來自東方的部落,而這些部落被哈裡發和蘇丹看中後成為他們的僱傭兵,這被編成僱傭兵的部落便是從東亞西遷來的突厥人。

值得說道的是就是這些由突厥人所組成的僱傭兵在後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也因此被稱為是奴隸人的集結地但是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個組織,在隨後的歲月中這個軍事集團創造了一個無法想像的成就,便是建立——馬穆魯克。

因為軍事集團中大多是突厥奴隸因此說馬穆魯克王朝也是由「突厥人」建立的國家。不過,別看他是由一群奴隸建立而成的就說他是一個小國。要知道在馬穆魯克王朝的歷史記載上,它所創下的成就以及輝煌可不比中國的歷代王朝差多少。

二、馬穆魯克王朝衰亡前的輝煌歷史

1、擊敗蒙古人的馬穆魯克

在蒙古人崛起的那段時間裡歷史學家們把十三世紀稱為「蒙古人」的世紀,側面說出了蒙古人在這個時代的強盛。不過大家可知道有這樣一個國家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人打的丟盔卸甲不得不停止西徵的腳步。而這個終結蒙古人西徵腳步的對手便是「馬穆魯克」

在公元1260年9月3日蒙古騎兵與馬穆魯克於布盧斯附近的艾因·賈魯平原進行決戰,但勝方卻不是蒙古人而是馬穆魯克。

在拉施特的《史集》中有關於此戰的部分記載其中描述了怯的不花為了蒙古人的榮耀,向敵軍進行最後的衝鋒隨後被俘並遭到忽都斯·貝爾巴斯蘇丹的斬殺。從這描述中可見蒙古人遭到了慘敗而身為領袖的怯的不花也被馬穆魯克的領軍所殺。

這一場戰爭的勝利為馬穆魯克帶來的榮耀是無法想像的,也同時證明了馬穆魯克的軍事實力,更是讓蒙古人打消了西徵的步伐。不過,雖然馬木魯克贏了這場戰役阻止了蒙古人的西徵,但自身也是傷亡慘重。

2、馬穆魯克推行的宗教文化

馬穆魯克王朝曾以伊斯蘭教的遜尼派為國家宗教,而它這一項政策的確立為馬穆魯克王朝帶來了正面影響。也可以說馬穆魯克王朝創造的文明成果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宗教,當中馬穆魯克所推行的宗教文化又可以說是在其王國歷史中的一大特色。

在歷史上中記載馬穆魯克王朝曾經選擇了政教一體共存的制度,因此它的國家官員中有很多是宗教人士,同時又為了推行宗教信仰馬穆魯克王朝不僅在流通貨幣上刻了「哈裡發」和「蘇丹」的名字,還專門設立宗教基金。

不僅如此在各大城市建設清真寺及創建以《古蘭經》為聖訓的學校目的便是培養宗教學者和法官。

然而她所創下的這些成就與輝煌的歷史並沒有讓它一直長久延續下去。因為時代在發展,歷史在不斷進步在面臨世界格局的變化與動蕩,馬穆魯克王朝原來所造就的一切成為束縛它發展的腳步。因此在未來的某一天馬穆魯克王朝迎來了它的厄運,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

三、在時代進步中馬穆魯克王朝將走向何方?

1、第烏海戰的失利,國家衰亡的開始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崛起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多個貿易基地,而馬穆魯克這個依靠運河貿易的王朝因為其葡萄牙東方基地的建立導致自己的海洋貿易大幅度縮水,因此在公元1509年2月2日馬穆魯克與葡萄牙在第烏進行了一場海戰,結果卻是葡萄牙大勝馬穆魯克王朝。

因為在當時馬穆魯克並不是一個靠著遠洋貿易維持國家基本開支的國家因此在對自己的海軍發展中有些不足。

所以導致自己的戰船技術沒有葡萄牙的先進,其次則是在與葡萄牙的海戰中己方僅僅只有十二艘大型戰船,無法與葡萄牙這種海洋霸主的艦隊媲美因此在海戰中馬穆魯克王朝在面對葡萄牙的技術優勢下,逐漸落入下風導致海戰的失敗。

