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熙安
近日,湖南漣源市伏口鎮中心小學,十幾名小學生因寫錯字遭班主任毆打,有的眼睛被打腫,有的臉被打脫皮。面對家長質問時,班主任給出的理由是突擊檢查作業發現問題,還反嗆「那你現在就來打我一頓好吧」。雖然這個班主任已經被辭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行為已經造成了孩子受害的事實。
其實這樣類似的事件在學校裡發生的概率不是少數。只因寫錯字,就要被打,這樣的「體罰」,真的是理所當然的嗎?
很多家長可能認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被老師教育,是正常的事,但是也有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不能體罰。
告誡,是老師的循循善誘,是愛的教育;體罰,卻是老師的情緒發洩,是無理傷害。
10月29日,陝西榆林,某小學一年級學生遭老師體罰毆打達2分鐘之久。期間女老師多次擊打女生頭部,扯女生耳朵,隨後進行踢踹,導致學生右眼有淤血腫脹,左耳有撕裂傷。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把學生打得鼻青臉腫,終究超出了所謂「教育」的界限。
教育,一字為「教書」,一字為「育人」,從沒出現過「打」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家長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體罰產生的惡劣事件,卻是出於憤怒、發洩和氣急敗壞,這就是師德大虧。
天津一中學生因為中午離開教室玩耍,被班主任體罰,做連續蹲起10分鐘,回家後向家長反映「腳痛」,家長連忙帶她醫院做檢查,被醫生診斷為橫紋肌溶解。不管是老師情緒失控,還是孩子太調皮,過度體罰,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讓孩子的健康來為他的調皮買單,是否太過嚴重了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擁有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老師,用專業技能培養孩子,更應該以愛為出發點。
而體罰,這種肢體暴力,在行使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傷在兒身,痛在母心。沒有一位家長是願意看到孩子受傷的。
浙江杭州一名9歲男孩在杭州市富陽區富春二小讀二年級,因為調皮被老師當做全班監督的典型,之後男孩出現厭學傾向,後被查出患有輕度抑鬱。男孩的厭學傾向至今沒有得到緩解,轉學後再次發病,現在重症病房住院。
一個剛剛進入校門的,正在成長的小學生,正是心理髮育和成長的關鍵時期。他的自我意識、道德意識也在逐步萌芽。在這個時期,老師應該做的就是呵護他們成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觀念。可是老師對孩子的體罰,卻打擊了孩子自尊心,甚至可能受到人格的侮辱。
體罰帶來的羞恥感,自卑,恐懼,會引發孩子精神上的創傷,長期活著陰影裡。
多國的研究都表明,長期體罰、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從而引起智商下降(主要為兒童)、自控力減弱,並增加孩子攻擊傾向、反社會人格、抑鬱症、焦慮症、物質上癮以及精神疾病的發生率。
英國教育學家斯賓賽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我們給予孩子什麼,孩子就會產生什麼。
「被暴力體罰長大的孩子學會仰仗武力」,日本足球俱樂部這條訓誡正是揭示了這樣的道理。
棍棒底下不會出孝子,體罰之下也不會出高徒。
為了保護孩子免受體罰的傷害,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於1998年發起,設立4月30日為國際不打小孩日,有眾多國家紛紛參與。
作為家長,面對如此層出不窮的校園體罰事件,是否也需要做出行動?保護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應有的權利和義務。
如果在你的孩子身上已經發生體罰事件,視輕重程度,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保護孩子:
1.找到校方協調,要求學校給出解決方案
找班主任、找教務處、找校長,校方協調三步曲。學校是老師的直接管理部門,不管是老師做了什麼樣的體罰行為,學校有這個權利和義務處理問題。
2.投訴到教育局,進行處理
教育局是主管教育事業的行政部門。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該條同時規定,體罰學生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學校未能處理或處理不當,可以直接投訴到教育局。
3.報警處理,依法解決
公安機關是負責學校周邊的治安和交通,也負責制止侵害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如果教師對未成年學生實施毆打、捆綁、傷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和傷害其身心健康的,這種嚴重體罰行為已經上升到虐待程度。學校和教育局無法處理的,由公安介入。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總有陰影。父母不可能時時在孩子身邊,孩子也總有離開父母視線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孩子分享學校的事情,教導孩子面對體罰,就成了關鍵。
1.建立和孩子朋友般的關係,不以父母權威壓制
關係是一切溝通的橋梁。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才會分享他想說的話,父母也能知道想要知道的事。在溝通的時候,常常站在朋友的立場,而不是父母的位置,孩子就不會因為害怕而隱藏要說的話。
2.面對孩子,以傾聽為主,而不是說教和嘮叨
父母常常因為責任,或者事情,缺乏和孩子相處的耐心。過多的說教和嘮叨,會讓孩子不願說,不想說。按下「說」的暫停鍵,打開「聽」的開始鍵,你就能聽到想聽的內容。
3.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
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和讚美,父母的肯定對孩子建立信心非常重要。在面對惡劣環境時,不怯懦,堅強果敢,那麼在孩子面對老師的體罰行為,也就不會那麼脆弱。
在當今社會,家長們對孩子的責任意識逐漸增強,體罰問題更加不能忽視。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拿起社會給予的武器保護孩子。即使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愛。
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但可以在能保護的時候竭盡全力;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但可以教會孩子面對一切的勇氣。
作者:傅熙安,教育工作者。讓指尖生出溫暖,讓妙筆引領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