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2月4日立春,安徽六安梅花開放。 圖/VCG
-風物君語-
立春
吃啥都是一嘴鮮
即將到來的立春,可能是二十四節氣裡最清新的一個。
過完一個肉山肉海的年,萬象更新的立春,正是一個調整口味與心情的節點。雖說如今並不適合踏春出行,但在家籌措一口清清新新的綠色春天,也未嘗不是一種好選擇。
▲ 一個江南人家的春日,能從香乾馬蘭頭、塘鱧魚燉蛋,一路吃到油鹽炒枸杞芽和醃篤鮮。圖/sohu.com
其實立春這個時節,對於全國多數的地區,依然是一片茫茫的冬天光景,前不久,才有一場大雪蓋上了北京城。真正有一絲春天意味的,還是在南方人家——的飯桌上。正所謂「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冬至時起就繁茂生長的薺菜,堪稱是一位開春急先鋒了。
也難怪江南人的春天,是薺菜做的。
▲ 薺菜拌花生米。圖/圖蟲·創意
雖然說薺菜是南北皆吃的佳味,北方的薺菜餃子,配上豬肉,來一把勁爆的小蔥,味道也是極好的,但在江南人看來,薺菜在開花之前,可以以各種姿態,讓整個春天都變得如花般鮮美。
最地道的,莫過於一碗薺菜餛飩。清香鮮美、柔柔嫩嫩的薺菜,渾身上下都寫著春天的味道,這與還未完整褪去的豐厚年味,似乎很是契合。豬肉做餡,拌上薺菜,醇香與清新兩種滋味,彼此成就開春的美好。
▲ 薺菜鮮肉餛飩。圖/圖蟲·創意
除了餛飩餃子,薺菜當然也是立春名吃——春卷的地道座上客,同樣也可以拌上香乾、春筍、嫩豆腐,成為一道下酒好菜,堪稱是位樣樣皆通的春天使者了。
馬蘭頭,也是江南人家吃遍一個春天的鮮味,曾經家家戶戶都隨便採來吃的馬蘭頭,如今已搖身一變,成比肉還貴的稀罕味道了。新鮮的馬蘭頭在熱水中一焯,擠幹水分,和香豆腐乾一起切成末,拌一點麻油和糖,就可以上桌了。那縈繞舌尖的香味,想來也縈繞在許多人的童年裡吧~
▲ 香乾馬蘭頭,典型的江浙涼菜。圖/VCG
像這樣在立春時生發的野菜,還有很多,往往成為未來日子裡的美食期待。比如各類 「粑粑」,就是美味的生力軍。
湘西雪峰山的蒿草,就風味「特殊」,如同香菜、茼蒿般有異香,令人要麼愛得死去活來、要麼避得越遠越好。將搗碎去澀後的青蒿汁與糯米、秈米攪拌揉成團,再揪出來壓成橢圓狀的餅,包上鹽菜肉丁、剁辣椒肉絲、辣子豆腐……再用桐葉包好後上鍋蒸熟,就變成了清香與異香交織的蒿菜粑粑。而這道美食,會一直伴隨著湘西人的整個春天。
田艾籺,則是廣東湛江吳川人的心頭好。古時用來拜神、祭祀,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野草田艾,經過曬、搓、煮、晾等過程,做成灰綠色的田艾棉,再和著麵粉為皮,包著已經炒熟的餡蒸熟,或加上花生、蘿蔔乾、蝦米做成香餡,或者用椰絲、芝麻糖、肥肉做成香甜可口的甜餡,不知道你喜歡哪一款呢?
▲ 香餡的田艾籺。圖/網絡
這些野菜吃完還不滿足?那來一碗立春特色七菜羹吧,這種立春習俗,如今也只在南方部分地區流傳。客家人會吃七種早春的蔬菜,芹菜、蒜、芫荽、韭菜,配以魚、肉,一鍋子煮起來,全家人一起吃。而福建、臺灣也吃七菜,寓意大多相同,都是求得開年有好運,有新生。
春餅or春卷誰是立春飯桌的c位?
春餅的魔力有多大?