而第烏海戰的失利也間接造成馬穆魯克王朝的經濟下滑。因為1470年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整個黑海,掐住了馬穆魯克王朝的商業發展也就無法讓王朝的經濟得到提升。所以在與葡萄牙進行遠洋海戰時本就已經是孤注一擲,勝則國家興,敗則國家亡。

可惜的是在第烏海戰中馬穆魯克王朝沒有贏得自己的權益,因此導致海洋貿易來源流失造成國家經濟的下滑以至於馬穆魯克王朝無法避免的走向衰亡。

2、奇葩的國家制度

上文說到馬穆魯克是個奇葩的國家主要在於它的制度。而這裡說的卻不是它的建立制度,而是講它的選舉制度。

馬穆魯克王朝是由馬穆魯克軍事集團建立而發家的,因此國家的名字也就被命名為了「馬穆魯克」。可能有人要問了這個跟王朝奇不奇葩有什麼聯繫呢?其中不僅有聯繫,而且關聯還很大。因為馬穆魯克軍事集團是由一群奴隸組成的,雖然事後改革變成了選拔當兵但是本質上他們的選拔人員依然還是奴隸。

所以在未來成立王朝後國家上至皇帝下到地方文官如果祖上不是奴隸出身那就很難再國家混下去。這種奇葩的現象以至於在馬穆魯克王朝原本的土地生活的人們只能當地方土豪,無權進入王朝的核心。

而這個王朝如果想當皇帝「蘇丹」那也很簡單,如果你是奴隸出身並且還受到了馬穆魯克軍隊的支持,你就很容易當上這個國家的領導人。

不過,也正是對馬穆魯克軍隊的依賴性太重,使馬穆魯克王朝在面對奧斯曼帝國掌控黑海地區後無法為馬穆魯克軍隊提供優質的兵源。以至於第烏海戰後的1517年1月被奧斯曼帝國在開羅城郊全殲馬穆魯克軍隊隨後便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結論:

中國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一觀念在西方國家中存在著不適應性。從馬穆魯克王朝的歷史中便可看出西方國家及文明的興衰都是由外來勢力所決定的,並非是由於本土文明及國家間衝擊所造成的滅亡。

因此馬穆魯克王朝衰亡的原因主要問題便是第烏海戰中失去的貿易權利以及無法跟上歷史進程的國家制度。

參考文獻:

