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男孩沉溺遊戲,網癮大,怎麼辦?
史丹福大學的艾倫賴斯博士曾用核磁成像的方式,對打遊戲時人類大腦的變化做了觀察和研究。結果發現,男孩的大腦邊緣系統中心的激活程度更高,這讓他們感受到更高程度的獎賞,遊戲上癮的可能性也比女性要高出2-3倍。
這就是為什麼,在日常看到沉溺遊戲的大多數是男孩子,而女孩子更容易沉浸在言情小說和電視劇裡。
電子遊戲耗費了孩子們大量的時間,在《雄性衰落》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曾經的遊戲上癮者,估算自己在23歲前總共花了33000小時在遊戲中,這幾乎相當於7個學士學位需要的時間。
而真正讓中國父母焦慮的是,當孩子沉溺在遊戲之中,他恐怕連讀學士學位的機會都沒有……這就難怪,在發現孩子長時間玩遊戲的時候,我們常常情緒失控:刪了遊戲、砸了手機、棍棒伺候……
可是孩子們一點都不理解家長們的一片苦心,我的一個同事愁眉苦臉的說,他昨天一怒之下刪了兒子的所有遊戲,結果孩子對他說:「我恨你」,那種充滿恨意的眼神,讓他心寒不已。
其實,這還是好的,咱們看到新聞裡孩子殘害父母或者自殘,多少是因為「管遊戲」引發的衝突?特別當孩子到了12歲,進入青春期以後,高壓政策幾乎無效。家長又著急,又不敢管,也不知道要怎麼管,這也許就是文首那位家長的疑惑吧。
必須說:男孩一旦沉迷遊戲,就很難管了,戒除網癮更是個系統工程,咱們很難在一篇文章裡說清楚。這裡我們從三個切實戒掉網癮的真實案例中,看看人家是怎麼把孩子拉出遊戲的。
案例一,跟孩子成為隊友
十二歲的兒子愛上了一款遊戲,沒日沒夜的打。雖然作業還勉強能夠完成,但孩子的心思全在遊戲上,只要有機會,就抓緊時間玩起來,成績當然越來越糟。
勸也勸了,吵也吵了,都沒什麼效果。這位媽媽一跺腳,請了三天假,在家裡踏踏實實陪孩子玩遊戲!
自己也弄個帳號,成為孩子的隊友,跟孩子一起打,不會的地方就請教孩子,用三天時間從小白玩到熟手。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自己也愛上了這個遊戲。她對遊戲的評價從「騙人的禍害」,變成了:這是一款非常燒腦的智力遊戲,需要策略、思維、手速、專注多方面配合……
媽媽看法的改變,也改變了她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孩子開始興高採烈的跟她討論遊策略。
到了最後一天下午,這位媽媽開始跟孩子討論遊戲的「升級路徑」,他們一起計算,在花錢、不花錢兩種情況下,要拿到期待的「頭銜」,需要花費上千小時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