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七年級,課本中有一篇《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他在那搖頭晃腦地背誦,背完課文居然開始背翻譯,背全文翻譯。我發懵了:你在幹什麼?文言文哪裡需要這樣學,抓住難點字詞,掌握翻譯方法,能事辦而功倍。
你看這段翻譯——
君子的行為操守,用寧靜來修養身心,用節儉來培養品德。不恬淡安靜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增長才幹必須學習,不學習就無法擴展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無節制的散漫就無法振奮精神,冒險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到那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在這段翻譯中,有幾個難點字詞,如「夫」是發語詞,不翻譯;「以」是虛詞,表目的,表憑藉;「則」是虛詞,表假設,翻譯為「如果……就……」。這部分內容需要強記。
除此之外的字詞翻譯則不需要強記,而要用「一字一詞,字字對應」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翻譯,在翻譯的基礎上理解。
所謂「一字一詞」,是指文言文裡的一個字常常對應現代漢語的一個詞。這是由於現代漢語因襲古代漢語發展而來,只是文言文一般是單音節詞,一個字來表達一個詞語的意思,現代漢語一般則是雙音節詞,用兩個字來表達一個意思。所以,在翻譯時,可以把文言文中的字作為詞根,去組詞,組一個與文言文語境最符合的詞語。
比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在明確了「以」的用法和含義後,我們只需組詞即會翻譯:靜——寧靜;修——修養;身——身心;儉——節儉;養——培養;德——品德。
用這種方法試試翻譯剩下的語段,是不是很輕鬆地就能翻譯順暢,並且不容易忘記了?如是,課文中的文言文翻譯哪裡需要死記硬背?如是,面對考卷中的課文文言文,也不會手足無措不知所云了。
2019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中的文言文閱讀中就包含了一篇課外文: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①。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於物,唯善是與②,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
(節選自魏徵《十漸不克終疏》)
【注】①染:薰陶,沾染。②與:讚許。③狎:親暱,親近。
其中一題是翻譯句子:
親愛君子,疏斥小人。
根據「一字一詞,字字對應」的翻譯方法,很容易順暢譯文:
親近愛戴君子,疏遠排斥小人。
2分妥妥地入手!
「一字一詞,字字對應」,你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