《史集》

《非洲古代的國家和王朝》

《馬穆魯克王朝·伊斯蘭之光》

相關焦點

  • 這場被稱為「蒙古西徵終點」戰役後,為何從此蒙古人不西徵了
    阿音扎魯特之戰也叫艾因·賈魯之戰,這場戰役是蒙古第三次西徵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也被稱為「蒙古西徵的終點」。蒙古人為什麼會戰敗?戰敗以後的蒙古人為什麼就停止了西徵的步伐?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不過,訓練有素的蒙古軍並沒有慌張,他們選擇了兩翼(尤其是左翼)作為攻擊重點。亞美尼亞鐵騎在前面衝鋒,蒙古輕騎跟在後面射箭,蒙古重騎緊跟砍殺。馬穆魯克騎兵則主要以射擊回應。雖然馬穆魯克騎兵射技精湛,但是依然無法阻擋蒙古人強大的戰鬥力,眼看就要失敗。這時候,馬穆魯克蘇丹忽都思放棄和蒙古人拼射擊,採用肉搏戰術,親自率軍衝進蒙古軍隊中,揮舞大馬士革砍刀衝殺蒙古人。
  • 一劍曾當百萬師——馬穆魯克擊敗蒙古人和十字軍成為伊斯蘭的救星
    十字軍不過當蒙古人的西徵大軍進入中東,並與十字軍結盟之後,這種狀況開始發生了改變。馬穆魯克王朝公元1260年,馬穆魯克騎兵在巴勒斯坦的艾因賈魯平原擊敗怯的不花的蒙古鐵騎,艾因賈魯戰役是世界史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戰役,此戰終結了蒙古在中東的西徵,蒙古人最終沒有踏上非洲的土地
  • 馬穆魯克王朝有擊敗蒙古人的實力,為什麼不對外進行領土擴張?
    導讀:馬穆魯克王朝來源於阿育布王朝的馬穆魯克軍團,在馬穆魯克王朝建立之初確實擊敗了蒙古將軍怯的不花對於非洲的進攻。馬穆魯克在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還差點讓怯的不花翻盤,所以從根本上說馬穆魯克王朝並不覺被太強大的擴張能力。
  • 西方世界中唯一一個既打敗蒙古人西徵,又擊潰十字軍東徵的王者
    馬穆魯克王朝之中,有一個傳奇王者,他被人稱之為「勝利王」,因為他不但抵禦住了西徵的蒙古大軍,同時還打敗了東徵的十字軍。一個人能同時戰勝東西方兩個強大帝國軍團,不是傳奇又是什麼呢?這便是我們今天文中的主人公---埃及蘇丹,馬穆魯克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勝利王」拜巴爾一世。
  • 歷史上精彩的騎兵對決,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最終這一方贏了勝利
    蒙古人蒙古人共有三次大西徵。第一次西徵由成吉思汗親率,第二次是拔都西徵,第三次西徵的統帥便是旭烈兀。蒙哥做了大汗後,派六弟旭烈兀西徵。1253年10月,旭烈兀率蒙古大軍踏上西徵之路,第一個進攻的地點,是此次西徵要討伐對手的木剌夷在裏海東南的根據地。旭烈兀派出先鋒元帥「怯的不花」率部先行。怯的不花無論是在戰術還是戰略方面都有過人之處,所攻之城無一不破,西域諸國聞其名喪其膽。
  • 蒙古人勸埃及國王投降,卻被當場處死,學者:他們從不開玩笑
    1251年六月,成吉思汗之孫蒙哥在王公大會上被擁戴為汗,成為草原上新的王者,蒙古人積極的擴張性在蒙哥時期一如既往,作為蒙哥同母兄弟的旭烈兀被任為西徵大軍的統帥,蒙哥曾告訴旭烈兀,從草原往西直到埃及的盡頭,每一寸土地都要聽成吉思汗家族號令。 如蒙哥所願,旭烈兀兵鋒直指那片新的疆域。
  • 彪悍的蒙古人,蒙古第三次西徵:東方版「十字軍聖戰」
    前因蒙古的前兩次西徵,有些地區,如波斯西部,裏海南岸、兩河流域並未完全依附。蒙哥決定再次西徵,將其徹底徵服。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弟弟旭烈兀率軍徵服西亞至敘利亞地區各國,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徵。怯的不花作為先鋒,率領1.2萬人於1253年七月開始西徵。經過五年的時間,波斯東部基本上被蒙古人徵服。參與這次西徵的還有前幾次西徵後,駐留和繼續徵戰當地的部隊。比如蒙古大將拜住,他的軍隊令安納託利亞地區(今土耳其附近)的羅姆蘇丹國臣服,另外還有在如今克什米爾地區的蒙古駐軍。這次出徵總共10萬人左右。
  • 馬穆魯克王朝:毀於經濟高通脹和集團內捲化的中世紀騎兵之王
    依靠對十字軍和蒙古帝國的多次勝利,成功建立起只屬於自己的王朝基業,並在四戰之地的埃及堅持了近三個世紀。 然而,統治集團的無限制擴張和國際局勢形勢嚴峻,終究讓這個王朝終究倒在了近代史的門檻上。雖然得以保存相當多的權益,卻還是永遠無法回到那段輝煌的過去。
  • 馬穆魯克騎兵有多強?揍完十字軍揍蒙古鐵騎,曾和拿破崙並肩作戰
