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甲骨文創始人拉裡·埃裡森對雲計算嗤之以鼻,稱其終將是曇花一現。隨後沒幾年,這家商業軟體巨頭的創始人主動改口,表示雲計算是甲骨文未來重要戰略。直到2016年,甲骨文開始全力進軍雲計算市場。而彼時的雲計算市場,早已巨頭雲集。
時至今日,甲骨文已向雲轉型三四年時間。不過從近期的狀況來看,甲骨文的轉型之路,走得並不平坦……
不止是營收利潤雙下滑
6月17日,甲骨文發布了2020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甲骨文第四季度總營收為104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11億美元下降6%;淨利潤為31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7億美元下降17%;每股攤薄收益為0.99美元,也低於去年同期的1.07美元。
同時,整個2020財年,甲骨文總營收為390.68億美元,相比2019財年的395.06億美元下降1%,不及分析師預測的393.3億美元。淨利潤101.35億美元,相比2019財年的110.83億美元下降8.55%。
由於表現不佳,財報發布後,甲骨文盤後股價大幅下跌4.50%,報52.22美元/股。
根據公開數據,甲骨文2018財年總營收398.31億美元,2017財年總營收377.28億美元,且這兩年的淨利潤分別為38.25億美元和93.35億美元。
可以看到,在過去四年中,甲骨文的總營收幾乎沒什麼變化,甚至從2018財年之後一直小幅下滑,而淨利潤則變化浮動較大,並在2019財年達到最高。
除了在業務經營上表現不佳外,甲骨文在品牌形象、人才上也遇到了挑戰。關注甲骨文的分析師預測,受疫情影響,甲骨文的客戶將推出採購計劃,且要持續兩三個季度。
甲骨文CEO薩弗拉·卡茲在公布財報時也表示:「考慮到疫情的影響,公司整體業務表現不錯,如果不是酒店、零售和運輸等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客戶推遲了部分採購活動,甲骨文業績會更好。」
而就在財報公布後幾天,外媒爆出,甲骨文的數據管理平臺BlueKai因為在伺服器上未設置密碼致使全球數十億人的數據記錄被洩露,甲骨文發言人黛博拉·海林格也證實該消息屬實。
這也不是甲骨文第一次發生數據洩露事件。在甲骨文宣布全力進軍雲計算的2016年,網絡安全研究機構KrebsOnSecurity便報導稱甲骨文的MICROS系統出現了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
該報導稱,使用MICROS系統POS終端的商家店面遍布全球180個國家,總數超過33萬 個。最初,這起數據洩露事件僅在小範圍內傳播,在一臺連接甲骨文網絡的終端系統被感染後迅速擴散。
同時,過去幾年中,甲骨文頻繁裁員。在今年3月份,甲骨文被爆出將在歐洲裁員1300名,愛爾蘭都柏林、荷蘭阿姆斯特丹和西班牙馬拉加三個地區受主要影響;去年5月份,甲骨文在中國裁員900餘人一事更是引起熱議,更有消息稱甲骨文將關閉中國區研發中心;在印度、美國地區,甲骨文也有裁員。
在人員方面,想必甲骨文遭遇的最大損失便是託馬斯·庫裡安離去。託馬斯·庫裡安是誰,甲骨文產品開發總裁,在甲骨文工作22年,人稱甲骨文「二號人物」、「甲骨文太子」。且離開甲骨文,託馬斯·庫裡安直接投入了對手谷歌雲的懷抱,擔任谷歌雲CEO。
難擋時代的變遷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搭乘時代的列車發展起來的甲骨文也將隨著時代的離去漸行漸遠,想必這也是甲骨文近幾年躊躇不前甚至後退的原因。
從20世紀90年代起,網際網路的發展成熟使得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聯繫均轉為線上,以商業資料庫為主營業務的甲骨文迅速成為壯大起來,收穫了網際網路帶來的紅利。雖然有不少人沒聽說過甲骨文,或者只知道甲骨文是美國金州勇士隊的一座球館,但絲毫不影響在過去,幾乎沒有人的工作、生活能離得開甲骨文。
而隨著雲計算時代到來以及開源興起,擴展以及運維均相對麻煩的甲骨文資料庫已滿足不了企業業務需求,而高昂的價格更使得原有客戶決定將數據從甲骨文資料庫中遷移。
其中,甲骨文原來的大客戶恰是擺脫依賴的主力。以阿里為例,阿里曾是甲骨文亞太地區最大的客戶,從2009起便提出去「IOE」工程,其中「O」便是甲骨文資料庫。
經過十年的努力,阿里早已完成了去「O」目標,且自研的資料庫OceanBase去年便登頂TPC-C基準測試,今年5月,OceanBase再創世界紀錄,性能成績達到7.07億tpmC,比7個月前自己創造的世界紀錄成績提升近11倍。甲骨文另一大客戶AWS也在去年10月稱,其消費者業務已永久棄用甲骨文資料庫。
