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金泉
近年,愈演愈烈的民間聲樂展演、賽事、電視臺的聲樂類娛樂節目,似乎打消了很多人對「報考高等藝術院校聲樂專業的學生是否會越來越少」和「大學聲樂畢業生就業、擇業前景艱難」的疑慮。面對中國聲樂藝術的專業與非專業群族,以及立志聲樂學習並欲將其作為今後安身立命之本的廣大青少學子,不同類型的聲樂論壇、講座、理論文章乃至著作也隨之增多。
從1927年國立音樂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建立到新中國成立前,聲樂藝術理論有關的教材、書籍等出版物寥寥。而1949年以後到今天,中國專業聲樂教育者被要求重視理論研究,使得聲樂藝術理論建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提高。特別是職稱評定有了「必須在核心刊物有若干篇文章發表」的強勢規定,迫使高校的聲樂教育者們進入了「必須寫」的狀態。
在我看來,作為高等院校的教師,無論你的演唱具備了多麼強大的優勢,你也必須具備足夠的理論研究能力,因為我們熱衷的聲樂藝術最終傳遞的不僅僅是聲音,更深的意義在於傳遞文化。無論對於歌者還是教育者,理論研究是將實踐經驗提煉、總結並指導實踐的重要手段。奧地利聲樂教育家F.M羅蔓說過:「聲樂教師的理論應該是從自己的演唱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但是,提煉、總結需要相應的理論研究能力,這種理論的提煉不是簡單地對實踐做一種口頭解釋,而是要將聲樂思想和行為過程、結果用文字形式將其準確地表述出來,產生研究價值、學術價值、指導實踐的價值乃至傳承價值。
近年來,無論是專業圈還是非專業圈的理論活動、出版物(含自媒體)的推出,都已呈難以抵擋之勢。然而,當我們靜觀部分聲樂理論的理論源頭,發現其中有些不是來自自己的聲樂演唱實踐,有的是將他人的理論移花接木據為己有,也有的毫無演唱技術支持完全憑藉天馬行空的感覺想像而生。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很多藝術院校會將自己的畢業生(其中不乏專業不達標、不適合進入藝術院團工作的畢業生)留校執教,他們中有些人缺乏足夠的專業水準和舞臺經驗,只能靠師承、書本和常年執教摸索的經驗實施教學,「聲樂教師的理論應該是從自己的演唱實踐中提煉出來的」這句話對他們中的某些人就難以適用了。在聲樂教學領域,雖說教學經驗有助於教學,但靠教學經驗實施「經驗教學」而不是「學術教學」的現象,隨著聲樂教師隊伍結構的改變正在迅速地發生著變化。
在諸多聲樂講座和聲樂理論著作中,不乏有專業聲樂教育者將幾十年的教學之道總結成文、匯集成冊;也有從其他領域轉入聲樂教師隊伍的人因為喜愛聲樂教育而憑自己的經驗加想像、聲樂文獻的閱讀分析,以及對他人演唱或音像演唱資料的猜度,寫下洋洋萬言之作;還有些「跨界」歌者,一生鍾愛唱歌,同時好為人師,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音樂教育和聲樂教育,僅憑藉幾首時髦歌曲的演唱,便心得頗多,從而躋身聲樂教育或聲樂教育普及領域,甚至還舉著「高手在民間」的牌匾四處布道。其實,一如眾人所謂「任何事情都具有它的兩面性」,從積極的意義來說,我們倡導藝術門類百花齊放、藝術思想百家爭鳴,聲樂理論的健康發展可有效地推動中國聲樂演唱及教育水平。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爭議、有分歧,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理論的提出,立足點理應是自身的演唱實踐,不要或是儘可能地避免某種理論對實踐的誤導,或是給他人及後人帶來傷害,也要避免某種錯誤的理論對聲樂藝術產生某種程度的褻瀆。
為了避免聲樂理論對聲樂實踐的誤導,立論者一定要「供出」理論的源頭出自哪裡,作為一個聲樂教育者,自我的演唱實踐是必須的。而通過自我實踐去提煉、總結、驗證一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則要求教育者必須具備演唱實踐的能力。一個連自己都唱不明白的人、一個從沒唱過的人,他們形成的聲樂教育理論的「源」在哪裡?立論的根據來自何處?
我在網上和微信朋友圈知道了幾位生意很火的聲樂教學「大鱷」,無論走到哪裡,他們都是一副大學者的樣子,牆上掛著巨幅PPT,從生理解剖、聲音,到聲音技術剖析、聲音的去向,通過圖表、形體演示,以「瞬間讓你從不會唱變成會唱」「由高音困難變成唱高音易如反掌」等魔術界「大變活人」般的「神速教學法」遊說於全國多地。因為我一直秉承我的聲樂教學理論來自我的演唱實踐和通過自己的實踐對某種理論的驗證這一原則,因此,便對這些高人產生興趣,我想他們的唱功一定是十分了得,不是國際一流也是國內罕見。但結果令我失望:至今沒能聽到他們唱過一聲,也有人說他們早就唱不了了。而其中一二「能唱者」的演唱,其水準也絕對不具備聲樂藝術所應有的基本規格,他們的演唱水準與他們自己的理論所要求的指標大相逕庭。
很多人都想問:那些並沒有完全明白聲樂藝術,以及聲樂演唱技術的施教者,為什麼可以單憑自己不足的經驗、片段的經歷和猜想留下一堆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文字?為什麼有些從其他專業跨入聲樂教育界尚不全然知曉歌唱的人,也可以立下那些看了讓人心慌的聲樂技術理論?為什麼從他方跨入聲樂行當、雖無「營業執照」卻也生意紅火的痴男、猛女,能抱著「怎麼說都沒人管」的心態,肆無忌憚地在歌唱教學的圈子內外狂奔呢?
人們對某些「聲樂教師」「聲樂大師」的理論最大的質疑莫過於:如果你的聲樂技術理論頭頭是道、呈大悟徹悟狀,為何不能指導曾經的自己或是今天自己的歌唱?聲樂是一門需要在舞臺上展示的藝術,忌諱的是「說的比唱的好聽」;「聲樂理論應來自聲樂實踐」毋庸置疑,絕不是靠猜想、挪用甚至是剽竊的理論,去指導後進,或是以此在圈內收穫存在感。
- THE END -
考級證書真的有用嗎?
張國勇:口味越來越重的交響樂
郎朗譚盾力薦,超15萬人訂閱!這門古典音樂課你絕對不能錯過!
《梁祝》誕生60周年,見證者終於還原作品創作歷史真相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周報》,戳這裡!
民族管弦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