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上有人提問:「如果孩子考入非常好的中學而你的家庭條件較差,你會砸鍋賣鐵供孩子,還是勸孩子去普通學校?」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兩件事。
一件是我自己身上的事,當年家裡貧困,沒有錢送我去重點高中復讀,去了一所普高復讀,後來考了師專。我父親直到現在,談起此事都後悔不已,覺得我現在窘迫的生活境況與他當年沒有負債送我上好學校有莫大的關係。
另一件事是我的幾個同學,當年也因為家貧,選擇了不要學費的普高去復讀,有的甚至復讀了三四年,最後最好的也只是考上了師專。而付了補習費到縣一中復讀的同學裡,有一些成績遠不如他們的,考上了本科,人生的際遇從此就大不相同。
即使是當老師,考本科的出來後也是在縣城的高中裡任教,我們則毫無例外都去了農村中學。
所以,依我看,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問題。
根本不存在兩難選擇,答案只有一個:家庭條件越差,就越應該讓孩子上好中學,即使砸鍋賣鐵也在所不惜。因為,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是每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除此以外,一個家庭如果很困頓,想要打翻身仗,希望大抵還是要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孩子學業有成,家庭振興有望。
而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學業有成?對於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當然是考上好大學,將來有份好工作,不但自己能夠跳出貧困,還能夠對家庭施以援手。說真的,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甚至是不二選擇的道路。
而怎樣才能考上好大學?除了孩子自己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好之外,一所好中學的作用可一點也不能忽視。
平臺對於成才的重要性人人都懂,用不著再多說。
如果孩子自己沒本事,考不上好學校,那沒有辦法,只能聽天由命。問題是現在孩子有能力,考上了好中學,那就一定要舉全家之力供他去上,哪怕是砸鍋賣鐵,東挪西借。這可沒有什麼好猶豫的,再難也要上。
考上好中學而打算去上普通中學,無非是因為眼前很難付得起學費,所以選擇一個便宜的學校去上。但若為了省錢而這麼做,倒不如乾脆就此輟學,一分錢都不要花,去打工還能掙錢。那又有什麼可犯難的呢?
所以說,讓我們陷於貧窮的不是貧窮本身,而是安於現狀,不想徹底改變的貧窮思維。
它有以下幾個特徵:
1,只看眼前得失,眼光看不到三寸以外,想不到長遠利益,經常幹殺雞取卵的事;
2,相比於竭盡全力,更願意湊合著過。滿足於差不多就行,不想力爭上遊。其實,真的逼一逼,還有很多可能,就是不肯跟自己較真,總是過早就洩氣、放棄;
3,目標不明確,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而做一件事,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有時候,做著做著做成了另外一件事還不知道,忘了初心,難得始終;
4,沒有韌性,缺乏拼命硬幹的精神,遇到困難先退縮,不肯積極想辦法……
在貧窮思維下,即使有機遇也會拱手讓出,錯失良機。這才是最可怕的!
改變的方式恰好又是更好的教育。在教育上捨得投資,是最明智的投資,也是回報率最大的投資。
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