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工作中其實溝通的問題還是比較好解決的,沒有絕對的難以溝通的人,也沒有誰說一定閒的沒事幹要來故意為難你。主要是大家都需要進行「有效溝通」,不信我們一起來分析下所謂」難以溝通「和你認為有人會」故意為難你「的原因,再看看怎麼進行有效溝通。
為什麼要進行溝通,無非是大家要要針對某件事的進度、計劃、方案等要進行討論,最終不同的人、不同的團隊需要負責不同的工作內容,在互相配合的情況下,推進工作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我們經常會因為下列原因,導致溝通出問題,最終不歡而散,也許幾次下來之後,會讓雙方都感覺到疲憊或者懷疑對方的人品。
原因一:沒有確定溝通的目的和原則
試想,如果出現了溝通困難,是不是在溝通之前沒有確定好溝通的目的,希望此次溝通完成後能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共識,這個目標共識包括時間點、參與人員、階段性的目標、階段性目標對應的實現方案等。比如說:有一個比較大項目或者策劃案要完成,也許沒有經驗的人,第一次開會時就直接討論會場要多大,要有多少人參與,開發內容或者使用的方案等,這樣一來第一次會議或者溝通的範圍太大,每個人各抒己見,一下子無法收場;同時,大家在溝通一個事情的時候,對方可能在想另一件事情,導致討論不在一個點上。最終導致一次長時間的會議下來,什麼也沒有定下來,還覺得對方不好溝通。
原因二:「我以為他明白我的意思了」或者「他以為我明白他的意思了」
針對同一件事情,我們在溝通中經常先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然後對方如果有不同意見,也會把他的想法或者方案說出來。這時,通常我們會先理解下對方的想法,再針對這個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恰巧溝通時的矛盾就來自於這個點,由於你想表達的內容對方不明白,或者對方表達的內容,你沒有深入理解,就直接給出自己的評價,此時,對於剛表達觀點的人來說也許覺得你理解能力有問題,也許覺得你可能理解了,但是為什麼對自己的觀點置若罔聞。這時候,其實是因為都互相自認為自己表達的夠清楚了,或者對方已經夠明白了。大家沒有站在統一的理解水平,當然也就溝通困難啦。
原因三:溝通時,語氣比較少生硬,也許帶有命令的口氣
我們在說話時,不經意間,可能可能會說:」你是...「,」你應該...「,」你要...「,」你最好..「等等文字,但是這樣帶有命令的話語往往會給人消極的評價,舉個例子:
「你還不夠好」「你這樣說不對,你這個觀點不對」「你現在不能這麼說」「你最好先把這個做好」「你自己再多想想「
以上這些文字也許說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可能在聽者看來,有種對自己觀點不屑的意思,這時候容易讓人產生牴觸情緒。換位思考下,如果你是這個聽的人,是不是也會覺得對方在針對自己。
再或者下面的例子:
「你之前方案不對」「你怎麼又這麼想」「大家都知道,你這麼做是不對的」
這幾句話聽起來也是非常的生硬,因為直接用一句話就否定了對方以前的想法,質疑對方,這無疑會讓對方你在故意刁難他。
原因四:對人不對事,上綱上線
我們常說,在表達一件事的時候,要做到「對事不對人」。
在我們涉及到與他人的對話時,必須逃不過的對象是,當時的人和當時的事情,如果你在溝通過程中,總是針對人,而不是針對事情,就又會讓人產生「故意為難」的想法。
比如:「這個事情這麼做肯定不行,你這想法真是太蠢了。」,「這個方案沒考慮到界面美觀,你的審美真的有問題」,等等,這樣的話語著實太傷人了,不管是誰,可能都接受不了。
原因五:溝通時,不考慮對方的立場和感受
人是社會性動物,所在的團隊、領導的意圖、自己的能力、說話的方式等等因素,都會是對方表達出來的的觀點與你不一致的原因,溝通時,也許你或者他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只是一味的強調自己的觀點,最終導致溝通不暢,心生芥蒂,互相都覺得對方在為難自己。
有了以上分析出來的幾大原因,我們有針對性的去一一克服困難,具體如下:
第一:確定明確的溝通目標和原則
確定負責人或者主持人,明確出每次溝通的範圍和目標,大概要溝通的時長;
針對溝通的範圍,明確每個事項的最終目標;
針對每個溝通目標一一細化,爭取考慮到每個細節;
確保要有明確的溝通結果,哪怕是個目標只討論完成了5個,剩下的5個下次繼續討論,但千萬不要一個目標都沒達成。
第二:簡單、清晰,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消除語言含混性
許多複雜的爭論最初都是由於雙方並沒有完全徹底和明確的表達、理解對方的信息造成的,所以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首先要做的就是確定對方完全明白你說的每句話的意思,同時,也要確定自己完全明白對方說的每一句話,消除語言的含混性。
要實現這點,就要做到在開會時,將自己每次要表達的內容都要有條理、清晰的表達出來,千萬不要講了半小時,還在講一件事情或者幾個觀點重複來回講。
第三:注意自己的語氣
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自己的語氣,是人際交往中極其重要的。
比如說,「之前的方案是你做的,很辛苦,裡面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借鑑,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比較小的漏洞,比如...」,這句話中包含了一種事實的、積極的評價,對於聽者而言,是非常容易接受的,此時,你的觀點,他可能可以認真的聽取。
第四:對事不對人,不要上綱上線
討論事情的時候,要對事不對人,不揭短、不指責。大家都是一個單位,要明確單位的整體利益才是大家的利益,溝通是為了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前提是雙方都要闡明各自擔心的問題,各自的方案,並表達出願意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要深知,溝通好了最終就能達到雙贏,溝通不好,針對人去討論事情,最終雙方都有意見,沒法達到統一目的。
第五: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
在相同的交涉條件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說明,往往更有說服力。因為對方會感覺到:達成交易的前提是雙方都能獲得預期的利益。
汽車大王福特說:「如果說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認識和思考問題。」你與別人意見不一致時,假若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認識和思考問題,你也許會發現自己錯了。如果你肯主動承認錯誤,就會使矛盾很快得到解決,還能贏得他人的喜歡。
溝通、討論的時候,因為立場不同、利益不同、經歷不同,很多人容易將自己的想法、意見強加給別人,總覺得自己的做法、意見才是最好的。雖然出發點或許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但是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過這樣是否適合。所以當我們和別人商談事情時,不應該先自我確定標準和結論,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仔細想想,詢問對方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直接講一番大道理來逼迫對方接受。此時才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在為雙方考慮,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這種信任感一旦建立,之後你跟對方有了共同語言,討論、溝通才能更加有效、有好。
上面就是我對溝通困難以及怎麼去做作出的一些想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