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簡稱:物聯網設計競賽)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指委主辦,物聯網領域唯一的學科競賽。自2014年以來,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各類參賽院校超過800餘所,累計參賽師生近40000人次。
2019年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由華為冠名。此前,華為生態大學已經通過華為ICT學院項目,與全國270多所院校開展了校企合作,而此次冠名設計競賽,就是華為「產教融合」模式在物聯網領域的落地體現。
截至目前,2019物聯網設計競賽,已經有國內530餘所高校,近2000支隊伍報名,近10000名學生和指導教師註冊參賽。華為命題是本次物聯網設計競賽所有合作夥伴中,唯一選題超過200支隊伍的選題。
歷時半個月的物聯網設計競賽巡迴講座在西安長安大學落下帷幕。7場校園巡迴講座,上千位學生到場聆聽與實操,上萬人次參與論壇互動,300+論壇提問,再由專家線上一一解答。看到學生們積極地在線提問,專家們都流下了欣(pi)慰(bei)的淚水。
那麼
當技術專家遇到校園「學霸」們,
會撞擊出了哪些有趣的「為什麼」呢?
☟ ☟ ☟
老師,這幾年IoT熱度一直很猛,但是卻沒有全面普及,想問一下老師這是為什麼呢?對於什麼時候能真正達到萬物互聯您有什麼想法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技術成熟度;二是行業商業模式(比如行業更換設備支持IoT的成本,用戶是否願意付費等)。對於這個「真正達到」的定義耐人尋味,我只能說預計2025年有近千億的連接量。老師,我們喊了這麼多年的物聯網,實際現狀究竟如何呢?
當前物聯網技術已經基本形成,物聯網作為國家倡導的新興產業備受關注。現在物聯網產業發展迅速,其範圍很廣泛,自然物聯網的前景盛世壯觀。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從人工到智能,社會的發展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不管前途如何艱難,物聯網必將是未來生活的新形態。老師,想請問下,為了達到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會失去什麼?問題似乎有點幼稚
唔。。。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耶。不如換一個角度,我們最終會擁有什麼? :)老師,華為IoT 除了CoAP協議,還有其他接入方式麼?
華為IoT提供兩大類接入方式(直連方式和網關方式),支持多種通信方式(2G/3G/4G、NB網絡以及有線傳輸),其中:
集成NB-IoT模組——使用CoAP或LWM2M協議;
終端採用Linux/Android/Windows等作業系統,可集成華為Agent Lite——使用HTTP+MQTT協議;
MCU類終端,可集華為LiteOS SDK——使用LWM2M或MQTT協議;
終端若採用私有應用層協議,可在華為IoT雲網關中定製開發。
老師,在設備管理中,你提到的「DTLS+」具體是什麼?
DTLS是基於UDP的安全傳輸協議(如TLS是基於TCP的安全傳輸協議)。DTLS通過設備地址標識會話,只要設備的IP或埠變化了都需要重新握手,進而導致設備功耗增加。DTLS+則是華為雲IoT平臺為節約設備功耗推出的增強版DTLS。通過使用會話ID標識會話, 裁剪冗餘的握手過程,從而實現低功耗安全傳輸。
華為IoT支持調用北向應用開發的RESTFul接口的各種言語,同時,還提供了北向Java/PHP/Python SDK。南向設備可通過Agent Lite支持C/Android/Java(適用於linux/android/windows系統),亦可通過LiteOS SDK(即LiteOS+Agent Tiny)來支持C語言(適用於MCU板子)。經過華為認證的很多開發板都已經預置華為LiteOS SDK。老師,物聯網萬物相連,將世界聯繫起來是一個終點還是會產生什麼新的起點嘛?
呃...這還是個哲學的問題,我用我翹腳的哲學思想來回答這麼深奧的問題:我覺得地球是個圓的,使用物聯網把所有接入的點變成圓,那就不存在終點以及起點了據我所知,IoT架構大量使用網狀結構互聯,這不會導致算法很複雜,響應時間過長麼?
不會的,華為雲IoT平臺,上報數據以及下發命令都在秒級,響應時間過長的可能性很小。老師,請問目前華為有哪些成功的物聯網案例?未來物聯網商用的機會主要在哪方面?
華為優質合作夥伴,比如金卡公司的智能燃氣解決方案,成為公司後裝車聯網聯合解決方案等都是華為雲IoT平臺的成功物聯網案例。未來物聯網商用機會主要體現在智慧城市、智慧園區、車聯網、智慧工業等各類行業,預計2025年有近千億的連接量。我們歡迎大家使用華為IoT創建行業解決方案,共享物聯網紅利。作為萌新想問一下,如果想系統地去學習IoT相關資料,可以去哪裡找資源啊~很有疑問,求解答
華為IoT雲學院有專門針對入門初學者的課程,通過學習華為雲IoT平臺的相關課程打開物聯網的大門:《人人學IoT》。掃下方二維碼進入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