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推送來的一篇微信,說的是中美大學生閱讀書目的差異。
中國這邊,排第一位的應當是小說類,諸如《平凡的世界》在兩所校園奪得閱讀之冠。其他的還有《三體》、《盜墓筆記》、《神鵰俠侶》、《絕代雙嬌》,《天龍八部》,多是些文學作品,思想類型的書,極為稀少。
而美國十所高校綜合排名,借閱量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是:
《理想國》 -- 柏拉圖
《利維坦》-- 霍布斯
《君主論》--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文明的衝突》-- 塞繆爾·亨廷頓
《風格的要素》-- 威廉·斯特倫克
《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
《科學革命的結構》-- 託馬斯·庫恩
《論美國的民主》-- 亞歷克西斯·託克維爾
《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
《政治學》-- 亞里斯多德
這篇微信評述說:從榜單來看,中國的大學生們較少閱讀有想像力的書籍,較少閱讀有國際視野的書籍,較少閱讀綜合類或有普遍意義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書籍。
這個評價或有道理,但換個角度,也許更能說明問題。
一
依據個人的閱讀經驗,中國孩子的閱讀量太少,少到了怕人的程度。
大學生之所以閱讀類別多以小說為主,這是因為閱讀的起點就在這裡。從閱讀心理上來看,閱讀也是循序漸進,分這麼幾個步驟:
1
純娛樂小說,這是閱讀的起點
這個起點繼嬰幼時代的童書而持續的,功效在於培養孩子的文字敏感性。
但由於中國孩子在中學時為了拼高考,閱讀功能基本上廢掉了,到了大學才補這一課,但已經錯過最佳時期,多數人有可能連這關都闖不過。
2
傳統經典小說
當你把流行的娛樂小說讀過,文字的敏感性就培養了出來,就不再滿足於簡單的人物結構,要閱讀些智力含量較高的作品。
諸如《傲慢與偏見》、《1984》、《紅樓夢》等書就會被翻出來。但其實這些書誰都知道,卻鮮有人真的去讀。
3
進入史哲領域
只有對經典廣泛涉獵,才有可能培養出這方面的興趣。這是因為經典小說中,大量涉及有史哲領域的概念,諸如古希臘神話,西方歷史典故。上述這些典故在書中頻繁出現,最終形成你的閱讀敏感點。
能夠讀懂《希波戰爭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理想國》、《利維坦》、《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夢的解析》等等。
這時候你的大腦開始體系化,然後是下一步
4
進入思想領域
有了史哲的基礎,這時候就會閱讀大量的思想典籍,諸如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客觀知識》、伊·拉卡託斯的《科學研究方法論》、蒯因的《從邏輯的觀點看》等等。
閱讀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個讀書人,閱讀量才能夠勉強和西方學府的大學生比劃一下。
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讀有所成:
5
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依據自我體系構建新的閱讀書目
理論上來說,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讀這麼多的怪書,才能夠構建自我思想體系,但這種生而知之的異類數量較為罕見,幾百年也出不來一個兩個。
考慮到我們之中許多人連現成的書都讀不明白,最好還是視自己為一個普通人,先讀懂書,再建體系。
完成這五步,你的人生就遊刃有餘了——這時候,你的思考不只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夠的廣度,簡單說就是看問題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會有什麼痛苦或是壓力,即使有也沒那麼誇張。
但老實說,閱讀或是思考,根本用不到走出這麼遠。
如果你肯硬起頭皮,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堪以笑傲江湖了。
二
處在閱讀的第一階段,大概算是網絡上被嘲笑的最厲害的文學青年。
文學青年是講究腔調的,就是個矯情,就是個裝模做樣,就是年紀輕輕卻酸腐氣息沖天。
長籲短嘆老是抱怨懷才不遇的,也是在這個起步階段。
只是因為讀書量少,還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所以才會有此抱怨心態。
如果他們不加大閱讀量,迅速形成新閱讀敏感點,進入第二階段的話,他們有可能成為老文青。
