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考研40年:1978,我帶著床頭櫃去讀研

2020-12-12 上觀

 

忽如一夜春風來,而且這一陣春風溫度有點特別。1978年1月10日,教育部發出《關於高等學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意見》,決定將1977、1978兩年招收研究生合併進行,統稱為1978屆研究生。與高考不同,恢復研究生招生還徹底改變了招生規則,由不公開不統一招生改為與高考一樣,向社會公開統一招生;開創了中國同等學歷考研製度,沒有大學本科學歷的考生,可以用同等學歷名義報考,為自學成才者提供讀研途徑。報考年齡麼,放寬到40歲。

 

招生安排落實很快,2月完成報名,3月發放準考證,5月15日全國統一考試。而這時77級大學生進校才3個月,離1977年高考也只有5個月。所以,當時有些人是連續參加了這兩場考試的。

 

報考人數共63500人,錄取10708人。我也是1978級研究生,走過了一段滋味特別的考研讀研歷程。

 

很多人「考」戶口,我更想做學問

 

我本科畢業於長沙鐵道學院鐵道工程系,考研時是昆明鐵路分局總工程師室的技術人員。

 

填報志願時,起初我想報考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橋梁大師茅以升的研究生。1958年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周恩來總理在審查設計時說:「要有茅以升的籤名來保證。」可是,如果考到北京,我得一輩子吃麵粉了。當時大米在北方十分稀缺,南方人到北京最難受的事就是沒大米吃。「文革」大串聯年代,北京賣米飯的小飯店前,吃不慣麵粉的廣東學生排起幾十米長龍。

 

筆者最初想報考的茅以升上過科學家紀念郵票

 

最後,「大米戰勝了麵粉」,我填的志願是:「武漢華中工學院(註:現華中科技大學),斷裂力學方向」。1962年我參加高考,華中工學院就是我的第一志願。可是由於家庭出身問題,政審結論不能錄取重點大學,儘管我的物理考了99分(時為百分制),其它各科分數也優秀,卻被華中工學院拒錄。

 

1978年5月15日11點鐘,考完第一科政治,我走出昆明市官渡區考場。

 

那年的考生絕大部分是老五屆(1966—1970屆大學畢業生)。大家都經歷過文革的10年浩劫,歷經磨難後重返考場,彼此間難免都會有一些訴說。我與考場同座的一位30出頭的女性考生談起來,雙方都是報考華中工學院。我問她的大名,她拿出一個本本,裡面夾著她的準考證,上面寫著「熊有德」。我突然看見本本有華羅庚的題字,就問她。她說華羅庚是她祖父的學生。我大吃一驚,說:你是熊慶來孫女?她點了點頭。半年後,我和她在華中工學院圖書館再次相遇。她說我說話的聲音很像她丈夫,原來她丈夫與我是同鄉兼校友。畢業後,她去了法國。後來出版了一本暢銷書《我和爺爺熊慶來》。

 

在武漢複試的晚上,考友們在一起聊天。

 

大家打趣自報工作地點。有說來自「水缸」(貴州水城鋼鐵廠),有說來自「酒缸」(甘肅酒泉鋼鐵廠),幾乎都是邊疆山溝或荒漠。當我說來自昆明時,大家一片驚愕:「你怎麼放著春光不享受,來烤火爐?」昆明人稱春城,武漢則是中國三大火爐之一。我才明白,他們考研大都是為「考戶口」,我則是想奔著「做學問」而來。「文革」期間,許多名牌大學畢業生都被分到邊疆小縣城,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給了他們一個改變戶口的機會。而像我這樣已在省會城市工作的人,如果不是做學問,有誰還會考研呢?