當然,僅僅擺脫甲骨文並不是這些原甲骨文客戶,現雲服務商想要的。這些年來,這些雲服務商還在積極提供著資料庫服務,與甲骨文的關係從原來的商家與客戶關係成為了競爭者關係。
包括阿里雲、AWS、騰訊雲、華為雲等在內的雲服務商,無一例外均在對外提供資料庫服務,阿里雲更是在6月的阿里雲峰會上明確表示,要在今年幫助1000家企業去「O」。
一邊是原客戶的「拋棄」,一邊是競爭對手的擠壓,甲骨文生存得實在不易。
為了適應時代,甲骨文開啟了向雲轉型之旅。眾所周知的是,儘管雲計算市場一片藍海,但甲骨文切入雲計算市場的時機未免太晚,而雲計算市場的馬太效應又日趨明顯。
所以,這也便解釋了為何發力雲計算三四年時間,但在各類雲計算相關榜單和排名上,甲骨文很少出彩的原因。
這些,最終指向的便是甲骨文的業績在近幾年絲毫沒有起色,只能通過裁員縮減成本。
誠意滿滿的轉型
儘管轉型這幾年裡,甲骨文走得略顯疲憊,但絲毫沒有動搖其繼續走下去的決心,且在這幾年中,能明顯感受到甲骨文轉型的誠意。
簡單透過幾件事來感受:一是去年6月與微軟Azure的合作。甲骨文和微軟共同宣布建立雲互操作性合作夥伴關係,企業客戶可以跨Azure和Oracle Cloud遷移和運行關鍵負載。
這意味著,企業將能夠將甲骨文的資料庫無縫遷移到Azure平臺上,Oracle Cloud和Azure也由競爭關係轉為合作關係。
二是對產品的雲化重構。誠然,甲骨文的產品從根深蒂固的本地部署、軟體服務向雲服務轉變是無疑需要進行超額的工作量,因為其需要對無數行的軟體進行重寫才能實現。而為了滿足客戶雲時代下的需求,甲骨文在真正做這件事。
在去年11月份的2019甲骨文雲大會上甲骨文公司執行副總裁Philippe Mathieu也簡單透露了這件事的進展:截止當時,甲骨文90%的雲轉型工作已經完成。
三是讓利也要贏得客戶。一直以為,甲骨文產品以昂貴著稱,尤其是其資料庫。讓甲骨文降價無疑是件稀罕事。而為了在激烈的雲市場競爭中贏得客戶,甲骨文不惜「自降身份」,主動打起了價格戰。
先是今年4月底與Zoom的合作。在疫情的影響下,遠程會議提供商Zoom可謂突然火了起來,根據Zoom創始人兼CEO袁徵4月21日透露的消息,Zoom的日活用戶數從去年12月的1000萬暴增至3億。因此,Zoom對甲骨文而言,無疑是個大客戶。
而Zoom為了擴充其平臺能力,卻選擇了「拋棄」原IaaS服務提供商AWS、Azure和GCP,與甲骨文合作。根據多名分析師透露的消息,這是因為在該項目的報價中,甲骨文為Zoom提供的價格比AWS低了50%左右。
接著是與另一家視頻公司8x8的合作。5月12日,甲骨文宣布與8x8達成合作,8x8將其視頻會議服務從AWS遷移至Oracle Cloud。據悉,在這次合作中,Oracle Cloud為8x8提供每項IaaS服務,價格都低於AWS。同時,將服務遷移到Oracle Cloud上,8x8每個節點的性能提高了25%,網絡出站成本節省了80%。
繼續求索
儘管從2017財年開始,甲骨文三四年的時間裡營收、利潤均沒有什麼亮眼表現,但其股價不僅沒有想像中的下跌,反而穩中有升,這代表著資本仍然看好這家轉型並不順利的商業軟體巨頭。
甲骨文2020財年第四季度財報發布後分析師的建議也能證明這一點。雖然財報發布後甲骨文的表現低於預期,但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師仍然給出了「買入」評級。
其實也能理解,儘管這幾年轉型的結果並不太好,未來雲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但路必定需要一個一個腳印走,且能看到,在並未完全定性的雲計算市場,甲骨文依然有其自己的動作和優勢。
首先是「All in Cloud」的決心。正如上文提到的,過去幾年間甲骨文一方面進行著大量裁員,一方面又在雲計算上大肆布局:例如多起收購事件、在多個國家設立數據中心開設新的雲計算區域、四年間招聘至少幾千名雲計算人才。
最重要的莫過於產品優勢。當前,雲計算巨頭在市場上的布局多在IaaS層和PaaS層,扮演設施提供者和平臺提供者的身份,將上層留給合作夥伴和用戶。
而甲骨文則不同,通過併購再加上自身的產品,甲骨文在短短三四年時間裡成為提供IaaS、PaaS、SaaS的全棧型綜合雲服務商,且SaaS是其很關注的一塊。
我們都知道甲骨文的資料庫很厲害,其實甲骨文強的,不僅僅是資料庫。在CRM、ERP、HCM方面甲骨文也是領導者,而隨著甲骨文將這些軟體以雲化形式交付,Oracle ERP雲、Oracle HCM雲、Oracle NetSuite等仍表現強勁。
重點是,IaaS市場、PaaS市場均相對成熟,SaaS市場則有著更大可能性,且從全球範圍看,SaaS市場的規模遠遠高於IaaS市場、PaaS市場。所以,甲骨文是有機會的。
最後,送給甲骨文:轉型路漫漫,仍需繼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