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按筆毫種類分,大體有三種,即硬毫、軟毫和兼毫。硬毫主要用黃鼠狼毛(狼毫)、野兔毛(紫毫)、豬鬃等硬性普毛做成的。硬毫特點是彈性強,銳利勁健,比較容易掌握,但是不如軟毫能練出筆力。軟毫彈性弱,主要是用山羊毛,青羊毛、西北黃羊毛等羊毛做成。其特點是柔軟圓潤蓄墨較多,寫出的字筆畫豐滿,但不容易掌握,能練筆力。兼毫是用兩種不同硬度的獸毛做成,如「七紫三羊」是紫毫夾羊毫,「白雲」 是羊毫夾狼毫。這些筆毫彈性居硬毫和軟毫之間。毛筆還有大、中、小之分,比大楷筆再大些的有提筆、鬥筆,比小楷筆再小的有主筆。筆鋒有長鋒、短鋒的區別。下邊讓我們來好好認識一下這些筆: 羊毫筆 我國制筆普遍應用的一一種原料。多用山羊中的青羊毫、白羊毫、黑羊毫、黃羊毫而為之。因其部位不同,又分為羊須、羊尾、乳毛等。用青羊毛製成的筆稱「青羊毫」;用黑羊毛製成的筆稱「黑羊毫」;用羊乳周圍的毛製成的筆稱「乳羊毫」。羊毫筆其性軟,彈性差,不易掌握。羊毫按筆穎長短,分為長鋒、中鋒、短鋒。長鋒適宜書寫行草書體,中鋒較為普及,短鋒既可用於書寫又可用於繪畫。古時毛筆多用硬毫,羊毫造筆,大約是南宋以後才盛行。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筆譜》雲:「今江南民間使者,則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為筆者,往往亦不下免毫也。」清胡樸安《樸學齋叢刊,筆志.筆料》謂:「惟 羊毫為今通行之品。其始因嶺南無兔,多以青羊毫為筆。嗣以圓轉如意,於今不絕。....今則用羊毫者日益多,取其柔軟而經久。錢魯斯所謂『 古人用兔毫,故書有中線,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雙鉤』是也。」羊毫被普遍採用是清初之後的事。因為清一代講究圓潤含蓄,不可露才揚已,羊毫筆比較柔軟,吸墨量大,適於寫表現圓渾厚實的點畫,故能達到當時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
一般來說, 寫小字宜選擇較剛些的筆毫,如紫毫、狼毫或紫狼兼毫,使用剛性筆容易見鋒芒。寫大字宜選擇較軟一些的筆毫,如羊毫或羊兼紫,運筆和提頓都相對重些,且用軟筆易寫得渾厚。寫中等字,狼毫、羊毫、羊兼鬃都可以。狼毫筆 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製成。前代也確實以狼毫制筆,但今日所稱之狼毫,為黃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黃鼠狼僅尾尖之毫可供制筆, 性質堅韌,僅次於兔毫而過於羊毫, 也屬健毫筆。缺點與紫毫相似,也沒有過大的。狼毫筆以東北產的鼠尾為最,稱「北狼毫」「關東遼尾」 狼毫比羊毫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 常見的品種有「竹、寫意、山水、花卉、葉筋、衣紋、紅豆、小精工、鹿狼毫書畫(狼毫中加人鹿毫製成)。
寫行草可用純狼毫,或羊兼毫,弟靠狼。至於正格,介於剛柔、動靜之間,狼毫、羊毫或各種兼毫都可用。山馬毫日本製作毛筆的一種毫料。因山馬產於日本,故我國未有以此制筆者。現代畫家潘天壽《美術文集》中載山馬亳: 「毫長二三寸,比紫毫為強健。比豬鬃為稍軟,根固毫直,腰部尤健,但毫身不圓,稍畫粗獷,用它制大筆殊好。鼠須筆 用家鼠鬢須製成,筆行純淨順擾、尖鋒,寫出的字體以柔帶剛。
雞毫筆用雞的胸毛製成,相當柔軟,初學書法者難於掌握,也稱雞毫筆,用雞的有柄細羽及雞絨毛合制而成。有柄細羽中的毛柄微彎,兩側羽毛短而鋒穎不尖銳,雞毫性極軟, 也無鋒可用,因而不易作為製造大、小筆類的原料,故多見中楷筆的製作。雞毛筆起於宋時,明陳繼儒《妮古錄》中載: 「宋時有雞毫筆。」但用於寫字有定的局限性, 宋人陳標《負暄野錄》 中則評其筆「軟羽無取」。
清時仍有雞毛筆的製作,書家何紹基善用雞毛筆寫字,飲譽當時。今日製作者,多以湖南筆店製作的為有名,山東也有以雄雞胸前之毛製作的一一種雞毛筆,筆頭稍長,易於書寫大、中書體。雞狼毫筆,用雞毫與狼(黃鼠狼)毫配製而成的毛筆,屬兼毫筆類。現此筆製作,多以狼毫摻以其他毫料,已沒有雞毛的成分,又名雞狼兼毫筆,但已名存實亡。豬鬃筆是用豬暴加工蒸製而成,用於書寫大匾。
這幾種毛筆有你知道的嗎?有沒有你喜歡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