 

筆者1980年碩士論文

 

1978年考研,改變一些人夢寐以求解決的戶口問題,也啟動了很多人攀登學術高峰的旅程。他們之中有現代著名學者易中天、錢理群、王立群、秦暉........易中天就是從新疆考上武漢大學研究生的。不同的是,他是支邊到新疆的知青。1977年恢復高考時,王立群已經32歲。按當時的規定,超過30歲的考生必須是1966、1967、1968三屆的高中畢業生,因為這三屆沒有參加過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畢業的高中生,不符合報考條件。 然而,他不能考大學,卻可以考研究生,因為除了年齡條件外,考研沒有任何限制。於是王立群考上1978級研究生。秦暉的考研也很奇葩。他1977年報考本科落榜,原因是本科錄取考的是基礎知識,只有初中學歷的秦暉自然考不上。而當時研究生錄取很重研究能力,秦暉給蘭州大學歷史系的趙儷生教授寄去自己的「關於農民戰爭和土地制度史相關問題妄加議論」的習作,深得趙教授賞識。於是考不上本科的秦暉,考上了研究生。生於1939年元月的錢理群,1960年從人大新聞系畢業,分配到貴州安順衛校教語文。報到時當地人事部門就告訴他,進來貴州大山以後別想再出去。在貴州生活18年後,錢理群1978年考上北大研究生。當時他已39歲,是北大年齡最大的研究生。華南理工大學吳碩賢院士,1965年就以理科全國最高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其中物理得了滿分。但是「文革」中他被分配到西安鐵路局基建處工作。1978年吳碩賢考上了清華大學建築學研究生。他慷慨激昂地賦詩一首:「清華二進值重陽,夢想成真喜欲狂。弟子研修思發憤,先生指導費周章。十年浩劫時辰誤,一代蹉跎學業荒。決策英明崇知識,中興教育補亡羊。」

 

帶著家具去讀研,從ABC開始學英語

 

去報到時我又發愁了。

 

那套還沒有油漆的家具怎麼辦?當時我還沒結婚,但準備結婚的家具已請人做好。住房必須交出。我把1.8米高的三門大衣櫃寄存在朋友家。帶著兩個大床頭櫃和一個圓桌奔赴武漢。行裝裡還裝著鐵路內燃機車上一個20cm直徑的帶裂紋的圓形齒輪。我立志用兩年研究生學習時間,解決含裂紋機車零件的使用壽命問題。看到這個齒輪,同室同學都向我伸出大拇指。我放棄春城戶口到火爐武漢來讀研,已讓他們不可思議,居然還千裡迢迢背來一個沉甸甸的鋼鐵大零件。

 

報到時走進宿舍時我忐忑不安。室友是否會笑話我帶著家具來讀研?但我沒遇到詫異的目光。原來,在隔壁宿舍,比我早報到的一個同學已帶來一個大柜子。沒想到還有一個和我一樣帶著家具讀研的同類。室友們聽說我把大衣櫃留在昆明時,就笑著說:「你應該帶來啊,這樣我們的雜物就有地方放不會亂擺了。」室友們都見多了「文革」年代各種怪事情,誰還會對帶著家具讀研感到詫異呢!

 

1978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由於校舍不足,曾借用北京師範大學校園辦學

 

的確如此。1978年研究生外語考試可以帶字典,不少沒有學過外語的考生都選考日語。因為其部分漢字意義和漢語相同,加上字典,能蒙不少分。但是,入讀後要求卻十分高。華中工學院一律學英語或日語,而且必須「四會」(會聽、會譯、會說、會寫)。數學教材用的是英文教材。可苦了我這等大學學俄語的研究生,要從ABC開始學英語。

 

1978級研究生的確優秀,敢報考者,不管什麼學歷,大部分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有的人已30幾歲,從ABC開始學英語,幾年後就通過國家公派留學英語考試,到歐美拿到博士學位。

 

為做碩士課題,我學會了車工

 

我入學時,華中工學院正雄心勃勃提出趕超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學,聘請許多世界新興學科一流學者來講學。其中有「世界生物力學之父」馮元楨。聽了馮元楨的講座,我對帶去的那個圓形齒輪失去興趣,愛上了生物力學。在碩士論文選題時,我選擇了「人骨斷裂力學研究」。

