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背後,是多樣化人才培養理念
教育時評
陳 曦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最近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有人說這篇作文文風炫技、辭藻華麗;有人稱其辭不配位、引用隨意,因此並不認同滿分。
批評之外,同樣有理解、贊成的聲音。有人認為,在高考大批量閱卷的過程中,華麗的辭藻、出位的文風更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行文如此也是一種合理的考試策略;也有人評價,該文章體現出學生思辨能力突出,邏輯銜接縝密,知識儲備豐富遠超同齡人,從閱卷標準和流程來說,當得起這個滿分。
絕大多數高考作文命題中都有一項要求:體裁不限,有一些可能會註明詩歌除外,這種規定正是為了保障考生的自由發揮空間。高考作文,本就允許個性化表達,避免千篇一律。只要學生能夠精確掌握命題涵義,技巧運用得當,無論採用哪種表達形式,都是學生的自由。
另一方面,高考是個人才選拔的競爭平臺,作文的體裁不限,也印證著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向。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了改革目標之一,是要深入推進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要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強化其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導向作用;要適應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依據學科人才培養規律、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要。
作文可能是高考試卷上發揮自由度最高的試題,這次的滿分作文雖然有些「與眾不同」,但我們不妨對這種「不同」多些耐心、多些寬容。因為這些「不同」所體現的,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儲備、技巧水平,更是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人才成長中的自由,是這些祖國花朵應有的色彩斑斕。
羅素說過,「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教育也是如此,埋下種子,靜待各色花開。
【編輯:卞立群】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