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俏俏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擁有一張大學畢業文憑,對於普通人有怎麼不一樣?
30年前,這可是光宗耀祖般的存在。
在當時大學生包分配的年代,考上大學就等於有了「金飯碗」。
20年前,大學畢業不再包分配了,但市場對於人才的需求量,讓大學生也有很高的分量。
雖然我自己沒有考大學(這是一大憾事),但當我們這代人考大學時,大學生已經屬於「爛大街」了。
而當時間來到如今,各種飛速發達的時代,知識改變命運,科技興國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自然的,對於現如今孩子的要求,大學畢業似乎就是一個人的標配了。
然而,這樣看似普及率極高的大學生,他們畢業之後,真的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了嗎?
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他們帶著一個家庭,甚至幾代人的期盼,好不容易通過高考這獨木橋,考上了大學。
為了培養這樣一個大學生,他們的父母和家庭,竭盡所能地付出之後,他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嗎?真的獲得了揚眉吐氣的機會了嗎?
砸鍋賣鐵供他讀書錯了嗎?
在很多人眼中,能夠考上985大學的人,一定是聰明伶俐,成績優秀,畢業後又自帶名校光環,那找工作真是很好找的。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嗎?
遠房親戚朋友的兒子,畢業於985大學,來自農村,他的經歷卻讓人感概萬千。
這個男孩畢業後找工作四處碰壁,不好的單位他自己看不上,好的單位又總是挑他的毛病。
就是這樣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的一個人在城市裡漂泊著。
沒有錢租房,只能蹭學弟的宿舍,當然這不是長久的辦法,而吃飯更是問題,經常一個饅頭吃一天。
面對生活困境,他想起當初考上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時,全村的人都是各種羨慕祝福,父母還買了鞭炮,真是風光無限。
真是當初有多榮耀,現在就有多慘澹。但最終,他在城裡還是熬不下去了,灰溜溜的回到了家裡。
在家裡「待業」的他,仍然不忘自己的「偉大抱負」。不但沒有幫父母勞作,也沒有繼續外出尋找出路,而是成了新型的「啃老族」。
這個時候,當初祝福羨慕他的父老鄉親,有話說了。
「你看誰家孩子,考上大學又怎樣?最後還得父母養!」
「哎!作虐啊!你看我家孫子雖然初中畢業,但現在城裡有房有車,還有媳婦。」
作為父母,看到自家孩子這樣,肯定也是很難過的。畢竟,為了這個孩子,他們付出了半輩子。
那些省吃儉用的學費,以及未還清的債,那些日夜操勞的佝僂背影,都深深地被歲月銘刻。
如今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大學畢業,結果竟然是這樣一個「笑話」,他們忍不住發出靈魂拷問,「砸鍋賣鐵供他讀書錯了嗎?」
幸運的是,在父親和他聊過之後,他終於看到為了讓他上大學,這個家早已被掏空,父親破爛的衣服,滿面的皺紋,以及家中「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房子。
他痛定之痛,下定決心,自己要振作起來,去面對現實,找工作先從養活自己開始。
學歷貶值了嗎?
誠然,上面的關於大學生就業難,在如今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這讓我想到一個詞:學歷貶值。
《「龍門」之後:當代中國大學中的教育分層》中有一組數據,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7%增加到45.7%。根據國際一般標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到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從這裡可以看到了:高等教育在我國正在進入普及化階段。
換句話說,1985年,拿一張本科學歷,可以輕鬆碾壓98.71%的同齡人;2000年,可以打敗94.3%的同齡人;到2020年,只比56.9%同齡人有優勢。
也就是說,從1985年到2000年,這15年,本科學歷的含金量只下降了4%。而從2000年到2020年,這20年,本科學歷的含金量下降了40%。
數據不會騙人,但看到越來越讓人糟心的數據之後,我們要懂得學歷貶值,並不是學歷真的沒有用。
學歷貶值,它只是一個大勢所趨,說明如今對人才的需求,更加高要求,高規格。
這樣的情況除了讓我們要更進一步優化自己的學歷外,更有一種努力拼搏的精神。
而不是剛讀了個985大學,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眼高手低,做不切實際的夢。
讀書真的無用嗎?
這個話題,很多人談過。今天也不過是老調重彈,但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讀書還是有用的。
讀書無用論在很多時候,還是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畢竟,如今讀書不再是唯一的改變命運方式,在某些特定環境中,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可以改變命運。
這樣看來,是不是覺得讀書並沒有那麼重要了呢?
然而,眾所周知,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的最便捷的方式。
當然,在如今中考普及職高和普通高中各自一半的前提下,如何讀書?該讀多少書?這個就要因人而異了。
所以,我們以及去拷問,「讀書到底有沒有用?」還不如好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但一切的前提都是從讀書開始。
畢竟,能夠掌握我們未來獲得怎樣的生活,除了讀書的多少來決定,擁有一顆心平氣和,勇於面對現實的心,也很重要。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我是@俏媽育兒心經,這裡有育兒乾貨分享和教育觀點碰撞,期待你的關注,點讚,收藏,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