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建國以來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得到提高,已然成為了世界工廠。但是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存在著問題:有人說我國有著健全的工業體系、產業或工業配套;事實上,我們國家的工業、製造業多集中在中低端。我國在信息技術、網際網路行業可謂是發展迅猛,但是行業上遊受制於人(晶片、光刻機);我國早已脫掉了貧油的帽子,但對石油裝備這種油氣行業的上遊,高端產品仍不具明顯優勢和競爭力;我國已經有了自主設計的新一代戰機、航母,但航空發動機的短板,航母用核反應堆技術仍然無法滿足國防需要。
面對這些問題,我不禁想起梁啓超先生的「少年強則國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賴幾代中國人共同努力,而教育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現在就結合中國科技、經濟的發展與高校教育之間的聯繫,看一下未來的走向,僅個人觀點!
【基礎學科大而不強】自17世紀開始,西方經歷了大工業生產,科技需求與生產力相互促進。單就數學來講,微積分的誕生為力學、物理、天文提供了有力工具,而工業等需求又提出了很多的現實問題。遠在東方的中國確實閉關鎖國的封建農耕文明。這種落後,造就了工業文明國家踐踏農耕文明的屈辱,常年動蕩的中國社會,百業待興、一片凋零。我們國家的低起點,低生產力,不能為基礎學科的發展提供沃土;我們改革開放,引入西方國家淘汰的技術,使用現成的方案,不需要從零開始探索,更多的是學習,因此接觸不到高端的技術需求;另一方面,設計和研發成本過高,不利於生產力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總之,我國基礎學科缺乏發展的土壤,起點低。
【環境工程科目強勁】我國基礎設施的建設、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對各行各業或經濟發展的助力是不言而喻的。這是國家科技、生產力、經濟發展所必須的、首要的,因此我國高校為滿足需要,工程類專業得到發展機遇,並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且看以下我國近年來的工程成績單:
單看一下我國的橋梁建設,我國地大物博,地勢起伏是西高東低,南北跨越熱帶和寒溫帶: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有渺無人煙的大沙漠,還有綿長的海岸線,有凍土高原、有峽谷高山,這對我國的公路鐵路建設提出了太多苛刻的要求,然而飛速增長的公路、鐵路裡程,是最好的答卷。單看看世界橋梁之最:
作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基建帶來了科技、工程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整個工業的發展,比如對高強度鋼材的需求,促進了材料、冶煉等等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就業,交通的發達有促進了資源、物資、人員的流動,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由於我國大型、超大型的科技、工程項目的完成,促進了我國專利技術的申請量得到空前的飛速增長。我們踐行了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比如網際網路的太多太多的技術是由西方人發明的,但大規模的使用、商用卻是由中國人顛覆的:日本人發明了二維碼,中國人將其用於支付,於是手機支付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龐大的市場體量,養活了電商巨頭,能促進人工智慧行業的最先實踐,以及資料庫技術性能的提高。
反觀工業、經濟發達的日本,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戰後工業的發展,看看日本的松下、索尼這些品牌已經多年了,是他們為諾獎做了積累。日本的新興行業進展緩慢,年輕人拼勁不足。如果非要說日本人嚴謹認真、凡事都會考慮到細節、面面俱到,那不如說留給日本人的工作、改進機缺乏,日本還沒找到自己未來的路線。
雖說由於我國基礎學科起點低,以及大而不強的現狀,我國是人才的流失國。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趨勢,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是勢不可擋的!經歷了重大工程項目的發展,專利技術增多;接下來,便是我國基礎學科的進步了!因為,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家底,有了發展的土壤,很多的方面已經站到前沿,我們也會走到人類的空白區域了。我們可以開始探索了,我們將會迎來大批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時代,最多不過二三十年!
未來的科學技術,機會在哪?在太空!在深海!這些領域的探索,必將促進基礎學科的發展!從最近我國長徵5的發射,到未來載人登月、火星探測、我國空間站的建成,都預示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我們新一代的航天人,呈現出了年輕化,大批大批的80、90開始挑大梁,這意味著航天事業發展後勁十足;而且呈現「國產化」,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基本都是來自國內的重點高校,這意味著我們能夠自己培養人才,預示著發展可持續代代進行。
以後我們不只是實現德國的磁懸浮、商用外國技術,我們更會首先發現大量的科學技術!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