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而大家都有各自的充分理由。這兩天,這事情又上升到所謂利益輸送與教育公平的高度了。
對於這件事情,其實爭論雙方都只關注到了表面現象。今天,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件事情背後所隱藏的更嚴峻的問題。而這個嚴峻的問題,都被大家忽視了。
這個嚴峻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呢?
就是,我們到底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國文教育以及什麼樣的中國文化教育?
大家都知道,自近代以來,我們國家一直處於努力向西方學習的過程當中,並且這個過程至今還在持續。
而向西方學習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派遣大量留學生。
2.大規模翻譯引進西方著作。
3.國民教育系統中,普及外語學習。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個歷史成績,我們不能否認。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正是由於我們在過去,把目光全部集中在了向西方學習,從而忽略了對自身的文化和歷史的學習。
時至今日,我們很多的所謂國學班,居然都拿《弟子規》這樣的過去的孩童的啟蒙讀物,來當教材!
我們常說我們有五千年文明,可是,到了今日,我們的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內涵,似乎就剩下只能拿啟蒙讀物來充當門面了!
而反觀我們當下的英語教育,則完全是另一副熱鬧景象。
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送孩子去參加各種英語學習,並且這種學習幾乎一直伴隨著大學畢業!我們在英語學習上,投入了巨大的資源!
但在這種天量的巨大資源投入背後,我們卻忽視了一個最核心的本質問題: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如果失去了對民族文化與歷史的深刻理解與掌握,難道僅僅靠學習了一門外國語言就可以支撐起民族復興嗎?
同時,我們都知道,對於任何一國的國民來說,99.9%的人,終其一生,都是生活在本國境內,生活在本國的文化傳統之下。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國民來說,首先掌握本民族的文化歷史,正確使用本國語言,才是最最核心的教育重點!
但是現在可好,我們的國文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墮落到不堪入目的地步了。這不是我危言聳聽,而是有現實的依據。
其他不說,就舉個最近的現實例子。
在重慶有個小學,是一個重點小學。但就是這樣的一個重點小學,居然在四年級十歲學生的作文比賽中,出現了如下荒唐的徵文說明:請看下面截圖
看到這樣的文字,請問老師都是這樣水平,還能指望他們教出具有良好國文水平的學生嗎?
試問,啥時候十歲的孩子來說進入青春了?
一個十歲的孩子,經歷了什麼樣的人生艱辛?十歲孩子有什麼「初心」不能忘記??
但這就是我們的國文教育的現實。
這是學校。
而對於家長們來說,也是在各種因素趨勢下,不斷要求孩子們學習外語。
然後,當家長們看到孩子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後,就高興的不行;但卻從來沒有為孩子的不會正確的表達漢語,不會讀傳統的文化作品而感到有什麼不妥!
此外,還有社會上各種的職稱評定,不論在實際工作中,是否有外語需求,也不論這種需求是不是真實需求,也要求參加外語學習!
總之,以上種種把自己的母語文化傳統教育放在一邊,但卻全身心投入對一種外語的學學習,可以說是目前教育理念最大之怪現狀。
記得當年抗戰初期,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就在他的《國史大綱》中提到,一國國民,應該對本國文化與文明,有基本之了解與掌握,並且應該對本國的文化與歷史懷有溫情的敬意。
但是,近百年過去了,我們似乎在對本國文化與文明的掌握方面,沒有任何的進步,相反卻似乎越來越退步了。
時至今日,現在的中國,正經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的本國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的。沒有本國文化的復興,就不可能有國家的復興!
也因此,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理念,必須要重新思考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問題,必須要重新思考民族文化教育與向外國文明學習之間的平衡問題。
當然,我們也承認,我們過去的外語教育,雖然浪費了巨大的社會資源,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並檢討過去的這種「粗放式」的教育理念,而要讓教育問題,特別是國文教育,獲得真正的應有的教育地位,也讓外語教育,回歸到它應有的地位。
最後,回到本文開頭的滿分作文問題。請問,假如一個考生的英語得了滿分,那麼我們的社會會如何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