別的不說,就算是每逢什麼節氣都要吃餃子的北方人,到了立春這天,都會選擇用餅捲起這個春天。
▲ 你喜歡用哪種方式卷春餅?圖/圖蟲·創意
一張春餅,裹進的是從往年到開年的鮮美,也是不同風味的交流與匯聚。對於多數北方人家,春餅上桌,準備「咬春」,那就是立春到了。
春餅,也就是用白面烙成的荷葉餅,也就是到了立春時節,才有了春餅這麼一個稱號。一張春餅,餡料選擇如同春天一般「多彩」:新鮮的春韭與豆芽、過年時做的豬頭肉和炕豆腐、隨手攤的熱乎雞蛋……有什麼,包什麼。
▲ 春餅大概是餅裡最薄的那一款。圖/soogif
《關中記》說,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再互相贈送,以示迎春。既然曾經是拿來送禮的餅,這質量當然也不能含糊,燙麵烙春餅保證口感,餅的薄和大則全看各家手藝。雖然說春餅是個北方傳統項目,但南方人手藝也是不差的,按袁枚說法,清朝時南京春餅「薄如蟬翼,大若茶盆,柔潤絕倫」,是一手名動全國的好活。
▲ 油炸的酥脆與內裡的鮮美,想一想都覺得好吃。圖/sohu.com
而南方人家多喜歡小巧精緻的春卷。前文說的薺菜,洗淨切碎,與肉丁、雞蛋餅、木耳、香菇調和,成為春卷新鮮的底子。炸得酥脆的春卷,只有手指般粗細,一口咬下去,春光乍洩,滿腔都是春天的氣息。
▲在閩南,春卷化身配料極為豐富的 「薄餅」(bo bia),是可以從春天吃到年尾的尋常吃食。插畫/林天意,選自《地道風物·閩南》
據說這春卷,本也是春餅演化來的,除了油炸的,也有一種不炸的,薄麵皮上捲入餡料,如同「素烤鴨」,食材更多元,口味上也更豐足一些,北方流行的素三絲、上海人喜歡加的香菇醬油、四川人的香腸臘肉,都為它點綴不少風味。
▲ 小巧玲瓏的絲娃娃,吃的是「一口香」。圖/soogif
而貴陽人的「絲娃娃」,更是「春卷藝術」的集大成者,小巧玲瓏的麵餅,外觀白白軟軟,就如同初生嬰兒包裹的「襁褓」,裡邊卻是幾十乃至數百種口味,還能配上特色的酸辣麻辣香辣......各種辣的蘸水。它也早從春天的鮮美一瞬,化成了貴陽的四季味道。
誰是立春「代言」?蘿蔔韭菜!
雖然說各地過立春,口味難調,但要說起最有代表性的立春蔬菜,那可能還是——嫩綠嫩綠的韭菜。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齊,春天吃韭菜這件事,就印在了中國人的心裡。杜甫詩裡趁著夜雨剪下的春韭配黃米飯,那也是平淡日子裡的絕配。不由想到,即便是今日,一盤只用油鹽炒出,最多加幾個辣椒圈調味的簡單炒韭菜,也是綠得令人食慾大增,心曠神怡。
▲ 韭菜炒蠶豆,兩者都是春天的主打食材。圖/VCG
杜甫《立春》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這細生菜,據說也就是韭菜,唐朝立春時做的春盤,味道比較「重口」,韭菜、蕓薹、芫荽、大蒜、蕎頭,五種菜蔬,樣樣都有特殊辛辣氣味,所以當時的春盤,又被叫做五辛盤,味道可以說是很緊張刺激了。今日立春,江南人家也多做一些韭菜炒雞蛋、韭菜炒豆芽之類的快手菜,無論是直接吃、下飯、還是配著春卷,都是極好的。
▲ 學會蛋炒飯,就來學韭菜炒雞蛋。圖/網絡
而立春之後,吃的最普遍的是什麼呢?
答案是——蘿蔔,正所謂「立春後競食生蘿,名曰『咬春』」,過年被大魚大肉填滿的腸胃,正需要清脆中帶點辛辣的蘿蔔帶來一個新的開始。
山東人抱著賽過梨的大蘿蔔生啃,山西人則多把蘿蔔切成片「賞春」,一武一文,也是各有花樣了,天津人更是有「吃了蘿蔔喝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的民諺,咬口蘿蔔,來杯清茶,這樣吃蘿蔔,都吃出一種春日下午茶的閒散情趣了。
▲ 果蔬界的扛把子濰坊蘿蔔,有道是:「煙臺蘋果萊陽梨,不如濰坊蘿蔔皮。」圖/圖蟲·創意
那麼立春為什麼要吃蘿蔔呢?
火辣辣水靈靈的蘿蔔,咬一口,可以說是很解「春困」了,而蘿蔔有甜有辣的滋味,也是契合了咬春「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的寓意。沒有一口辛辣與苦,哪來春日的新生與甘甜?咬春吃蘿蔔的習俗,咬出的是中華民族吃得了苦,敢打敢拼的堅韌。
此外,古代中國人講究食補,也認為蘿蔔營養價值頗高,李時珍就高度評價蘿蔔,說它「根葉皆可生、可熟、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聽得讓人簡直要流下口水了。
▲ 廣東家常菜,蘿蔔牛腩。圖/sohu.com
所以立春時,大家要啃蘿蔔、拌蘿蔔、喝蘿蔔湯,吃蘿蔔餡餃子(搭配羊肉最好)……汪曾祺先生寫,「立春前後,賣青蘿蔔,『棒打蘿蔔』,摔地上就裂開了」。後來,甚至有一道「棒打蘿蔔」的菜演化出來。蘿蔔「咯吱」裂開,生脆清甜,聽,那就是春天清脆的聲音。
從卷在一起的新鮮與交匯,到簡簡單單的那一口清脆,這都是春天,是一元更新的春天,也是希望萬象復始,有所轉折的春天。
除了蘿蔔
立春你還喜歡吃點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