 

當時,骨頭斷裂力學研究在世界上只有10來年歷史,主要研究牛骨斷,人骨斷裂力還無人研究——可見當年碩士課題選題何等高精尖!為查文獻,我花了一個月時間,跑了武漢三大科技圖書館——華中工學院、武漢大學和中科院湖北分院圖書館。查找文獻,要一本本雜誌書刊翻閱過來,我在書庫一站就是一天。華中工學院過去從沒做過骨頭材料的力學實驗,我必須自己製作適合骨試件的小型金屬夾具,為此,我學會了車工技術。

 

1978年12月, 中國地質學院遵照小平批示後招收的78級研究生入學後特意到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

 

力學有許多計算。當時還只能用穿孔紙帶輸入程序。穿孔紙帶是利用打孔技術在紙帶上打上一系列有規律的孔點,以適應機器的讀取和操作,它將程序和數據轉換二進位數碼:帶孔為1,無孔為0,經過光電掃描輸入電腦。有點像修鞋師傅給皮帶打孔。一個程序少說也有幾百上千條指令,穿在紙帶上後紙帶足有好幾米長,沒有個三五天是穿不完的。另外,程序要經常修改,刪減補充,這些都得在紙帶上打孔完成。所以過不了多久,每個人桌上都堆滿了一卷卷被補得百孔千瘡的穿孔紙帶。

 

因為當時學生素質優秀,導師們許多又是大師級教授,1978屆研究生中,不少碩士論文(作品)的水平都很高。北大數學大師段學復的研究生唐守文,是1962年北京中國首屆中學生數學競賽狀元,華羅庚請他到家吃過飯。由於其碩士論文學術價值高,答辯委員會中的數學家曾肯成和萬哲先極力主張授予他博士學位,曾肯成為此專寫了一首詩《建議授予唐守文同志博士學位七言八韻》:「歲月蹉跎百事荒,重聞舊曲著文章。昔時曾折蟾宮桂,今日復穿百步楊。誰道數奇屈李廣,莫隨遲暮老馮唐。禹門縱使高千尺,放過蛟龍也不妨。」曾肯成在詩裡說:博士學位標準應該「禹門高千尺」,但唐已經不是鯉魚而是蛟龍,為什麼不授予他博士學位呢?

 

1981年5月20日,國務院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因此1978級研究生是1981年授予碩士學位。10708名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的只有8665人。其中工學3949人,理學2387人,醫學974人,文學530人,歷史學209人,農學198人,哲學178人,經濟學163人,法學56人,教育學21人。名單公布在198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報第三號。文科碩士極少的原因是解放後高校文科學科大量減少。

 

為何有2043個研究生沒有獲得碩士學位?一部分是沒來得及參加論文答辯就公派出國留學。現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是華中工學院機械系與我同屆的研究生,就屬於這種情況。一部分是成績原因。那時不像現在,授予碩士學位極嚴格。

 