    馬穆魯克最初是一群由奴隸組成的騎兵,不過可不要把他們和那些地位低下不如豬狗的尋常奴隸混為一談。他們雖然在理論上是屬於統治者的私人財產,但卻享受著比自由人更高的薪酬待遇,在這些奴兵之中也是豪爵輩出,能加入馬穆魯克,是一件連自由人都十分羨慕的事情。 馬穆魯克都是天生的戰士。
  • 馬穆魯克:黑暗騎士隕落
    公元1516年,奧斯曼帝國出兵6萬南徵馬穆魯克王朝,由奧斯曼蘇丹賽利姆一世親徵,賽利姆被稱為「冷酷者」(the stern),因其嚴峻治國手段而聞名,此戰役決定了敘利亞地區在之後四百年裡的命運。黑暗騎士馬穆魯克王朝被稱為伊斯蘭世界的真正守護者,曾經在艾因賈魯特戰役中全殲了1.2萬蒙古軍隊,因而保護了阿拉伯文明免遭蒙古軍隊的徹底破壞,至此蒙古帝國西徵結束。
  • 馬穆魯克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國運之戰,為什麼形勢會呈現一邊倒?
    1514年,奧斯曼帝國與薩非王朝為了爭奪安納託利亞東部地區的控制權而爆發戰爭,最終奧斯曼帝國大獲全勝。引火燒身戰敗的薩非王朝為了抵抗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急切尋求各方幫助。結果,統治埃及、紅海沿岸以及敘利亞地區的馬穆魯克王朝打算出手幹預此事。
  • 旭烈兀率蒙古軍摧毀阿薩辛派,血洗巴格達,為何保護厚待基督教徒?
    西徵軍前鋒怯的不花,首先進入木剌夷境內,消滅木剌夷軍5萬餘人,木剌夷國遭受重創,其軍隊總兵力也不過十多萬人。 蒙古軍屠戮巴格達,景教徒被免除一死,一個女人為何能成為保護神 木剌夷國被消滅,旭烈兀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首都在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以「報達」為國名,中國史籍中稱之為黑衣大食。
  • 蒙古騎兵為何到埃及就停下來了?原來是被真正的狠人虐慘
    這隻奴隸兵最初效忠於古埃及的阿尤布王朝,阿尤布王朝覆滅後,馬木魯克依仗兵威強橫發展,先是組建成強大的軍事集團,後來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朝。公元1250年至公元1517年267年間埃及的統治者便是馬木魯克。馬木魯克的戰鬥力如何呢?四個字:極為強悍!為什麼呢?
  • 13世紀的蒙古人為什麼能夠吊打歐亞?因為東亞無強手、歐亞無霸主
    可能草原社會還是部落散居,但千戶制卻能實現一種權力的基層凝聚。而有了千戶這個單元,蒙古人徵兵、徵糧、徵錢的效率,就遠不是其他草原帝國能比的。其次是色目人、契丹人以及中原人的加入,決定了錢從哪來的問題。這夥人不僅給蒙古帶來了文字,關鍵是建立了初級的法律和官員組織。
  • 成吉思汗西徵花剌子模,為何很少遭到抵抗?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西徵時,花剌子模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可如此一個龐然大物,為何短短幾年時間就被成吉思汗攻下,而蒙古騎兵卻很少遭到抵抗呢?成吉思汗西徵花剌子模的時候,所帶的蒙古騎兵為九萬五千人,而花剌子模的兵力至少在50萬以上。另外,花剌子模的城池多若繁星,很多城市的人口也很多。
  • 同樣是封建社會,為何中國王朝合久必分,而歐洲王朝變更不頻繁?
    縱觀歷史的長河,中國古代的王朝總是改頭換面,從堯舜禹的奴隸制,到秦始皇開始的封建王朝,再到封建制度晚年的明清兩大王朝,在歷史的歲月中能留下痕跡的,卻寥寥無幾,很少有朝代能存活幾百年之久。但是縱觀歐洲的歷史,卻不難看出,歐洲的朝代變更卻顯得不那麼頻繁,甚至一個王朝能持續千年之久。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今我們如何看待封建王朝的歷史周期問題?
    古代封建王朝的周期率問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開篇就是歷史周期率的描述: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算起,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平均統治大約在兩百到三百年時間。
  • 俄羅斯被蒙古統治過二百多年,卻為何沒有「蒙古王朝」?
    俄羅斯受蒙古人統治的時間比我國要更長得多,但與我國官方承認蒙古人(蒙元)政權的正統性不同。俄羅斯卻不承認蒙古人統治的正統合法,而過多地把這一段歷史,看成是被異族徵服奴役的時期。按理說,俄羅斯的蒙古人(韃靼人,為俄羅斯第二大民族)也不少。為何俄羅斯卻不惜傷害民族和諧,也不願認可蒙古人統治的那段時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