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開學季,學子們陸續入校,開啟幸福課堂。然而面對這樣美好的畫面,有人歡喜有人憂。
清嗓子、頻繁眨眼、聳肩、異常發聲、做鬼臉......這群孩子在開學第二天就被老師「請家長」,說是擾亂了課堂紀律,太不聽話。可事實真是如此?
河南商報記者 熊卓甜/文
開學季,本該是開心,充滿希望的日子,然而在鄭州市中醫院兒科門診,一位家長卻「火冒三丈」。
「平常在家裡,這孩子就總是發出怪聲,還動不動做鬼臉、眨眼,本以為太慣著他了,上學應該就好了,沒想到,上學第二天我就被老師留下談話了。」門診室裡,一位媽媽向兒科主任王曉燕訴說著,心裡滿是不開心,覺得咋生一個這麼不讓人省心的孩子。「有時候看他眨眼實在不耐煩,忍不住就想給他兩巴掌。」
王曉燕說,這位家長是聽了鄰居的建議,想看看孩子是否有多動症才來就診的,可一番診斷之後才發現,這個孩子是得了「抽動症」。
「現在得抽動症的孩子很多,經常會在門診接收到這樣的患兒。」據她介紹,這種病容易被家長忽視和誤解,孩子有時候也會被排擠從而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趁著開學季,王曉燕也想給大家講講「開學第一課」,更是替這些孩子發發聲:我們不是「搗蛋鬼」,只是得了「抽動症」。
王曉燕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大家常說的抽動症全稱為小兒抽動穢語症候群,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發的多發性抽動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主要表現為眨眼、擠眉、齜牙、做鬼臉、聳肩、轉頸、點頭、軀體扭動、手臂搖動或踢腳、下肢抽動等,情緒緊張時加劇,精神集中時減少,睡眠時消失。
「有些症狀較輕的,家長往往會忽視,但如果症狀較為嚴重,是不能上學的。」王曉燕曾接收過一例典型抽動症兒童,十幾歲了才來就診,而這個女孩的症狀就是「異常發聲」,頻繁發出怪聲音,最終不得已休學。
據了解,抽動症狀先從面、頸部開始,逐漸向下蔓延。抽動的部位和形式多種多樣,只要有肌肉的地方就會發生抽動,而發聲性抽動則表現為喉鳴音、吼叫聲,可逐漸轉變為刻板式咒罵、陳述汙穢詞語等。
那抽動症可以自愈嗎?王曉燕說:「孩子的抽動症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家長常常以為一個動作沒有了,是不是抽動就好了,其實抽動症的病情常有波動性,時輕時重,而且抽動的部位、頻度及強度在未干預情況下均可發生變化。」
孩子們為什麼會得抽動症?目前病因尚未明了。不過近年相關研究報導提示,可能是遺傳因素、神經生理因素、生化代謝及環境因素在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王曉燕也表示,臨床上家庭因素與精神因素的誘因佔比高達40%以上!
她還提醒說,高鉛高鋁的食品、玩具也有可能增加孩子患病的機率。而且如果抽動症沒能得到及時幹預和治療的話,是不會自愈的。如發現孩子有異常行為,還請及時就醫。「但患兒症狀較輕,不耽誤上學的話,家長需提前與老師做好溝通,幫助老師理解疾病的性質和特徵。」
很多家長對於兒童抽動症不了解,發現孩子擠眉弄眼就認為是多動症。那麼兒童抽動症與多動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王曉燕說,可以根據症狀表現來區分。
多動症的表現:
注意障礙: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課分心,甚至亂走動;活潑過度:愛招惹人,興奮、話多、坐不住;衝動任性:情緒容易被波動,感情脆弱,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動作笨拙:如系鈕扣、繫鞋帶、削筆動作不靈活,走路不成直線等,他們的體育成績常常不如其他同齡夥伴,同時上課會搗蛋;學習困難:多動兒童智能並不低下,但約有60%左右的學生學習困難。有厭學情緒,嚴重時甚至逃避學習。
抽動症的表現主要是頻繁「抽動」,比如眼部揚眉、皺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視等;面部咧嘴、撅嘴、縮鼻、扮怪相等;頸部點頭、搖頭、扭脖子、聳肩等;上肢甩手、舉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抖腿、踢腿、踮腳、旋轉,甚至危姿走路、步態異常等。以及挺胸、扭腰、身體扭轉、腹肌抽動等。
最容易被發現的就是喉部發聲抽動。表現為異常發聲,如乾咳聲、清嗓子、吼叫聲、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語節、重音不當,不自主的穢語、罵人、說髒話等。
王曉燕提醒大家,兒童抽動症與兒童多動症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雖然部分抽動症患兒可同時合併有多動症狀,但是多動症兒童絕無抽動現象,這是兩者鑑別的關鍵。(首席編輯 華麗娟 編輯 劉夢鴿 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