題圖為華中工學院力學系1978級研究生,2排左7為本文作者

相關焦點

  • 2018年考研調劑到二本院校,我要去讀研嗎?同學:別去,會後悔
    2018年考研調劑基本上進入了尾聲,有的人已經在忙著調檔的工作,屬於勝利者的歡呼聲在他們那裡傳播著。而失敗者的哀嚎小水也聽到了,積極籌備二戰的同學開始了2019年考研的徵戰。工作後在職考研還是脫產二戰,很多人都在徘徊不定。
  • 290萬人周六迎考研 就業是讀研首要動機
    在大考拉開序幕之前,考研就已頻頻登上熱搜榜單,有調查顯示,今年考研報名人數已經達到歷史上從未達到的290萬人,往屆生報名人數佔比上升較快,考生讀研首要動機依然是要提高就業競爭力。在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構成中,往屆生佔比上升較快,逐漸接近半數,成為考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山東某高校園林專業的學生劉曉萌(化名)正在「二戰」備考中,第一次考研時,自己準備得不夠充分,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之後我也去找工作了,但發現理想的工作首先學歷要求研究生以上,或者本科加多年的經歷。我不能因為學歷失去理想工作的機會,所以還想再爭取一下,再來一年」。
  • 考研人數突破341萬,讀研清退1300名研究生,逼著我去留學
    2018年考研人數也才238萬人,每年考研人數都在以50萬人數上漲中,正應了很多老師的那句「考研要趁早,一年更比一年難」。 於是,一個千古難題又呈現在很多學子面前「去考研還是去留學」。
  • 帶著那次鼓勵,懷著文學夢,我決定了考研
    2009年10月,那時我大三,一個星期三晚上,一次寫作課,楊愛林老師要求我們寫文學評論文章,評論茅盾散文《雷雨前》。課下再次和老師進行了長達40分鐘的交流,楊老師說:我好十多年沒有遇到這樣優秀的學生了,有科研思維,你今後一定要去考研,繼續深造,好好努力會出成就的。太開心了,這樣的鼓勵,讓我終身難忘!我本來就非常喜歡文學,有作家夢,考研可以讓我在文學方面繼續深造。大學課餘時間,我幾乎都泡在圖書館,閱讀大量中外文學作品,沉迷在文學世界當中。
  • 我從1978來│40年來,一隻錢包的「心路歷程」
    我是一隻錢包,我有很多暱稱,比如錢袋、票夾、皮夾……   從1978年到2018年,我經歷了很多:我曾經以為自己很重要,可以說我一度是人們身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近幾年來,人們不再那麼需要我,有的人甚至不再將我隨身攜帶
  • 上岸學長:讀研與不讀研的差別,這就是我堅持考研的理由
    有人說考研比高考難多了,高考是一群人的戰鬥,所有人都在支持你,而考研是一個人的戰鬥,有時候不但沒有支持還有各種各樣的阻力:「讀研無用論」,說什麼現在研究生擴招那麼多,遍地都是研究生,研究生學歷貶值什麼的,還有的說本科畢業工作三年積累的職場經驗,碩士剛畢業沒法比……  剛踏上考研之路的小夥伴,聽了這些可能就會懷疑自己選擇考研真的錯了嗎
  • 2020年考研失敗想去韓國讀研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12月21日考研初試開始,今年考研人數突破歷史新高度,報考人數達到了341萬人之多,報考人數增加,考研難度也進一步提升,考研競爭非常激烈。對於很多想考研來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能力的同學來講,韓國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 改革開放40年風起雲湧 在1978年溫州都作了哪些回答?
    編者按  改革開放40年風起雲湧,溫州都作了哪些回答?一座改革之城,一群改革的先行者,展開了轟轟烈烈的40年的市場化改革。  40年呼嘯而過,有太多的的記憶——不僅僅是成功者,還有那些失敗者,那些伏筆,那些歲月的彩蛋——需要一一回望。
  • 不讀研「畢業就失業」,考研3年後難就業,本科生:我太難了!
    2020年研究生招生考試,341萬考生報名參考。按照最新公布的招考計劃,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將達到110萬人,相比上一個年度,擴招了18.9萬人。同時還有一個數據,也非常引人關注,那就是2020年湧現就業市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將達到創紀錄的874萬人。
  • 考研被調劑到普通二本,是繼續去讀研還是直接去工作?
    昨天,研招調劑系統已經正式開放,一般來說,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是考研調劑的一個高峰時期,對於考生們說,現在務必要早做決定,畢竟越到後面,好學校越少。其實,對於一些尷尬的分數來說,調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近幾年,考研形勢及其嚴峻,尤其是今年,競爭有多激烈,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 改革開放40年:1978年我從一個牧馬人變成了大學生