而他們的思考,是沒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緒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歡不喜歡。
廣度上的思考也沒有,是完全自我的,但這時他們人格相當脆弱,所謂自我也是飄忽不定的,呈現出十足的孩子氣。
這些毛病,一旦進入閱讀的第二個階段,就自然消失了。
三
閱讀的第二個階段,就是開始閱讀傳統經典小說。
這類小說剖析得非常深刻,對人性反映的也比較全面——尤其是書中有許多複合型性格的人,這讓此一階段的閱讀者們,獲得了對人性觀察的立足點。
這時候,他們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
思維的廣度,也不再囿於自我,而是能夠兼顧周邊——也就是雞湯文大談特談的,體會他人心情,學會換位思考什麼的。
到了這一步,閱讀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責任與義務,能夠擔當人生使命了。但行百裡者半九十,此時閱讀者還未形成更豐富的理性思維,他們在生活中會是個好丈夫,聽話的好員工,但這個丈夫是窩囊的,這個員工是沒有創意的。
總之,這類人是社會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
寶寶們心裡苦,但是他們不說。
因為有第三個階段,在等待著他們。
四
進入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史哲領域。
這個階段的人,是非常高雅的,非常有品味的。
他們都是「鑽石王老五」,是社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他們有思想,有能力,高智商,會賺錢——但,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他們無時不刻不是憂心忡忡,老是有種大禍臨頭的危機感。
中產階段的危機感,可以歸結為政經問題,但本質是他們思維的深度挖掘不夠,廣度拓展不足。
這一層次的人,思維深度就是網絡上最經常說起的「富人思維」,遇事不是看短期的利益,而且是看長遠的價值。所以他們又可以稱為價值型、長線思考型。看問題更注重規則,比普通人多看出幾百碼的距離。
在思維廣度上,這類人注重的不是自我,也不局限於周邊。他們會把一個問題,放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考量,所以他們的結論,也往往充滿智慧閃光點,讓人眼前一亮。
但這還不夠。
中產王老五們的心靈壓力,只有在他們進入下一階段時,才會解除警報。
伍
閱讀的第四個階段,進入思想領域。
這類人的思考,已經不再停留於狹隘的利益或是價值,更多的注重延展性,注重現實的可操作性。
這種注重,源自於他們的思維深度與廣度,獲得了空前拓展。
這時候他們的思維深度,不是看一件事是否合理,一個規則是否公正,而是是否具有持久性。
有關這個持久性,或可持續性,來源於他們的思維廣度。這時候他們注重的不是什麼社會公正,也不是什麼膚淺的道德評述,而是針對人性本身:
許多你以為好的東西,未必符合人性,這些東西就不會獲得存在依據,更不可能持久。
相反,一些你認為不好的東西,卻是人性的天然流露,這時候你對道德的觀感,也與此前大為不同。
說過了,危機感的警報,只有在這層次才會解除。但這時候的生活也是乏味的,沉重的,甚至有著種苦行僧的悲情。
就是一個累字。
樂趣,只有在下一個階段,才會獲得。
六
進入閱讀的第五個層次,能夠構建自我思想體系,再也不會真正的遭遇人生難題。
這類人的思維深度,就是高曉松所說的,詩和遠方。
不到這一層次的人,也未必就沒詩,未必去不了遠方。
但在這裡,我們可以說個笑話了:
一隻蒼蠅,在泛美航空的飛機裡,週遊了整個世界。但它沒什麼可以炫耀的,飛出再遠,它仍然是一隻蒼蠅。
有位在美國的女士,網名人生如詩,她在自己的博文裡寫道:
「我的一個同學來美國八年了,他的英語還是沒有什麼長進,白天在一個臺灣人開的工廠工作,晚上回家跟老婆講中文,看中文電視。所以他倆根本沒法說話。最後只能看電視。
人雖然來到了美國,但從沒走出中國人的圈子。講中國話,吃中國飯,接觸的都是中國人。」
沒有思想的人,走出再遠,其實還在起點。
一旦擁有了思想,也就有了俯瞰問題的全景視角。
這時候在你的視野裡,不確定的人性也只不過是天地自然的一個偶然片斷。唯其在這種時候,才有可能生出悲憫之心,才能解脫自我或外部環境強加於你的、所有束縛與羈拌。才能夠獲得心靈的、精神的、與現實物質的多重自由。
七
這是我們從閱讀的角度,剖析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但如前所述,即使是一個不讀書的人,也未必就肯定是個質勝文的野蠻人。
現實是本最好的教材,能夠讓人迅速成熟。許多不怎麼讀書的人,也能夠達到思維的第三層,甚至第四層。
如果你還希望走得更遠些,讀書絕對是個討巧的法子。因為圖書是人類智慧凝縮的精華,是我們通往自由王國的最簡捷徑。
最後,為了更好地說清楚本文的觀點,我們把閱讀的五個層次,及其所對應的思維深度及廣度的進階,做張簡單的圖表。
閱讀層次與思維深度廣度對照表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