    我,一個在內蒙古插隊下鄉的知青,戲劇性地參加了1977年的恢復高考,從草原來到北京讀大學,還在天安門廣場搞勤工儉學實習,在人民大會堂莊嚴而隆重地畢業。▲姜德文。下鄉勞動期間,偶爾聽到從城裡傳來的小道消息,說可能要恢復高考。可是,我讀書的時候正是「文革」十年學工學農,沒學多少文化課,即使真的恢復高考了,我也考不上,所以也不去想那天方夜譚的高考。
  • 畢業後工作5年了,再去讀研,是不是不太好
    看了職場蛙幽哥的文章,似乎就明白了考研大軍努力的價值!尤其是對於已經踏入社會的人而言,考研意味著什麼?進入社會後,發現學歷真的是個職場決定性要素。「我先就業以後邊工作邊考研、學歷不重要能力更重要、本科畢業和研究生畢業沒什麼區別、文憑不代表水平.」當初這幾個認知,貌似都錯了。
  • 1978年恢復高考|一場考試改寫了數百萬年輕人的命運
    從1977年10月恢復高考制度的消息公布,到當年12月參加考試,數百萬人的命運以及改革開放即將啟動的人才儲備,正是在這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被決定的。高考,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也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個人命運的轉折1977年10月,政治形勢並不明朗。
  • 國內讀研PK出國讀研:考研留學優略勢分析
    2012研究生報名考試已經截止,同時,在這個金秋也是留學關鍵的時候,估計有很多學子徘徊在留學與考研的十字路口,在此我誠摯的幫助大家做一個國內考研和國外留學的分析,希望能夠幫助到這些糾結於考研和留學的莘莘學子們。
  • 恢復高考40年 回顧註定被銘記的1977年
    但1966年高中畢業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和當時其他學生一樣,李永舫被迫停止了學業,1968年回到農村當了農民,兩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縣城的微生物農藥廠當了化驗員。「想上大學,但是沒辦法,有時候廠裡來大學生實習,不管是哪個學校的,我都非常羨慕。」李永舫說。1977年,中斷了11年的高考得以恢復。
  • 40歲,你還想考研嗎?
    從明年開始,超過40歲也可以報考研究生了!近日,教育部下發《2014年全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與2012年相比,報考者「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的規定被取消。  規定的出臺,似乎並沒有觸動太多40歲以上「被允許考研者」的神經,而面對有可能增加的競爭者,應屆考研者也沒有太大反應。
  • 國內讀研PK出國讀研:考研VS留學 優劣勢分析
    國內考研競爭的激烈、研究生含金量的下降以及研究生就業越來越多地遇到困難,都助推了出國讀研的熱潮,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萌生了到國外讀研的想法。到底是在國內讀研划算還是出國讀研划算?
  • 2021年考研時間落實!被國內的考研大軍淹沒?不如去英國讀研
    我們在追尋知識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為了能夠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很多人選擇考研,進一步深入學術研究。日前,教育部印發了《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對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工作進行了部署。2021年考研時間定了。隨著考研時間的確定,「考研熱」再次引起熱評。
  •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你,讀研沒用」:到底要不要讀研?
    我曾經問他:「讀研有用嗎?」他說:「如果當初不讀研,現在可能也不會擁有這一切。當然,我不是鼓吹大家都要去讀研,不過讀研對於很多人來說的確是一種人生的捷徑。」老王還給我講了另外一件事。「我一個本科同學,當初本打算和我一起考研的,後面得到了一個還不錯的工作機會,就放棄考研去工作了。他是屬於那種特別能混的人,能跟所有人,特別是領導打好關係,他雖然沒有讀研,但是處事能力高於大部分研究生,所以晉升什麼的也快,混得也很不錯。」
  • 過了40還想考研嗎?大齡研究生講述真實感受
    過了40歲,還想考研不?  據了解,考研取消年齡上限,在民間一直呼聲很高。很多人認為,年齡不應該成為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阻礙,只要自己願意,在任何年齡段都應通過努力獲得學習的機會。取消年齡限制,會不會出現大齡研究生潮?年逾不惑考研還有沒有動力?1995年大學畢業的郭女士幫助記者在班級群裡發了帖子,沒有一位同學表示願意再上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